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街道辦事處(台兒莊鎮西關街道辦事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萬曆年間, 京杭運河改道流經台兒莊, 後台兒莊逐漸形成重鎮。清順治四年(1647年)建築台兒莊城。鹹豐七年(1857年),改建為磚城,西部遂稱西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關街道辦事處
  • 所屬地區:台兒莊區台兒莊鎮
  • 地理位置:台兒莊城區中西部
  • 人口:4621人
簡介,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簡介

西關辦事處由西關一街、三街、前二街、後二街、燕莊街、車站街、金莊街組成。位於台兒莊城區中西部,西、北分別與彭樓鎮的閆淺村、巫山村、三里莊村為鄰,東與台兒莊鎮的北關辦事處相連,南傍古運河。隸屬台兒莊區台兒莊鎮管轄,總面積約600公頃,其中城區建設占地300多公頃,工副企業占地36公頃,耕地現僅有23公頃。
境內交通便利,舉世聞名的京杭運河從村南緩緩東流,十里港灣晝夜繁忙。棗徐、濰徐公路於境內交匯,南通徐州。主要街道華興路、金光路、文化路、長捷路、華陽路、康泰路、林運路、興中路縱橫相連,是商貿旅遊投資的黃金地段。
2000年, 全辦事處共有1886戶,總人口4621人,其中農業人口僅86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僅有7.8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4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48億元,人均純收入36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8∶69。 完成社會固定資產總投入8000萬元,全年純收入1677萬元。
該辦事處是全市十佳明星村之一,2000年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第一名。1996年,被授予山東省“明星村” 稱號;1998年,被授予山東省“模範居民委員會”稱號。1999年, 被中共棗莊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安全文明居委會”稱號;2000年,被中共棗莊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強民營企業”稱號。

大事記

1945年7月,村民高克端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5月, 西關第一個黨支部成立,於泰勝任支部書記,高克端任組織委員,梁殿安任宣傳委員。
1950年4月,全村實行土地改革,貧僱農人均分得土地1.2畝。
1952年春,燕福申帶領6戶村民創辦了西關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12月, 全村26個互助組自願聯合成立了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鄭慶富、高克端、 張夫英、李孝田分別任社長。1956年春,在4個初級社的基礎上,又創辦了西關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梁殿安任社長。
1958年秋, 台兒莊人民公社成立,西關成為一個生產大隊,下轄燕莊、車站等6個生產小隊。
1963年夏,台兒莊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平地水深1米多,持續3個多月才退去,西關秋季顆粒無收。
1966年秋,西關大隊第一個副業項目--電動磨麵房開始投入營業。
1969年8月, 區辦台兒莊完小下放西關大隊,改稱西關國小。1984年以後,西關辦事處先後投資250多萬元建成教學樓、 辦公樓、實驗樓、教師宿舍等設施,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1974年春, 西關大隊先後投資5萬多元辦起了帶鋸房、電氣焊修理廠和百貨代銷店。
1978年春,西關大隊各生產隊分別成立幼稚園。1984年秋,西關辦事處將各幼稚園合併,由辦事處主辦。1990年,投資2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幼稚園,年招收學齡前兒童200多名,為市級二類幼稚園。
1980年秋,邵澤普等人創辦西關貿易貨棧,年經營額達30多萬元。
1981年4月,西關大隊投資6萬元,由秦夫華帶領7名技術人員開辦了汽車大修廠,規模為全區第一。
1981年6月, 全大隊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當年112.4公頃稻穀總產量達到126萬斤,比上年增長38%。
1984年秋,西關畜產品加工廠投入生產。
1985年春, 孫法才領辦的西關港航公司成立。年創收2000多萬元,上交利稅500多萬元。
1986年2月,西關建築工程公司成立,下轄4個工程隊。
1990年春,投資80多萬元新建辦事處辦公大樓。
1992年4月,西關水泥預製構件廠建成投產,總投資20多萬元。
1992年秋,辦事處與居民共同投資1100多萬元興建小康一村、小康二村,總住戶284戶,戶均建築面積為120平方米,1993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1993年秋, 投資670萬元的台仙大酒店開始施工,整個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1995年8月,大酒店正式對外營業。
1993年10月,經山東省體改委批准,由西關港航公司等20多家集體工副業企業組成的棗莊市台港發達集團公司正式成立。黨支部書記孫法才兼任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1994年春,西關船舶修造廠建成,總投資120萬元,占地0.67公頃。
1996年3月, 投資408萬元集休閒、娛樂於一體的仙泉康浴城落成,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1997年3月,投資240多萬元在金光路西段北側興建高標準四層辦公大樓。
1997年5月,投資800多萬元建成車站商業一條街,建築面積達1.2萬平方米。
