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郝莊行政村

西郝莊行政村轄西郝莊一個自然村,位於縣城南17.5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西5.5公里處。長(興)金(堤)公路穿村而過,橫貫東西,交通便利。南鄰東魚河,北靠五乾渠,水利條件良好。截止2007年6月底,全村有186戶,877口人,2180畝耕地,多為壤質土壤,土質肥沃,適宜小麥、玉米、棉花、西瓜、蔬菜等作物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郝莊行政村
  • 人口:877人
  • 戶數:186戶
  • 耕地面積:2180畝
歷史記載,先進村民,教育情況,文化活動,歷史悠久,經濟發展,

歷史記載

據《郝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郝氏祖由山西省汾州府平遙縣遷此建村,以始祖郝士廉人名定為村名。天順八年(1464年)郝氏又從郝士廉村西遷,在郝家柴禾院建村,定名為郝莊,曾稱大郝莊。建國後為與賀莊相區別,改為西郝莊。清末民初屬東明第六鄉(東明集)管轄;1933年屬東明縣第六區;1944年屬東垣縣第二區;1947年屬東明縣第五區;1952年屬第五區半坡楊鄉;1958年至今屬東明集人民公社(鎮)。該村現有郝、王、李、程、韓、趙、閆、曹8個姓氏。郝氏分兩支,一支系建村的郝氏,另一支於明永年四年(1406年)由山西省平遙縣初遷裴子岩村,後再遷入該村,兩支共有148戶,703人。
王氏於明嘉靖末年遷入,原籍不詳,現有8戶,37人。李氏有兩支,一支於光緒三年(1878)由延津縣關天村遷入,另一支於光緒中期由本縣李太寨村遷入,兩支共8戶,36人;程氏於光緒初年由小井鄉大王莊村遷入,現有7戶、31人;趙氏於光緒十五年(1890)由本縣西葛村遷入,現有6戶、27人;韓氏於光緒中期由本縣城子村遷入,現有6戶、27人;閆氏於光緒末年由本縣蔡胡屯村遷入,現有1戶、8人;曹氏於1958年由本縣展營村遷來,現有2戶、8人;劉氏,於清初遷入,原籍不詳,現已消失。該村原居民有2人在1948年去台灣,26戶58人在建國後分別遷新疆、黑龍江、山西和菏澤等地。

先進村民

清朝後期,戰爭頻發,黃河泛濫,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為防匪患,清道光十年(1830年)經官府批准,歷時數月,築起了圍村土寨。寨牆頂寬3米,下底8米,高5米,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
寨頂外沿有2米高的攔牆,留有垛口,供站崗巡邏時向外瞭望。東西兩處寨門,寨門高5米,寬4米,上頂置五根木樑,方椽平擺,青磚蓋頂,牢不可破。東寨門石匾上題有“迎旭”二字,與西寨門“送爽”二字對應。
南、北建有兩座炮樓。當地流傳一段順口溜:“大郝莊,真威風,遠看寨門像座城。斗大郝字門旗飄,高空懸掛紅紗燈,鐵頁裹門帽子釘,擺著八個大白龍。南北炮樓藏玄機,暗道機關武器封。日本鬼子敢騷擾,腦袋開花滾東京。”1944年6月10日,駐紮在東明集的1千多偽軍下鄉搶糧,返回時被埋伏在西郝莊寨里的我五分區十八團截擊。激戰兩小時,偽軍大敗,斃俘偽官兵36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事後偽軍惱羞成怒,拆走了寨門,拉走了磚和木料,村寨毀於一旦。

