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淮劇

西路淮劇

淮劇發源地之一的淮安,以鹽阜地帶人們的視角去看清江、淮安等上河地區的淮劇,則概稱為西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路淮劇
  • 發源:淮安
  • 地理位置:地處江蘇省北部中心地域
  • 藝術因素:兩淮均屬淮安府,自古語言相近
西路淮劇地域特點,西路淮劇語言唱腔藝術因素,“東西”聲腔藝術對比,

西路淮劇地域特點

淮劇發源地之一的淮安,地處江蘇省北部中心地域,北接徐州、連雲港;東毗鹽城市;南連揚州和安徽;西鄰宿遷市,故而兩淮屬地的人們,常把流布在鹽阜等下河地區的淮劇,通稱為東路。反轉來,同是淮劇發源地之一的鹽城,南北分別與南通、連雲港接軌,西同揚州、淮陰毗鄰。據此,以鹽阜地帶人們的視角去看清江、淮安等上河地區的淮劇,則概稱為西路。

西路淮劇語言唱腔藝術因素

昔日鹽阜、兩淮均屬淮安府,自古語言相近,文化習俗相同,尤其是傳統音樂文化同根同源,皆與民歌、號子及“香火戲”音調緊密相聯。然而所不同的是其外在形態和唱腔色調上的差異。早期的淮劇,乃為一種類型,兩種建構:上河地區的淮劇,以唱【淮蹦子】統領,其所唱之曲,帶有濃重的淮海語語音聲調,及偏於夸味的高亮寬厚的音樂色調,故時稱“淮調小戲”。而下河地區的淮劇,以唱【下河調】為主,因系選擇以建湖為基礎的語言聲韻,和多有平和旋律的音樂因素,故被稱之為“鹽城小戲”。至後來,東、西兩路不斷的交融,彼此在聲腔嬗變上,遂又形成一個源頭、兩條支脈的發展格局。即西路【淮調】自始至終沿著【童子調】的基礎上,經過對【哩哩調】、【栽秧鼓】等民歌音調的精心篩選而直接衍化成型,總體風格接近於民歌的質樸和率真。而東路【淮調】則是在經歷了漫長的【下河調】之後,從引入西路【淮蹦子】加以新的創造架構而成。這種由原生態變成再生層所形成其風格多呈戲曲化特徵的柔緩和舒雅,全然與西路有著質的變化。細析之,東、西兩路淮劇中同一個【淮調】,因流行於不同的地域,加之因演唱者、觀賞者受著不同地域語言及審美習慣的影響,故便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徵。正是這種特徵,維繫著兩淮地區人們的思維慣俗,維繫著西路淮劇自身的發展。

“東西”聲腔藝術對比

淮劇東、西路,就其聲腔所呈現出絢麗多姿的外部風貌來看,不僅表現出音樂存有共性的形式、情感、氣質、品格的美,而且也表現出淮劇兩路音樂風格的神韻之美。換句話說,東、西兩路聲腔同樣炫目,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意趣。西路【淮蹦子】,多有民歌號子音調特點,曲性剛勁、豪放,而東路【軟淮蹦子】,則是沿引【下河調】兼融【童子調】發展而成,曲性質樸、渾厚;西路聲腔為商微調式和la羽調式居多,調性色彩偏於硬梆,而東路聲腔則多為S01微調式形態,調性色彩傾於柔和;西路唱腔旋律線條通體平直短促,重於敘事,而東路唱腔旋律走向慣呈悠緩舒展,長於抒情;西路淮劇的演唱,襲用北方語音,語調較直,且音色高亢、脆蹦,而東路淮劇的演唱,則摘取建湖語音,語調偏軟,且音色純美、亮麗.所有這些,均讓人從對比中感知西路淮劇那不同的結構程式、不同的旋律走向、不同的音色傳遞、不同的節奏密度,均帶有真正的獨立性的形式感,而由此所產生的藝術之美,亦是具體可感的、有光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