1998年2月,西關辦事處被山東省人事廳、民政廳授予“模範居民委員會”稱號。
1998年3月,居民投資60多萬元建成華興封閉市場,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
1999年4月,投資1300多萬元建成康寧路商業一條街,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
2000年7月,台港發達集團公司兼併國營台兒莊區港。
2000年10月,金光市場動工興建,總投資1100多萬元,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其中封閉大棚4000多平方米,集農資商貿於一體。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西關糧食畝產不足百斤。土地改革後,村民積極回響黨的號召, 走互助合作的發展道路。1952年春,燕福申帶領6戶村民創辦了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全村先後辦起了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又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全體村民積極興修水利,改造澇窪,使糧食畝產一躍達到200多公斤。
1966年,西關大隊根據地勢低洼,又有運河水源的特點確定農作物種植調整,全部安排試種水稻, 當年就收到了較好的收成。在以後12年的時間裡,全大隊總投資30多萬元, 投工20多萬個,動用土石方15萬立方米,修渠道、建水閘,架電線、購機械, 治窪地、整水田,選用優良品種。1978年,全大隊畝產突破千斤大關,總產達100多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社員的積極性。為了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大隊統一購進優質良種進行更新換代。在管理方面實行“四統一”(耕、播、灌、收) 。1984年,糧食單產780公斤,比1978年增長250公斤。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0多萬公斤。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台兒莊城區建設日新月異。西關辦事處地處城區中心,自1982年以來,隨著新城區建設的擴展,西關居委會的耕地逐年減少。到2000年,全辦事處的耕地由原來的120公頃銳減到20多公頃, 然而,糧食單產卻突破1000公斤大關。
第二產業 西關的工副業始於1966年,當時僅有規模不大的小建築隊、面房、縫紉等小項目, 從業人員50多人,年收入也不過1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西關的工副業逐年發展起來,集體、個人先後辦起了小型水泥構件廠、裝卸碼頭、港口等。 1981年,投資6萬元開辦汽車修理廠。自1985年港航公司成立後,西關的工副業發展開始駛向快車道,先後建起了塑膠製品廠、煤球加工廠、毛刷製造廠、扣板廠、船舶修造廠、 仙錦服飾廠、 華陽製衣廠等20多個集體、個人工副業企業。年創產值800 0多萬元, 利稅1400萬元。1993年10月,經省體改委批准,組建了台兒莊區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台港發達集團公司,黨支部書記孫法才兼任董事長、總經理。2000年, 工副企業的從業人員有846人, 實現工業總產值6620萬元, 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800萬元,創利稅502萬元。
西關的建築業是由原先的小建築隊發展起來的。 1986年2月,正式組建西關建築工程公司, 下轄4個工程隊,每年承包十幾座樓房的建築任務。該公司1990年被棗莊市建委確定為國家三級企業。 1996年,公司又擴建了3個工程隊,全企業集土建、預製構件、鋁合金製作、水電安裝、木工造型、防腐等多專業於一體,成為魯南地區重要的一支建築隊伍。 2000年,從業人員684人,實現總產值148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300多萬元,創利稅240多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西關的第三產業均為規模較小的個體業戶,經營的項目主要有土布印染、理髮、小餐飲、小雜貨等,經濟收入微薄。建國後,三產的發展也較緩慢。1958年“大躍進”開始,西關的三產完全消失。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後,部分三產項目如餐飲業、小百貨經營又一度興旺起來。“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三產又全部停頓。1972年,集體興辦的理髮店、縫紉鋪、磨房、掛麵房又相繼開始營業。1978年,全部經濟收入僅有四五千元。
改革開放以後,西關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充分利用轄區水陸交通便利的條件和地處城區中心的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3年,在棗徐公路東側、運河大橋北的黃金地段,分別投資670萬元、408萬元,興建了台仙大酒店、仙泉康浴城。 以後又投資800多萬元、1300多萬元,建成了車站商業一條街、康寧路商業一條街。同時還興建了規模較大的華興封閉市場、金光封閉市場。2000年,西關辦事處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300多人, 實現總產值9000多萬元,固定資產總值1.2億元,年創利稅11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西關的文化教育相當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10%。雖然也出過舉人、秀才,但那都是出身於地富家庭的子弟,絕大部分貧苦百姓是得不到文化教育的。1949年解放時,西關的文盲率占總人口的90%以上。建國後,兒童入學率逐年提高。 1953年, 轄區內設立1處公辦完全國小,學制六年,在校學生400多人。196 9年, 下放給西關大隊承辦,改稱西關國小。