規模崇拜症

“特大崇拜症”某種程度上也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心理在作祟。中國的城市發展很多都陷入了好大喜空的“規模崇拜症”中,似乎超大才有分量,超大才是發展,才能博得眼球效應和形象效應。於是“全國2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就有183個曾經提出過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構想”。

簡介,背景,負面效應,問題點,解決方法,

簡介

“規模崇拜症”在追求超大的過程中,一些有地域風情和濃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城市受到“建設性破壞”。很多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面孔呆滯,缺乏源遠流長的文化個性和人文土壤。
特大崇拜症特大崇拜症

背景

2009年6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寫的《城市藍皮書》正式發布。書中詳細闡述了中國城市從2007年到2008年在經濟、社會、環境、城市建設等各方面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其中,一項報告數據引起了人們的關註:至2007年末,全國規模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共有118個,與2006年相比,中國城鎮人口增加了1673萬人。
對於城市而言,規模大小不應是最主要的,居住環境、幸福指數、居住者的實際感受,給民眾提供安居樂業的人文環境才是最主要的。比如西方著名城市蘇黎世、日內瓦、溫哥華、維也納等,都不是特大城市,而最多算是中等城市,但是它們的知名度、宜居指數、城市文明程度卻非常高,成為溫馨幸福的精神家園和福利樂園。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和文化文明程度,獨特的文化風貌和歷史風貌等,這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所在。

負面效應

城市雖然達到了規模的擴張發展,卻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經濟資源、社會保障等過多向大城市傾斜,勞動力過分向大城市流動,帶來了交通、住房、就醫、就學等後疑症。大城市也呈現氣喘吁吁的負重感,局部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空氣非常污濁,加劇了階層斷裂,加大了貧富不均,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特大崇拜症”某種程度上也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心理在作祟。
中小城市雖然不能為行政領導帶來立竿見影的政績,但因為“船小好調頭”,資源豐富,無論在公共福利、宜居程度等更能得到良性發展,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雅,文化味更濃,人情味更香,深得民眾喜歡。
城市發展,重視發展大城市群的同時,更要多發展中小城市,讓更多民眾享受到城市化、城鎮化的好處和便利,享受到發展陽光,尤其能為民眾打造浪漫輕鬆的居住因子和文化氛圍,寧靜、安詳、恬淡、從容,具有鄉村格調。它的發展意義和幸福意義比起特大城市,絲毫都不遜色。

問題點

“城市的大規模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研究中心博士李學鋒告訴《北京科技報》,城市發展並沒有一個規模的上限,城市的大與小不應該成為討論的焦點。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城市建設得更好。由於目前一些城市盲目地擴大規模,忽視了相關“軟體”的配套建設,目前國內很多過快發展的城市已經逐漸顯露出弊端。
“交通擁堵與環境污染,已成為北京最為棘手的現實問題”。《城記》一書的作者王軍用了10年的時間對北京城市發展動態進行了調研。他告訴《北京科技報》,當年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在對北京考察後就北京的交通發表了評論。他對這個城市每年增長25萬輛汽車的發展速度感到驚訝,認為這將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挑戰。
各地方城市的過快發展造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消失。各地不斷擴建的城市規模雖大,但是建設風格千篇一律。清華大學教授吳煥加曾以《北京城市風貌之我見》為題發表文章,認為“北京的古城風貌早已不很完整了,古城新貌隨之出現。因而,全面維護其古狀、古貌已不太可能”,“有人預言,如此下去,北京終有一天將變成‘香港’、‘新加坡’”。
目前超大規模城市帶來的問題還顯露出,房價飛漲、空間擁擠、城市蔓延等等。那么,為什麼各地都競相建設超級城市。

解決方法

這種對大城市進行區域性規劃的辦法在國際上並不鮮見。二戰之後,倫敦制定了“大倫敦規劃”、巴黎制定了“大巴黎規劃”,重新調整了城市發展戰略,在更大的區域空間內,轉移了城市過度集中的功能,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發展模式。大倫敦規劃以疏散為目標,在大倫敦都市圈內計畫了若干新鎮以接受倫敦市區外溢人口,減少市區壓力以利戰後重建。而人口得以疏散關鍵在於這些新鎮分解了倫敦市區的功能,提供了就業機會。這一改過去“花園城市”在城市周邊建設僅供居住的“臥城”的缺點。
王軍說,曾經有專家感慨:“一個城市最怕擁擠。它像個容器,不能什麼東西都放進去,不然就撐了。所以,有的功能要換個地方,擺在周圍的地區分散發展,這是倫敦規劃的經驗。規劃師在倫敦周邊規劃了十多個可發展的新城基地。後來,政府換了許多屆,但這個規劃沒有變,建成了一系列的新城。現在,倫敦老市區的人口已從當年的一千二百萬下降到七八百萬。北京的地方太大了,應該來個大北京規劃,幹嗎都要擠到城牆裡面不可呢?應該搬出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