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區小流域震後山洪危害激增機制與估算方法》是依託清華大學,由郭碧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部山區小流域震後山洪危害激增機制與估算方法
- 依託單位:清華大學
- 項目負責人:郭碧雲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傳統的暴雨型山洪災害理論是基於普通規模上山洪演進過程理論,考慮強震對山洪形成的影響及震後鬆散固體物質構成的變化較少,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難以合理解釋震後山洪災害激增機制。.本項目基於震後災區小流域特大暴雨條件下降雨-入滲-產流的動態過程和耦合機制,分析地表水文過程和坡面流形成機理、複雜地形及植被條件下坡面流匯流、演進的動力學機制和坡面-溝道系統中暴雨山洪及滑坡災害的規模放大機制,揭示地震引發的溝道和鬆散土石堆積體變化下的山洪災害激增機制。考察傳統的暴雨條件下山洪致災理論的適用範圍,提出存在問題和改進方法,建立強震區山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與體系。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將會對山洪災害的形成機制、演進過程、運動機理理論進行補充,也將為震後山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工程的實施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和解決途徑。
結題摘要
一般洪水致災理論是基於普遍規模的洪水形成和演進理論,很少考慮地震引發的鬆散堆積體對洪水過程的影響。地震誘發的大量次生地質災害, 使地表富集了大規模的鬆散堆積體,滑坡堵江、堰塞湖存在壩體的滲透變形、穩定性、不均勻沉降和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質問題的同時,還存在水力學與河床演變等科學問題。 該項目基於震後災區小流域暴雨條件下降雨-入滲-產流的動力過程,分析地表水文過程和坡面流形成機理、複雜地形及植被條件下坡面流匯流、演進的動力學機制和坡面-溝道系統中暴雨山洪及滑坡災害的規模放大機制,揭示地震引發的溝道和鬆散土石堆積體變化下的山洪災害激增機制。對傳統暴雨條件下山洪致災理論進行研究,提出存在問題和改進方法,建立強震區山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與體系。 以汶川地震重災區龍溪河流域為主要觀測點,進行原型實驗,獲得了地震重災區小流域降雨、水文、地形、河床等野外現場實測數據。揭示了龍溪河流域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及地質災害引起的河床、溝谷形態變化情況。通過野外原型觀測實驗,分析了龍溪河流域引發山洪形成的降雨和水文機制。 傳統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地震災區山洪土石流防治設計規範和實際需求。本項目對山區小流域震後山洪危害機制研究,描述震後山洪災害的形成與演進機制、探討傳統理論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工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