1972年,西關大隊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 使學生告別了土台子、 黑屋子的歷史。1984年以後,西關辦事處又先後投資250多萬元, 建起了高標準教學樓、 辦公樓、 實驗樓、教師宿舍,校舍設施達到了“六配套”。2000年,在校學生7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1978年以來,先後有5 2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8人,大專20人。改革開放以來,辦事處相繼開辦了圖書室、閱覽室、文化大院,興建了籃球場。民眾性的文體娛樂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多年來,西關辦事處對文化教育科技事業不斷投入,先後有80多人進入農廣校、電大、高職等專業學校學習培訓,有3人獲高級職稱,9人獲中級職稱,60多人獲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 建國前,多數村民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艱難生活,人均年純收入不過幾十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78年,人均占有糧食300多公斤, 人均年純收入200多元。 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 0年,人均純收入36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萬餘元。全體居民都住上了小康樓,有的還興建了豪華的小別墅。全辦事處擁有各種機動車輛112輛,其中個人擁有102輛;各種品牌的機車390輛; 程控電話1520部,手機786部,空調180台;彩色電視機2016台,並全部實現閉路化。
村莊建設 建國前,西關的街道破爛不堪,塵土飛揚。居民住房大多都是草木結構, 且低矮潮濕,人均住房面積不足4平方米。建國後,居民的住房條件有所改善,少數居民蓋上了磚瓦房,到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10平方米。80年代以後,居民陸續使用鋼筋水泥預製件興建磚瓦房。1992年,辦事處按照區建委的統一規劃,先後用兩年時間,採用集體與個人共同投資的辦法,興建了兩個小康村,每戶建築面積為120平方米,每棟樓房造價5萬元。1984年以來,西關辦事處根據區裡的統一規劃,先後完成了轄區內大小11條街道的拆遷擴寬任務,並進行了高標準的硬化、美化和綠化,安裝了328盞形態各異的路燈。1997年,投資240多萬元,在金光路西段北側興建了高標準的辦事處辦公大樓。1996年,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西關居民的福利也在逐年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幼兒入學全部免費,小學生上學免交一切雜費,對考入大中專的學生給予一次性獎勵。1989年,為居民免費鋪設了自來水管道。自1985年起,居民的“三提”“五統”費用全部由集體負擔,並對8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養老金補助,每人每月10元,對退職幹部也實行了最低保障金制度。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5年7月, 村民高克端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1946年秋,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向山東解放區發動猖狂進攻,台兒莊陷入反動派的白色恐怖統治,黨的活動轉入秘密進行。1949年5月,中共西關鄉(當時西關為台兒莊鎮的一個鄉)第一屆黨支部成立,於泰勝任支部書記,時有黨員6名。在黨支部的領導下, 全鄉有18名青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300多名民工參加了魯南、淮海、渡江等戰役的支前隊伍。1950年以後,無論是進行土地改革,興辦互助組,還是創辦初級社、高級社,西關黨支部都是民眾的堅強核心,黨員也都成了帶頭的模範。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西關黨支部更是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年被鎮、區、市評為先進基層組織。2000年,西關黨支部共有黨員38名,孫法才任書記,鄭繼月、李士成任副書記,吳剛任宣傳委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台兒莊鎮黨委、政府(縣級)成立,西關先後成立了農民協會、民兵聯防大隊、婦救會等民眾組織。
1956年,西關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梁殿安任社長。人民公社化時期,設立西關生產大隊,李憲臣、滿友德先後任大隊長,下設6個生產小隊。1968年7月,西關生產大隊成立革命委員會,張冠玉任革委會主任。1984年6月,西關設立街道辦事處,黃崇德、白福田先後任辦事處主任,2000年,西關辦事處由5人組成,鄭繼月任主任,韓榮啟、金本利任副主任,劉學亮、屈秀英任委員,民兵連長由支委成員吳剛兼任,周升全、楊汝臣任治保調解主任,張保芬任婦聯主任。1998年,西關辦事處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模範居民委員會”。1999年,被中共棗莊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安全文明村居”。

人物簡介

官乃民(1886~1965) 字天爵,又名官文藻,棗莊市台兒莊鎮西關人。家道小康,8歲就讀蘭陵書院, 學習儒家經典11年。1904年,下學後應聘在抗埠、台兒莊設家館教學。後又到嶧縣教會實業中學任國文教員。1913年,棄教入嶧縣瑞美德醫院學西醫,1917年, 他與本鎮人士趙鵬霄在台兒莊三官廟創辦了第一家西醫院--濟生醫院。 1938年春, 濟生醫院毀於日軍戰火,他到邳縣官湖開辦醫院。20世紀40年代,他治癒了千餘例黑熱病患者。晚年又回到台兒莊,在積極做好醫療工作的同時,多次投書國務院,請求以政府名義向日本政府提出賠償濟生醫院的損失,表明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受到魯南蘇北人民的讚譽。1965年去世。
