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伯斯鰻鱺

西里伯斯鰻鱺

西里伯斯鰻鱺(學名:Anguilla celebesensis):是鰻鱺屬輻鰭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鰻鱺科一種降河性洄游魚類,原產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外形似蛇,鱗片細小,埋於皮下,喜歡棲息在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主要分布於菲律賓、印尼和紐幾內亞西部等海域。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Anguilla celebesensis
  • 別名:西里伯斯鰻、西里伯斯島長鰭鰻、黑鰻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鰻鱺目
  • :鰻鱺科
  • :鰻魚屬
  • :西里伯斯鰻鱺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輻鰭亞綱
  • 中文學名:西里伯斯鰻鱺
  • 命名人安圭拉
  • 命名時間:1856年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長習性,地理分布,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成年鰻鱺的脊椎骨可達100 - 106。背鰭起點至肛門垂直線之間的距離約為體長的6-12%。與鱸鰻或呂宋鰻之外觀形質及體色相似,其中與鱸鰻的區別或可由上頜骨的齒式來區別,鱸鰻的上頜骨齒呈2列或3列的窄齒帶,外列齒與內列齒間有一個小溝槽區隔,而本種魚的上頜骨齒呈寬而連續的的齒帶;與呂宋鰻則不易區分,與其他熱帶性花色鰻(例如:A. megastoma或是A. interioris等)鑑別亦相當不容易,尤其是在幼苗階段,因此可以利用分子鑑別的方法,以定序粒線體DNA的序列,對比GenBank資料庫當中的鰻鱺科魚類之序列就可以清楚的確認物種。
西里伯斯鰻鱺
西里伯斯鰻鱺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

生長習性

常在夜間捕食,食物中有小魚、蟹、蝦、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也食動物腐敗屍體,更有部分個體的食物中發現有高等植物碎屑。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池養的鰻鱺在盛夏時攝食強度降低。水溫低於15℃或高於30℃時,食慾下降,生長減慢;10℃以下停止攝食。冬季潛入泥中,進行冬眠。鰻鱺能用皮膚呼吸,有時離開水,只要皮膚保持潮濕,就不會死亡。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菲律賓、印尼和紐幾內亞西部等海域。台灣偶見於宜蘭捕捉的鰻苗中。

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主要價值

鰻鱺肉質細嫩,味美,尤含有豐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維生素A的含量特別高,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9.0克,脂肪7.8克,熱量146千卡,鈣46毫克,磷70毫克,鐵0.7 毫克,維生素A78國際單位,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12毫克,尼克酸2.4毫克。江蘇、浙江一帶列為上等魚品;福建、廣東、四川則視為高級滋補品,稱之為“水中人參”。在江、浙、閩、廣四省產量頗高,天然淡水水體中,最大個體可長至重1公斤。每年還有相當數量遠銷日本等國。出口價格極為昂貴,其皮可製成工藝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