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黑冠鶴體長105厘米,翼展180-200厘米,體重3000-4000克。雌雄鶴羽色基本相同。喙粗直,呈灰黑色,鼻孔位於中部,額部向外凸出,具烏黑色的絨羽,枕部具無數條土黃色絨絲向四周放射,形成一個美麗的絨球,稱之為冠羽,面頰上白下紅,與烏黑色的額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色彩。頸長,羽毛為灰白色,喉部具有玫瑰紅色的肉垂。
羽為近於黑色的深灰色。翅上羽毛白色和黃色,初級飛羽為粟色。臉頰皮膚桃紅色,上部邊緣帶有白色斑點。喉部長著一個非常小的肉垂。頭頂前部有天鵝絨似的黑色光滑柔軟的絨毛,頭頂上長有一簇金黃色的、象線一般的剛毛,好像戴著一頂莊重的
王冠它們的體長約1.07米。
棲息環境
黑冠鶴性喜在開闊的沼澤地區活動,包括半荒漠地區的濕地、淺沼澤、洪泛區、稻田、農業或未開墾遼闊的靠近水的平原地區。在旱季水位很低,大片地區甚至可能完全乾涸。棲息地中的植被種類主要是蘆葦、野草、牧草、豆科植物和木質高草等。耕地上的主要作物有玉米,並間作有豆類、麥子和向日葵。
生活習性
黑冠鶴是一種沒有
遷徙行為的
留鳥。性喜集群,常幾十隻或幾百隻集群在開闊的沼澤地區。該鶴是鶴類中的“歌、舞”明星,雌雄鶴均能歌善舞,尤其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常常集體引頸展翅高歌。
黑冠鶴鳴聲細柔,就是大群也不會發出嘈雜的聲音,只是對於小群體之間愛恨情仇似乎十分分明。兩小族群之間發生相處的問題,常會有互不相容的肢體衝突,騰高撲下造成水花四濺,打得熱鬧看得亦是眼花繚亂。該鶴不怕人,常跟隨人之後。
黑冠鶴有一個有趣的習性:通過很高的草叢時,就頻頻跺腳展翅起舞,將昆蟲驅逐到路上然後啄食。它們也經常去河邊或湖邊淺灘取食和休息,並喜歡飛到平頂樹上棲息,甚至在樹上或高大臣建築物上營巢繁殖。這一點不同於其它種類的鶴。
黑冠鶴有趣的行為,順從地並充滿深情的“夫妻”結合,以及清除有害昆蟲和爬行動物的有益作用,使這種鶴在非洲成為人們特別喜愛的家庭觀賞鳥類。許多黑冠鶴是在庭院裡與其它家禽一起被主人餵養大的。它們十分溫順,表現出對主人的依戀之情,常緊隨在主人周圍,甚至跟主人一起走進屋子裡面。
黑冠鶴常小群活動,在乾燥的地上漫步移動搜尋食物,主要食
昆蟲。它們吃掉大量的
蝗蟲、
蟬,還有小型
爬行動物、
青蛙和其他小型
脊椎動物,以及各種植物的種子和嫩芽。
分布範圍
分布於塞內加爾、衣索比亞、剛果、烏干達和肯亞。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主要分布在從塞內加爾至查德和薩伊北部;蘇丹亞種分布在蘇丹、衣索比亞。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1. | 黑冠鶴蘇丹亞種 | Balearica pavonina ceciliae |
2. | 黑冠鶴指名亞種 | Balearica pavonina pavonina |
繁殖方式
黑冠鶴是一夫一妻制。在不同的地區產卵
季節有差異,在奈及利亞於5-7月產卵,在北京動物園為7-9月產卵。該鶴在配對前,常常成對或集結更多的夥伴一起舉行“舞會”,跳出最優美的舞蹈。當舞會結束時,它們還集體“大合唱”。非洲的尼洛蒂克族人有些舞蹈動作就是學的該鶴的“舞姿”。
配對結束後,新婚燕爾開始築巢,巢建在濕地與植被茂密的地面上,直徑1米。由蘆葦、乾草等組成。每窩產卵2-5枚,卵呈藍白色,卵重120-130克。雌雄鶴輪流孵卵,約1個小時輪流一次。雛鳥孵出來後,羽色為黃褐色,約2個月後才變為成體羽色。雙親每天外出尋找小蟲餵養"兒女"。3-5歲性成熟,壽命25-35年。
種群現狀
黑冠鶴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被破壞:濕地被農耕占用,農業焚燒,過度放牧,農藥排水對水源的破壞。由,狩獵(頭部和翅膀在傳統醫學中使用),捕捉和工農業污染。當地的石油勘探也可能是危險的人類活動。其數量大幅下滑源於這些原因,黑冠鶴被歸為生存脆弱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