趙青山 1928年出生, 1945年8月入伍,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長、排長、教導團區隊長、公安支隊政治處主任、步兵團副政委、政委。帶領部隊轉戰南北, 參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 泰安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197 6年,轉業任西安鐘錶廠黨委書記。1985年離休,副廳級待遇。
孫法才 1949年6月出生,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擔任台兒莊區台兒莊鎮西關大隊車站生產隊長。1982年,任西關辦事處副主任,1991年,任西關辦事處黨支部書記,1993年,任台港發達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台兒莊鎮鎮長助理,鎮政協工作室副主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帶領村民走企業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創建了港航公司、汽車大修廠、塑膠製品廠、煤球加工廠、毛刷製造廠、船舶修造廠、西關港口、仙錦服飾廠等20多個集體工副業企業。1993年,被中共台兒莊區委、區人民政府授予“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199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1998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並榮獲國家農業部授予的“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
濰城區西關街道辦事處 位於市區西部,總面積15.7平方公里,耕地7849畝,轄11個行政村, 13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3萬人。1995年初由純城區管理改為半城半鄉、 城鄉合一的新的管理體制。1995年,全街辦經濟總收入56286萬元,利稅302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232.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70元,比上年增長38%。 街村企業規模、效益不斷提高。先後開發生產服裝、電線電纜、鋼圈、旋耕機、化工機械配件、機車活塞、油漆、黃銅絲、碳化矽微粉等15種產品。濰坊市西郊鈑金廠、西郊容器廠被評為省系統內先進企業。RVS膠質線和泰山-12拖拉機前橋總成獲省優、 部優產品稱號。其中,120型旋耕機獲國家專利,填補了國家空白,並在1991年全國農機博覽會上獲三等獎。完成了西園街、勝利西街等農貿市場的擴建改造, 建成月河路、春鳶路,西園街等兩側商業網點302處。1995年全街辦第三產業增加值2090萬元,與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簽訂契約利用外資額186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2萬美元。外貿出口交貨值951萬元,比上年增長42%。 發展“兩高一優”農業,重點抓了花卉、甜油桃、蛋雞、肉牛、生豬等種養項目。 花卉面積100畝,油桃面積50畝,蛋雞10萬隻,肉牛2000餘頭,生豬存欄3000餘頭,高產噸糧田1000餘畝。 1993年以來,先後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街道辦事處”、“計畫生育‘三為主’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西關街道辦事處2003年在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實業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西關街道辦事處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74萬元。全部工業總產值3.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39億元,利稅193萬元,利潤9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2億元,糧食總產量159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193元。 依託濰坊園林科技示範園、營子天麻種植基地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加快特色、 高效種養業的發展。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8家,年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 列入全市百強重點龍頭企業1家。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技術改造和新上工業項目54個,完成投資2.2億元。萬香園食品有限公司開發新上飲用醋生產線和果醋生產線,林氏閥門生產項目開始試投產,童心工藝品玩具公司、中亞紡織有限公司和中油儲油庫投產運營。民營經濟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民營業戶發展到1608戶,從業人員7960人。有4家民營企業跨入全區20強行列,5家企業年納稅過100萬元,21家企業年納稅過10萬元。招商引資共引進各類項目60個, 契約利用區外資金3.1億元,實際利用區外資金2.45億元。社區建設進一步加強。成立了西關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建立了高標準社區活動廣場3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