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西關培正國小,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有著優良傳統的學校。1998年發揮名校效應,合併薄弱學校恩寧西街國小。今天的西關培正在先賢的育人理念的引領下,在上級的領導和關懷下,成為一所占地面積6234平方米、建築面積7555.65平方米,校園環境優雅、校舍布局合理,教育教學設備設施均達省一級標準的新型的現代化學校。現有教學班27個,學生1219人,教職工80人。 該校一貫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訓,始終把民族的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併發揚光大。1987年起,學校把以樂學、樂習、樂考為目標的樂學實驗納入整體改革中。1997年將樂學實驗和科研相結合,走科研興教之道,形成了團結、勤奮、嚴格、文明的校風和敬業、嚴謹、精深、創新的教風,在區內屬辦學效益和整體水平較高,教學設備較完善,教師群體形象較好的學校。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6234平方米,建築面積7555平方米,設施設備按照省一級學校配置齊備。全校24個教學班,學生918人。專任教師62人,學歷達標率100%,大專以上學歷58人,占94%;本科學歷41人,占66%;國小高級教師53人,占85.5%。教師隊伍年輕奮進,師德好,團結協助,凝聚力強,擁有1位南粵優秀教師,11位市優秀教師,4位市教研會成員,13人擔任區教研會理事和區中心教研組成員,17位被評為區首批品牌教師,11人被評為區首屆科研帶頭人、科研骨幹、科研積極分子。學校被評為教改實驗先進學校、品德、數學、英語、藝術被評為區首批品牌學科,語文、英語學科被評為市的優秀科組。
辦學特色
1、理念體系
校訓:至善至正
校色:紅色和藍色
辦學理念:至善至正育英才
育人目標:厚德雅行 崇文尚武 志存高遠 和樂發展
人才培養觀:發展學生 成就教師
——讓學生因教育得到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讓教師因教育得到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學校因教育得到發展,成為和諧優質的校園。
辦學特色:傳承民族文化 弘揚傳統美德 塑造善正品格
2、文化培育,品牌實踐
走進學校,目及之處,校園雖然不大,卻布局合理、整潔雅致,花草樹木四季常青,人文景點錯落有致,校園文化氛圍濃郁,教學秩序井然,師生的一舉一動都彰顯著文雅自律。多年來,學校以建設優質教育品牌學校為目標,精心培育善正文化,在“人本管理、質量強校、弘揚國學、和樂發展”辦學思想的指導下,以“強隊伍、精管理、優課堂、興教研、重人文、創特色、鑄品牌”的方略去打造品牌學校,重視通過精細化的管理去追求精緻化、優質化的教育,形成獨具特色、積澱深厚的校園文化,形成獨樹一幟的辦學風格,形成誦讀經典美文、書法、粵劇、武術、游泳等特色活動,使學校不斷蓬勃向上,不斷可持續發展,成為“校風好、質量高、特色明、文化底蘊厚、社會聲譽高”的好學校。
3、適性發展、教育民主
“培正”——“培德正心”之意,心正則行端,心正則德修。我們強調首先要“心正”,即是應端正對教育的態度,學生是生命,不是產品,不能照著模子捏;產品做壞了,可以重新來過,對學生的教育,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要為每個學生的和樂發展和長遠發展著想,學校堅持倡導“適性發展、教育民主”的教育思想。
“適性”,顧名思義就是指教育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特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採取適合其特點的有效方法,向每個學生提供選擇的自由、激發興趣,以達到可持續的發展。
“教育民主”突顯了三方面——尊重、選擇、等待。教育者以學生為本,尊重差異,就要允許差異、關注差異、拉近差異。教師因材施教,創設讓孩子個性展現、才能發揮的舞台。教育是慢的藝術,教師要寬容孩子在成長中的錯誤,用心教育,靜待花開,相信會進步,明天會更好。
4、墨香盈袖,國學浸潤
