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駱峪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西駱峪鄉,為鄉政府所在地。村南有西駱峪水庫,水庫上游為秦嶺北麓峪口,風景秀美。
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縣誌》載:“駱谷,蓋古駱國也”。杜甫的《絕句》“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誓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此地乃古駱國封地,名駱谷。後世名駱峪。村得名於峪,名曰:駱峪村。
駱國位於周至縣駱峪鄉今西駱峪口一帶。駱明氏是傳說中原始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時期的一個部落。它是早期姒姓的夏侯氏部落中的一支。據《重修盩厔縣誌》:“盩厔蓋古之駱國也。”羅泌《路史·各國記》:“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谷,故盩厔地。”《廣兩曲志》:“五帝時,鯀父駱明封於駱,為駱國。商興,郝存,駱廢。”今西駱峪入峪後在水庫南側,有巨石相磊為台,傳說為駱國城。
基本介紹
駱峪兵事
1.【曹爽南征】魏正始五年(244),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0餘萬步騎向漢中進發,前鋒抵駱峪。蜀漢中守兵不足300人,憑險據守,王平為後援。曹爽揮兵進入駱峪數百里,蜀軍據險對抗,魏兵不得進。參軍楊偉對曹爽指陳利害,曹爽撤兵。
2.【姜維進川】甘露三年(258),魏徵東大將諸葛誕反於淮南。曹魏分調關中兵東下。蜀大將姜維乘虛向秦川進兵,率領1萬餘人出駱峪,經至沈嶺(今駱峪神靈山)。這時,長城戍囤的谷糧很多,守兵少,聽到姜維將到,眾人恐惶。魏大將司馬望拒守,鄧艾亦領兵自隴來援,姜維引兵屯芒水(今黑水),依山為營。鄧艾傍依渭水固守。蜀軍幾次挑戰,司馬望、鄧艾均不應戰。
3.【鐘會出兵】景元四年(263),魏大將鐘會率兵10萬進駐駱峪,令牙門將許儀在前開道,固橋穿洞。因路面太虛,馬蹄陷入,許儀被斬。
4.【桓石綏起兵】義熙六年(410),桓石綏在駱峪口起兵,據城西。
5.【安史之亂】至德二年(757)閏八月,採訪宣慰史崔光遠與叛軍安慶緒在駱峪作戰,官軍敗。
6.【黃巢義軍】廣明元年(880),黃巢義軍入關,僖宗急速逃入駱峪。鳳翔節度使鄭畋坐鎮周至,與其他節度使配合,對長安黃巢義軍形成包圍態勢。
7.【王俊抗金】紹興十年(1140)七月,金兵進犯永興軍,周至王俊在東駱峪擊敗金兵。
7.【王俊抗金】紹興十年(1140)七月,金兵進犯永興軍,周至王俊在東駱峪擊敗金兵。
8.【反清戰爭】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初二,反清軍由將軍杜學、總兵李梅率領3000兵,出西駱峪,屯娘娘山。
9.【巴漢駐軍】西晉建興元年(313)五月,梁州(今漢中)刺史張光派巴漢兵將,駐駱峪。
文物古蹟
10.【古駱國遺址】是古駱國王府的所在地,位於現駱峪水庫西側,三面臨水,一面接陸,城呈方形,占地面積約10餘畝。史載多次重修,現城牆猶存。
11.【老廟台遺址】傳說是駱明墓地,墓地建在進入山區的第一個小山頭,歷史上建有廟宇,當地人稱“老廟”,現廟已毀,遺址尚在。
12.【白馬祠遺址】傳說是鯀在駱明時期一處活動場所,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系鯀也。位於駱國古城的東北,現為水域,遺址不存。
13.【禹谷】傳說是大禹的出生之地。位於現駱峪水庫東側,是一條山谷,原稱東駱峪,谷內流水潺潺。
14.【龍洞、龍泉】位於距禹谷一里之遙的小山頭,洞口一人可側身而過,洞內可容4—5人席地而座。洞壁爪痕清晰可見。山下龍泉,終年清流不息,現為人畜飲用水源。當地傳說大禹出生時,該山被紅光籠罩,雷聲大作。過後,山上出現龍洞、龍泉。
15.【比干墓】位於峪口東側的高山頂,傳說是商代比干之墓。
16.【箭豁嶺】位於峪口西側的山巔,從山下遠眺,藍天下山脊的剪影勾勒出一條斜直的線條,線上條的中部,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缺口。傳說周亶王因北方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是風水寶地,而南方人煙稀少,人民困苦,認為需要把北方的脈氣引向南方,遂一箭在該嶺上射個缺口,從此,北方的脈氣流向南方。當地有周亶王斬龍脈的傳說。
17.【姜維台】位於駱峪水庫西側的高嶺。據《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載,公元257年,蜀姜維為討伐曹魏,兵出駱峪,經沈嶺(今神靈),於高台之上與魏渭河南岸長城戍相望,尋找戰機,後人遂稱此嶺為姜維台。
18.【大麥場棧道】在今二道灣橋的東西岸,東岸有在巨石開鑿的孔14處,西岸有4處。
19.【七里關棧道】位於今七里關營林站駱峪河西岸,有圓柱形石條,上蓬石板,保存完整。
20.【立碑子棧道】位於碾子坪村西南4.5公里的駱峪西岸,距河床高約8米,長25米的石崖上存棧孔18個,間距不等,樁長1.23米,直徑0.14米,與崖壁呈1500夾角。現棧道上面仍可過人。
21.【夏家溝口道】位於碾子坪村南2.5公里,有石孔63個,孔有方形、圓形,孔直徑0.12米,深0.26米。
