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霞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泉州灣南畔
- 面積:5平方公里
- 人口:1128人
地名含義,村容村貌,基礎設施,人文景觀,物產與經濟,
地名含義
西霞美又名西下尾,早傳在明朝時期是一龐大鄉村,全村擁有豬玷十八處之多〈近代多處雜基地開基發現有許多石頭塊和磚塊的埋藏為憑〉經濟繁榮。因受海寇騷擾撓、燒殺搶掠,頓成一片廢墟。而後僅剩兩座房屋,倖存一業戶倪姓竟自獨居,甚覺寂寞孤單。為此在明末清初期間,招來西濱林姓做伴相居。後又泉州東門一姓蔡相投住居。以此形成為三姓(林、倪、蔡)聚居的西下尾村。清代時期為泉州南門外二十七都西濱西下尾村,民國時期為晉江縣梧潭區西下尾村。解放後經多個改變最後歸陳埭人民公社管轄。1978年該村民眾認為西下尾屬西濱棲霞境,紛紛要求改為西霞美之名。經向上級申請,批准為陳埭公社桂林大隊西霞美自然村,就此之後村民的通訊聯絡、上級批文下達概為西霞美之名。改革開放後,因在經濟及工作中的諸多不便,經申請後於1997年上級批准西霞美為獨立的行政村——西霞美村。
村容村貌
西霞美村地理位置優越,是整個西濱六村中唯一在沖積平原中最低洼的地帶。經水利興修,創建了自流灌溉溝渠和排水溝河,保證了旱澇保修的穩定局面。截止2008年,全村年均向國家交定購糧500多擔。村民口糧年年自給有餘。且因近海給村民在海灘捕撈的便利。農閒時即可隨時下海捕海產雜類,並有年年蟶苗的專項收入。同時還有全西濱獨特的特種副業——鹼草。它屬海邊淺灘插種而生長,免管理、免下肥,一年可收割兩次。好的乾鹼草有時100斤相當100斤稻穀的價格。全村有90%村民蓋起新房屋,成為遠近較富裕的村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潮流的鼓舞下,西霞美人以“敢拼才會贏”的精神氣魄,大膽創新各種企業,先由手工製作,然後大力引進各種機械。首先是幾間廠,已發展到80多間廠家,工人近萬人,相當於村民人數的10倍。年創產值3億多元,人均純收入近12000元,被泉州市委、市政府2002年評為“寬裕型文明村”、2003年、2007年評為“文明村”。
基礎設施
西霞美村自成立行政村以來創建多種規範的事業建築項目,其中村委會會址是全市村級較聞名的建設,它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三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有配備齊全的各科室:會議大廳、黨員活動室、電教電腦室、辦公室、廣播室、婦代室、聯防站、共青團、工會室等科室,實現辦公規範化,同時還配有能容納全村村民參加各種會議及活動場所的大禮堂。建有老年協會會址,內設有會議室、文化室、桌球、桌球室、健身大廳(健身器材幾十種)。室外建有現代燈光球場、羽毛球場,外設健身器材幾十種。建有菜市場(單肉鋪就有6玷)。建有一座占地27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的花園式安息堂等多項村級建設,從而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人文景觀
西霞美村建有多座古蹟宮寺。其中有翻建最古老的上天聖母宮、鎮宅館、鮑王府宮、倪王府宮和新建造的碧蓮寺等佛教宮寺。
物產與經濟
西霞美村的企業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的發展和壯大。截止2008年,已有80多家的企業廠家,有製鞋、鞋材、製衣、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