我校歷來重視傳承民族優秀文化。近年來,按照“繼承民族傳統美德,兼容中西方文化,突出善正文化”的思路,我校系統地進行了“忠、孝、禮、勤、儉、誠、讓、仁”傳統美德教育和薰陶。除了國家規定課程和校本書法課程外,我校還開發了一系列國學啟蒙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國學的同時學會做人。
目前在誦經典美文、書方正漢字、學民間工藝、練中華武術等傳統文化方面形成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在1至6年級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文化。校本課程設定內容涉及武術、民間工藝、拓印、國畫、民樂民歌、民族舞蹈等。例如,德育校本教材包括三冊《善正心語》,書法教材包括六冊《墨香盈袖》,綜合實踐校本學材六冊,包括《中華武術》、《紙趣童真》、《妙手連珠》、《筆情墨趣》、《民族歌舞》、《社旗飄揚》。
歷史變更
培正中學是華人自辦,華人捐助,華人任校長的教會人士創辦的學校。1889年浸信會開明人士廖德山、馮景謙、李濟良、李賢士等倡議開辦的一所私塾以倡新學。隨即集資67元賃校舍於秉政街,後遷珠光里,定名為“培正書塾”,設物理、化學、英語、天文、算術各科。當時學生只有44人,聘教師二人,另由各創辦人作義務教習。1903改稱“培正學堂”,是開國人辦新學之先河。在辦學過程中,遭遇到很大困難,曾兩次因經費不足而幾陷於絕境。經前人的慘澹經營及海外僑胞的資助得以渡過難關。1907年學生人數日增,乃於東山購地建校。1908年正式在東山開課,聘李錦綸為監督,林秉倫任監學。以後由楊元勛、黃啟明先後任校長,自此學校漸趨正軌,校務蒸蒸日上。學校嚴格選聘教師,對學生嚴格管理,力求道德品質與科學知識並重,實施德、智、體、群四育,為社會為國家培育不少人才。從此校譽日隆,員生倍增,校舍又感不足。1919年派黃啟明校長先後赴南洋及美洲募捐,得款30萬元。於是逐年增購校地,新建校舍,添置各種教學設備,逐漸成為國內一所校園廣大,設備完善,成績優良的中學,蜚聲中外。海外華僑亦紛紛遣送子弟來校就學。之後,先後開設西關分校,香港分校,員生一共六千餘人,是為培正鼎盛時期。創校元勛及辦校前輩艱苦創業,不慕名利的服務精神,深受後人的敬仰。
1931年,培正中學在西關購買永慶一巷原警察第十區署舊址,以為開闢西關培正分校之用。9月,教職員宿舍建成並招生開課,培正中學監學麥會華調任西關培正分校主任。1933年,麥會華赴香港就任香港培正分校主任,李孟標接任西關分校主任職務。1935年,校內原有舊建築物不適宜作教學用,於5月全部拆除,改建四層大樓一座,於1936年落成。為了擴大校園面積,購買了對門房屋一間,闢作廣場,直臨恩寧路。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戰事爆發。9月,培正中學及東山高小、初小及女小遷校鶴山城,西關分校暫行停辦。1938年2月複課,10月廣州淪陷。
1945年8月抗戰勝利,西關分校首先複課,聘凌子鎏為主任。1946年7月徐作為主任。1947年改校名為“西關培正國小校”,開附設幼稚園,開設六年制國小。
廣州解放後,西小仍屬私辦。1955年1月改為公立第十三國小,全校18個班,學生950人,教職員工共50人。1952年—1955年,從一年級開始連續三年試行“五年一貫制”。1956年8月與新中國小合併,改名為蓬萊二小,幼稚園停辦,全校30個班,學生1350人,教職員65人。1958年8月改名為“恩寧路第一國小”,連年被評為市、區先進單位。1960年為區重點國小,又實行五年制,開設一個寄宿班。1968年改名“反帝國小”。1972年又改名“秀麗一路國小”。1984年12月恢復“西關培正國小”校名。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進一步調整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1998年和2002年,恩寧西街國小和十五甫正街國小先後併入我校;近幾年,區政府投入巨資對我校實施綜合改造工程,擴大了校舍場地和辦學規模。學校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處綠意盎然,育人環境處處彰顯辦學特色。教育教學設施設備按省一級學校標準配置,滿足教育教學需求,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得到普及。
地址
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