教育情況

該村文化底蘊深厚,興教歷史久長。清嘉慶年間就開設私塾一處,辦武學一所。私塾里先讀《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課程,後學習“五經四書”。武學堂里比舉重、練刀法、騎馬射箭。由於個人勤奮加名師教誨,湧現了一批文武人才。郝德淼,(1834-1907年)鹹豐戊午科,乙丑武進士,嘗藍翎侍衛,參將銜。郝玉堂,清光緒壬午科,壬辰武進士,山東守備,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還有武都衛、監生、生員等數十人。
1948年村里辦國小一處,一個班43名學生。1950年發展成兩個班,學生增加到80餘人。1956年建立了西郝莊完小,6個班級260多名學生。1968年冬,完小附設兩個國中班。後稱西郝莊聯中,教師15人,學生370餘人。隨著教育機構調整,恢復西郝莊完全國小。
新世紀伊始,民眾又集資興建全鎮一流高標準的教學樓一處。該完小辦學設施齊全,教學管理嚴格,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被評為縣級規範化學校。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有大中專畢業生5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1人。濟寧大學副教授郝愛溫,山東電台編輯郝國紅,奎屯教育學院教授郝書坤,主任醫師郝立孝,副主任醫師曹立仁、郝少俊,教授級研究員程志遠等,是學生中的佼佼者。
西郝莊有“書畫之村”的美稱。武侍衛次子清秀才郝玉琴是東明書法名家,其顏體正楷被尊為字貼,廣泛流傳。其曾孫郝存裕是縣老年書畫協會會員,書法作品多次獲省市級獎,入編多部書畫集。武進士郝玉堂之孫郝東照知識淵博,文筆流暢;郝東躍酷愛書法,功底深厚。
20世紀40年代縣南龍王廟豎碑,東照撰文,東躍書丹,二人佳作頗受讚揚。現代著名畫家郝明然,其繪畫作品多次獲省及國家級獎併入編多部大型書畫作品集。郝愛民是剪紙高手,他手剪的各式各樣龍鳳喜字和十二生肖圖案,十里八鄉堪稱一絕。為迎接新世紀到來,村里2000年春節舉行書畫展,參展作品深受觀者讚賞,西郝莊“書畫之村”的名氣遠揚。

文化活動

西郝莊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0世紀50年代,村里二十多位青年自發組建了琴書戲班,拜吉利營行家為師,吹拉彈唱,精心排練,節日農閒義務演出,演唱《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老王婆勸架》、《林翠翻車》、《偷詩》、《趕船》等近三十個劇目。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另有一支由男青年組成的秧歌隊,男扮女裝,塗脂抹粉,連走帶扭,別具一格。70年代該大隊成立的宣傳隊在當地小有名氣,排練的《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活躍在周邊村莊,受到民眾的一致好評。
村東路北曾有一座古老的御前侍衛府。建於清同治四年(1864),占地面積3畝有餘,房屋36間。中間過廳將前後兩進院相通,呈五門相照態勢。府前6根旗桿聳立,上懸三蓬斗,下立上馬台。巽位是一高大門樓。80公分高的門墩上安著旗盤門框,旗盤門,門楣上安著4個精雕細刻的“戶”,橫匾“積功好義”四個大字,金光發亮,上立同治皇帝御賜高1.8米紫底金字“御前侍衛府”立匾。後檐檁下,又一道“詩書執禮”橫匾懸掛。
整座門樓五脊六獸,蔚為壯觀。進府門是影壁畫“指日封侯圖”,圖下是崎型怪狀石頭堆成約1.2米高的假山。與門樓成一線的四間南對庭,廈檐下四根明柱頂立,油光發亮,連壠上刻著16棵小白菜,意為“一清二白”,牆根下栽著迎賓草,蘭花綻放。庭院中間的過廳,用石條砌成五個台階,四梁八柱,七檁六搭,飛檐斗拱,畫棟雕梁。前臉全木結構,雕刻扣花,美觀新穎。四周圍屏儘是名人書畫,詩詞絕句。
廳內有閃屏,節日慶典打開閃屏,南對庭門、二門、過廳前門、閃屏門、後堂樓門成五門相照。寓意“午門上轎”。後院堂樓三間、東西樓各六間,高樓深院居住內眷。院內冬青樹、石榴樹對稱點綴,青枝綠葉,紅花映襯。樓後翠竹挺拔,剛勁有力。這一豪華建築,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等級制度的真實寫照和生動體現。侍衛府過廳尚在,雖然做過糧庫、當過學校、前牆經過改造,但基本上還能保持原貌。
村西北三里許有侍衛墳,是以郝德淼之墓為祖墳的一處古墓群,距今200年左右。在舊時,座座墓碑林立,石供桌、石香爐形象逼真,甬路兩側石人、石馬栩栩如生,墳前80米處有一座石牌坊。整處墓群古樹參天,莊嚴肅穆。解放前夕樹木賣掉,1960年石器被毀,2005年族人又為侍衛重立了墓碑。

