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規模化豬場豬瘟發生的新特點和防治措施(上)
- 出版社:廣東省信息產業廳
豬瘟是一種遍及全世界的高度接觸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由於採取了以疫苗注射為主的有效防制措施,因而,一些規模化豬場錯誤地認為豬瘟目前已不再是一個大病,只需用疫苗控制就行了。然而筆者在深入豬場進行技術服務過程中卻發現豬瘟在一些豬場較為普遍,且呈上升發展趨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免疫劑量、免疫方法及機體自身狀況等因素,使豬瘟的發生和流行出現了新的特點,給豬瘟的診斷和防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1 規模豬場豬瘟發生和流行的新特點
1.1流行呈散發性
由於多年實施以免疫預防為主的豬瘟防制策略,一般規模豬場沒有大規模暴發豬瘟,其流行形式轉變為地區性散發流行,疫點顯著減少,流行規模小,強度輕,發病情況主要取決於豬的免疫狀態與飼養管理水平。
1.2發病年齡趨小
大部分豬場的發病豬在90日齡以下,特別是斷奶前後和出生10日齡以內的仔豬多見,死亡率較高。而育肥豬和種豬很少發病,病理變化也不典型。
1.3發病表現溫和
病程由急性轉變為慢性過程,臨床症狀由典型變為非典型的溫和型豬瘟,症狀顯著減輕,發病率不高,疫勢較緩和,死亡率降低。種豬的持續感染和初生仔豬的先天性感染比較普遍,這種類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但是引起豬瘟流行的最危險的傳染源。
1.4持續性感染
豬瘟病毒可在豬體記憶體活數月甚至終生,但豬不表現臨床症狀,很少有發病死亡,這是繁殖母豬發生豬瘟感染的一種主要方式。由於病原毒力降低,感染母豬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現明顯的發病症狀,但是卻不斷向外排毒。這些感染母豬往往被忽視而成為最主要的傳染來源。
1.5仔豬先天性感染感染豬瘟的母豬通過胎盤將病毒垂直傳染給胎兒,這些先天感染胎兒出生後可死於初生仔豬先天性震顫;或仔豬出生後吃奶無力或不吃奶,拉稀,衰弱,陸續死亡,有時在10日齡左右或斷奶前後發生嚴重死亡;或因先天感染產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現臨床症狀,但對日後的疫苗注射卻不產生免疫應答,當環境條件變化(如母源抗體水平降低、飼養管理不善、長途運輸等)時可發生典型豬瘟。
1.6免疫力低下即所謂的“免疫失敗”現象。由於免疫劑量不足,產生了低水平抗體,或因仔豬先天感染,導致對疫苗注射的免疫反應低下。雖用合格的疫苗及正規的操作進行免疫,但豬瘟抗體仍在保護線以下,並時有豬瘟的發生。此種情況日齡愈低愈嚴重,不僅是哺乳期仔豬,在育成期甚至肥育期的豬,雖經2—3次大劑量豬瘟疫苗免疫,免疫抗體水平仍然低下,說明免疫注射並沒有產生有效的抗病保護。何啟蓋等從多個省市的44個規模化豬場進行的免疫監測結果表明,豬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達55 72%,母豬、育肥豬和仔豬的免疫合格率分別只有67%、38% 22%。
1.7帶毒母豬綜合徵妊娠母豬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發生持續感染,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母豬出現繁殖障礙,發生流產、產死胎、木乃伊或弱仔以及產仔少、不發情或屢配不孕等。如產下的仔豬成活,它們將成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豬,是最危險的傳染源,對疫苗注射也不產生免疫應答。
1.8混合感染和並發病 由於豬瘟病毒的持續性感染,仔豬先天免疫耐受,對抗原的免疫應答低下,造成豬瘟與豬丹毒、豬肺疫、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斷奶後仔豬衰弱綜合徵、豬偽狂犬病、豬弓形體病等混合感染,以及豬瘟並發豬鏈球菌病、仔豬副傷寒、大腸桿菌病等病例增多,導致病情複雜,症狀嚴重,診斷困難,防治效果不佳,病死率升高,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規模豬場豬瘟的防制策略
2.1科學免疫
2.1.1在無豬瘟發生的豬場,仔豬可在60日齡免疫接種2頭份豬瘟疫苗,可維持至出欄。種豬每年定期免疫2次,劑量為4頭份。
2.1.2對散發性豬瘟發生的豬場,由於母源抗體的存在,仔豬於出生後20日齡免疫4頭份豬瘟疫苗,60日齡再補註4頭份疫苗。公豬於春秋兩季各免疫一次,母豬於斷奶後配種前進行免疫注射,公母豬劑量均為4頭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