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鄉西赤土村,位於莊子鄉南部土石山區,全村66戶,其中耕地940畝,果樹120畝,種植業是全村的主產業,糧食產量60萬斤,年總收入85萬元,人均淨收入5000元,村內有衛生院一個,新農合參合率10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赤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中市
- 電話區號:0354
- 郵政區碼:030600
- 人口:175人
- 方言:晉語榆次話略帶太谷話口音
- 機場:太原武宿機場
- 火車站:榆次站,
- 車牌代碼:晉K
位置境域,村名由來,隸屬沿革,人口姓氏,歷史大事,經濟發展,公益事業,遺蹤古蹟,
位置境域
西赤土,位於榆次城東南32公里的黃土丘陵土山區,津水河支流西赤
土水源頭的土山頂。東臨東赤土,西毗蒲池,南連殿家院,北接寨底、麻地溝。面積3.30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南黃(南田至黃彩)鄉村公路穿村而過。
村名由來
原名“西石土”,一來此處地脈就是上土下石,二來民間風水理論有“石貴土富”之說,故有此名。
五行中的火,對應五色為赤。而古代,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用五行相生律“火生土”命名村名,是中國式智慧的一種反映。村莊又位於津水河與圪塔河之間、顏色微紅的土石山樑處。根據這個自然景觀和村落所處的方位又演變為“西赤土”。與“東赤土”村對應成名。
隸屬沿革
原屬太谷縣仁義鄉梁坪第一里。民國二十九年(1940)劃歸榆次路東縣。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日偽政權交錯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屬第二區麻地溝鄉。1959年~2014年底,依次屬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人口姓氏
坐地戶姓氏先有蘭、趙、賈,後以張、孔為主。約清朝中前期,西赤土孔姓始祖孔學余擔任催糧小吏,負責太谷縣蒲池、石畝、殿家院、西赤土一帶的征糧、納稅等事宜,後與西赤土村張氏結為夫婦。不久,為避戰亂,由太谷縣陳家莊村遷居村里,至今有17代傳人,修有家譜。
截至2014年底,按戶主統計全村有7個姓氏:
張(20),孔(43),李、趙(6),朱(4),劉(3),郭(1)。
歷史大事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成立初級國小。
1956年,成立“西赤土希望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2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
1973 年,建水塔。
1975年,村建磨坊,有磨麵機2台,碾米機1台。
同年,購買第一輛拖拉機。
1996年,開始二輪土地承包。
2002年,鋪設吃水管網,實現自來水戶戶通。
同年,開始退耕還林。
2008年,修建磚硬化路1500米。
2010年,修建村口接公路入村大道,磚硬化路500米。
2012年,實行鄉村清潔工程,配備保潔、清運人員1人。
2013年,總投資10.2萬元,進行荒山整地、老果園改造、發展紅星蘋果等。
古今人物
綜合名錄
張福牛,1912生,卒年不詳,北田萬勝店掌柜,1941年到榆次糧店街開糧店,東湖井有三處住宅。
趙月寶,1958年生,1978年參軍,1997年任海軍38002部隊副團長,曾立技術能手三等功,現已轉業。
孔愛國,1979年生,山西師範大學畢業,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
革命烈士名錄
張信娃,1918年生,太行二分區29團2連3排副班長,1939年在河北沙縣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擁有耕地1100畝,1978年增加為1200畝,主要種植作物有玉米、高粱、豆類、穀子。2014年為1808畝。其中,糧食作物700多畝,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蔬菜種植100餘畝;林果種植200畝,主要品種有紅星苹+果;規模以上養殖戶1個,養羊300多隻。
2010年,成媛成立晉中赤土種植專業合作社。
公益事業
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3戶個人院內成立初級國小,學生10餘人。1985年,在村東建6間瓦房校舍。2003年,國小撤併至蒲池。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10人,大學本科以上有2人。
1970年,建立村保健站,赤腳醫生劉金福、劉月明。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100%,60歲以上領取養老保險金37人。
20世紀60年代,成立秧歌劇團,主要有張海東。1978年,村里通有線廣播。2010年,建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場所。2011年,建文化大院,設文化書屋,配備圖書1500餘冊,配套健身器材1套6件。
遺蹤古蹟
曾有真武廟、三官廟、觀音廟、龍王廟與聖母廟(背靠背,下有門洞,通往蒲池)、水母廟等。其中,真武廟規模最大,下有門洞,對面有樂亭。現存珍稀楸樹1株,位於張玉生院內,樹齡約800年,胸圍1.42米,樹高約11米,冠幅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