歷史悠久

郝士廉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民國二十二年《東明縣新志記載,郝士廉寺在縣南三十里處。該寺始建於明代,占地二十餘畝。設正殿、側殿、中殿、前殿大門等建築,飛檐斗拱,畫棟雕梁,雄偉壯觀。
後數遭洪水侵襲,鐘鼓鼎碑,盡沒黃沙。新紀伊始,村人鑿溝之際發掘出三通勒碑,記載郝氏同鄰村人氏慷慨解囊、捐資建寺的經過。其中記述寺廟維修史實的清康熙戊寅年和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一日立的石碑,經縣文物所鑑定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寺前有始祖郝士廉自述碑一通,高約1.5米,刻有郝氏移民來定居情況、村址位置及祝願郝氏子孫源遠流長等字樣,後被洪水淤沒地下近2米深。1964年挖溝時曾一度露出,現仍埋沒原處。
寺西南100米處有一坑,長40米,寬25米,深2米。據傳是郝氏七世祖兄弟二人,弟與人訟,因無錢送禮,貪官不秉公斷案,家產賣盡,僅留一坑,全家賭氣外出河南泌陽,至今情況不詳。坑現仍存,本村稱官坑,外村稱郝坑。
該村醫療衛生事業人才薈萃,名師雲集。清代秀才郝玉琴義務看病,從不收費。民國時期劉德勝專治搭背瘡,祖傳秘方,療效神奇。外科先生郝省山醫術高超,藥到病除。老中醫曹利仁妙手回春,久負盛名。主任醫師郝立孝、副主任醫師韓少俊造詣深厚,技術精湛。八百多口人的村莊曾設過六個衛生室,中西醫皆有,內外科俱全。現三個村級衛生室,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近些年來,村里建立了防疫機構,按期用藥,無病預防。村民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參合率達95%。
清順治七年,洪水泛濫,村西北400畝肥沃耕地變成大漫窪。1917年,二分莊大堤決口,洪水過後村南300畝良田沖成大河身,該村近1/4土地,皆為沙鹼河坡,高低不平。解放前生產方式落後,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畝產不到一百斤。全村土地42頃,僅4戶地主就占去36頃。真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地無立錐,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靠租種土地維持生計,人民民眾饑寒交迫,苦不堪言。

經濟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家家有土地、人人有飯吃。民眾生活逐漸好轉。20世紀60年代村南挖了東魚河,村北修了五乾渠,水利條件大為改變。1978年村西一方引黃灌淤,1300多畝澇窪地變成了地平如鏡的良田。村幹部率領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劃大方、抬路基、打機井、鑿溝渠,形成了土地成方,溝渠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排灌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糧棉產量大幅度上升,2007年小麥畝產突破千斤,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1995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民種植觀念轉變。由單一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向小麥套種西瓜、棉花、花生、蔬菜高效益農業發展,變一年兩熟為一年三熟或四熟,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一千元提高到近二千元。
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如雨後春筍,不斷發展壯大。村里現有2個養雞場,4個小型養豬場,12個養牛專業戶,16家飼養優質波爾山羊,為村民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建築隊伍不斷壯大,從業人數近60人,收入相當可觀。進城務工人員多達280餘人,有的常年在外,僅此一項收入就超過百萬元。
全村擁有農用機動車260輛,機車、電動車350輛,家家有彩電,戶戶通電話。80%的青年買了手機。家庭小轎車已進入農戶,一座座高樓在農家小院拔地而起,處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氣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