22.【偏橋棧道】位於茅草村北3公里,有孔7個,架有石條。
23.【古銅礦遺址】位於碾子坪村,是唐初太宗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恭開礦煉銅,製造兵器的地方。現隨處可見煉過的礦渣,碎石的碾、石窩至今尚存。
24.【銀洞灣】位於營林站北的懸崖上,崖壁洞數眼,深不可測,傳說為古人在此處掘銀。
25.【摩崖石刻】峪內有石刻數十處,其字型有篆、隸、楷書,年代跨度大,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字跡不能辨認,有些依稀可辨,均刻于山石之上。
26.【孫臏洞】位於小落岔側的半山腰,半壁一洞,深約6米,洞內有石炕,炕上有人盤腿打坐的痕跡。相傳孫臏在此修煉,寫成《孫臏兵法》。
27.【二郎擔山】位於鷹撲崖北側,山峰半腰處豁然一洞,洞呈橢圓形,似有物將此山穿透。相傳天神楊二郎擔山經過此處,此山擋道,遂射一箭將山洞穿。
28.【系馬樁】位於系馬樁,有一山峰,圓柱形,獨立於群山之中,傳說是某神仙途經此處的拴馬樁。
11.【老廟台遺址】傳說是駱明墓地,墓地建在進入山區的第一個小山頭,歷史上建有廟宇,當地人稱“老廟”,現廟已毀,遺址尚在。
12.【白馬祠遺址】傳說是鯀在駱明時期一處活動場所,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系鯀也。位於駱國古城的東北,現為水域,遺址不存。
13.【禹谷】傳說是大禹的出生之地。位於現駱峪水庫東側,是一條山谷,原稱東駱峪,谷內流水潺潺。
14.【龍洞、龍泉】位於距禹谷一里之遙的小山頭,洞口一人可側身而過,洞內可容4—5人席地而座。洞壁爪痕清晰可見。山下龍泉,終年清流不息,現為人畜飲用水源。當地傳說大禹出生時,該山被紅光籠罩,雷聲大作。過後,山上出現龍洞、龍泉。
15.【比干墓】位於峪口東側的高山頂,傳說是商代比干之墓。
16.【箭豁嶺】位於峪口西側的山巔,從山下遠眺,藍天下山脊的剪影勾勒出一條斜直的線條,線上條的中部,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缺口。傳說周亶王因北方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是風水寶地,而南方人煙稀少,人民困苦,認為需要把北方的脈氣引向南方,遂一箭在該嶺上射個缺口,從此,北方的脈氣流向南方。當地有周亶王斬龍脈的傳說。
17.【姜維台】位於駱峪水庫西側的高嶺。據《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載,公元257年,蜀姜維為討伐曹魏,兵出駱峪,經沈嶺(今神靈),於高台之上與魏渭河南岸長城戍相望,尋找戰機,後人遂稱此嶺為姜維台。
18.【大麥場棧道】在今二道灣橋的東西岸,東岸有在巨石開鑿的孔14處,西岸有4處。
19.【七里關棧道】位於今七里關營林站駱峪河西岸,有圓柱形石條,上蓬石板,保存完整。
20.【立碑子棧道】位於碾子坪村西南4.5公里的駱峪西岸,距河床高約8米,長25米的石崖上存棧孔18個,間距不等,樁長1.23米,直徑0.14米,與崖壁呈1500夾角。現棧道上面仍可過人。
21.【夏家溝口道】位於碾子坪村南2.5公里,有石孔63個,孔有方形、圓形,孔直徑0.12米,深0.26米。
22.【偏橋棧道】位於茅草村北3公里,有孔7個,架有石條。
23.【古銅礦遺址】位於碾子坪村,是唐初太宗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恭開礦煉銅,製造兵器的地方。現隨處可見煉過的礦渣,碎石的碾、石窩至今尚存。
24.【銀洞灣】位於營林站北的懸崖上,崖壁洞數眼,深不可測,傳說為古人在此處掘銀。
25.【摩崖石刻】峪內有石刻數十處,其字型有篆、隸、楷書,年代跨度大,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字跡不能辨認,有些依稀可辨,均刻于山石之上。
26.【孫臏洞】位於小落岔側的半山腰,半壁一洞,深約6米,洞內有石炕,炕上有人盤腿打坐的痕跡。相傳孫臏在此修煉,寫成《孫臏兵法》。
27.【二郎擔山】位於鷹撲崖北側,山峰半腰處豁然一洞,洞呈橢圓形,似有物將此山穿透。相傳天神楊二郎擔山經過此處,此山擋道,遂射一箭將山洞穿。
28.【系馬樁】位於系馬樁,有一山峰,圓柱形,獨立於群山之中,傳說是某神仙途經此處的拴馬樁。
29.【駱峪河】發源於官城梁,海拔2113.5米,河源可達秦嶺中山區。河長42公里。流域面積90.9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為3353.25萬立方米,最大流量為59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62立方米/秒。經駱峪鄉、南北大坪、桑園、仁煙村、上下孟家村、和平村,過縣城東到富仁鄉高王號注入黑河。駱峪河出山後也稱沙河。駱峪是儻駱古道的北口,是古代關中通往漢中、四川的主要交通要道。歷史上自古駱國到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約5000年間留下了許多故事。例如:軒轅黃帝的第三子駱明,受封於駱國,駱明的兒子鯀又在駱國生子禹。由於禹治理洪水有功,故舜把天子位禪讓於禹,禹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也稱夏禹。在駱峪河出山口一帶,還留有古駱國遺址及國君駱明、鯀和禹的優美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