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秦腔劇團

西藏秦劇團 其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8軍獨立支隊文工隊(1949年10月更名西藏工委文工隊),早期的演出,除秦腔外,還兼演話劇、歌舞劇等,進藏時秦腔隊僅1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秦腔劇團
  • 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18軍獨立支隊
  • 主要演員:有李曉俊
  • 演出劇目:110多個
  • 屬性:劇團
劇團介紹,劇團特色,主要演員,演出劇目,

劇團介紹

人員一部分是從西北軍區文工團抽調的,一部分從蘭州招收,另一部分來自陝西一些民間班社。演職人員分兩批進藏,第一批自1951年夏從蘭州出發,經西寧,於該年12月到達拉薩,該批主要人員有劉少耘、湯耀先、陳昌、張新正(以上為延安民眾劇團演員)、張耀民(三意社演員)、李曉俊(曉鐘社演員)、閻志仁、馬如玉等;另一批於1951年8月從西安出發,經平涼、蘭州、西寧,於1952年2月到達拉薩,主要人員有馬振華、張志峰等。1952年4月,國家民委為劇團購置了戲箱,繼而吸收了一部分業餘演員,充實了演出力量,相繼排演了《串龍珠》、《三滴血》、《游龜山》、《五典坡》、《白蛇傳》等本戲。1954年,西藏工委為進一步滿足廣大觀眾的看戲要求,決定成立西藏秦劇團,該年7月,組建了由文藝隊隊長馬順池及秦腔分隊的馬振華、張志峰、李曉俊等13人組成的赴陝招生建團小組,開赴西安。西安方面抽調了劉毓中、何振中、封至模等組成招生小組,協助完成了招生工作。一個月時間內,招收學員60餘人,11月中旬,學員正式接受培訓,11月17日,西藏秦劇團在西安召開了成立大會,正式掛牌。西安方面隨後組建了由封至模、李文宇、荊生彥、劉毓中、蘇蕊娥、孫省國、何振中、惠濟民、楊金聲等名家組成的教練隊,對學員進行為期一年半的培訓。1956年3月,全體人員起程回藏,同時,三意社小生名家李益中也參加了劇團。此後,從1956年到1958年,西藏方面又先後兩次派張耀民、劉更生、馬振華等赴西安進行招生工作,最後一批學員於1961年冬完成培訓,回藏後組建了秦腔二團,團長馬振華,常駐格爾木演出;原團編制為秦腔一團,留駐拉薩,領導有謬生才、李曉俊、張耀民等。1963年,兩團合併,演職人員140餘人,領導有馬順池、馬振華、李曉俊等。“文革”中,劇團遭到嚴重破壞,於1975年被迫解散。

劇團特色

西藏秦腔在演出形式及內容上,有兩大特色,其一是語言方面,為擴大觀眾群,演員同時具備陝西話和國語兩種演出形式,頗獲好評;其二是武戲占有很大空間,由於語言及欣賞習慣上的差異,在遇到藏民較多的場合,則基本上都演武戲,即使是文戲,也只演其中的武打場面。

主要演員

主要演員有李曉俊(花旦、正旦、老生、小生)、馬振華(花旦)、張志峰(靠把鬚生)、張亞平(花旦)、白貴平(鬚生)、田德昌(花臉)、郭善民(靠把鬚生)等。樂隊有張茂林、張雲、雒祥傑、趙全民等。

演出劇目

演出劇目有110多個,其中現代戲33個,新編歷史劇3個,傳統戲74個,本團新創作劇目有《血的控訴》、《勢利眼》、《逛拉薩》、《凱旋圖》等7本,改編有《白玉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