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民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 地區:西藏
  • 民族:藏族
  • 對象:民俗文化
簡介,服飾,飲食,民居,交通運輸,器物用具,

簡介

西藏民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西藏民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西藏民俗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西藏民俗文化保護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製,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藉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製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製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鍊和金銀飾品,頭髮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範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鍊、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鍊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飲食

藏族以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民居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曆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製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划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乾,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製。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鐘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製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奶茶飄香
民風是指一個地區或民族表現出來的整體風氣,民俗是指一個地區或民族的傳統習慣;風氣更多地與性格氣質表現相關,民俗則更多地與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相關。
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風民俗資源
無論是從哪種角度劃分,西藏的傳統民風民俗資源都可謂豐富多彩。
西藏的物質民俗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語言禁忌等方面。
從人文的角度劃分,西藏的人文風情則包括服飾方面的衣服、鞋帽、佩戴、裝飾;飲食方面的糌粑、乾肉、奶渣、藏式點心、奶茶、酥油茶、青稞酒;歲時節日方面的藏曆新年、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民間文藝方面的神化傳說、“格薩爾王傳”、“阿古頓巴的故事”、藏戲歌舞等。下面,僅舉節慶和禁忌作一簡略介紹:
西藏的節日習俗豐富多彩,有宗教節日、農事節日、牧業節日和年節等等。既有地方性的,也有全區性的;既有宗教方面的,更有世俗方面的;既有農業牧業生產為主題的,也有娛樂競技為內容的。其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不可低估。古今中外任何一種節日,都有一個統一的文化功能或文化價值,那就是劃分時間段落,調節民眾的生活。而西藏節日所擁有的功能和價值遠不止這些。
藏族節日,基本上是歡樂的民眾集會。人們藉此機會休閒、放鬆、娛樂,載歌載舞。豐富的節日娛樂活動,是超越日常生活的興奮點。西藏高原地廣人稀,特別在西藏農牧區,民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致使農牧民民眾平日交往較少。因此,人們借節日機會,傳遞信息,增強友誼,交流經濟。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傳播形式的多樣和文化娛樂生活的不斷豐富,傳統的口耳相傳的非物質文化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的今天,西藏傳統的民間節日,無疑發揮著保護庫和傳播帶的作用。因為,西藏民間的歌謠、民間舞蹈,以及形式多樣的競技和遊藝文化的表達空間日益狹小,已經成為弱勢文化,甚至在一些地方,這類無形文化只有在過節時才能得到體現。節日本身作為非物質的文化形態,還可以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和傳播創造空間。
禁忌習俗,是約束人的言行、調整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西藏廣大的農牧區,民眾的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傳統的禁忌習俗仍然對規範人的行為起著特殊的作用。藏族先民基於萬物有靈的觀念,產生出自然崇拜,而萬物有靈、自然崇拜又產生出對神山神湖的敬畏。夏季禁止亂砍濫伐,禁止濫伐古樹和神山上的植被,禁止污染水源,獵手在狩獵過程中禁止捕殺懷胎的動物,日常生活中禁止宰殺懷胎的母畜(以免造成雙重罪孽)等流傳在民間的多數傳統禁忌習俗,就是建立在萬物有靈的觀念上而成為人們敬畏心態的一種反映,並因此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但是倘若我們撥開雲霧,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合理成分。正是這些觀念,引導人們熱愛生他養他的土地,熱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使得一切破壞自然,破壞山水的行為,成為罪孽,並且不可饒恕,從而客觀上保護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周邊環境,保護了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有些禁忌習俗起著調整人與社會關係的作用,利於公共秩序有條不紊地延續發展,有些禁忌能夠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利於彼此之間確立平等、團結、友愛、互助互利的關係。過去在西藏,長幼、父子、兄弟、朋友和鄰里之間的相互關係遵循一定的道德秩序準則。這種不帶功利目的和金錢色彩並且還體現了人類美好天性的民族傳統美德,對市場經濟消極因素導致的拜金主義、貪污腐化、道德淪喪、極端利己主義等不良社會現象,無疑具有消解作用。
傳統民風民俗在當代的一些變化
西藏由於在歷史上受佛教的影響深遠,因此,其民俗也多有宗教色彩,還由於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其中的一些民俗行為反映了人類發展階段曾普遍經歷過的歷程,難免帶有相當的迷信、落後色彩,與當代的文明進程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性。如在衛藏地區,一些人把鐵匠、屠夫、獵戶視為不潔之人、低人一等的人,一般人家不與他們這類種姓的人通婚,不能同用一碗飲食,忌諱使用他們使用過的衣物,甚至個別地方不讓“下等人”跨進自家門檻,把他們拒之於門外。這種觀念形成於吐蕃時期,但至今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上個世紀60—70年代,這一觀念有所淡化,甚至一些地方父母決定兒女終身大事時,也不予考慮對方的身世,更不用顧及衣物、碗筷混用。但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觀念又死灰復燃。
當代西藏人已經越來越強烈感覺到民風民俗的漸變。以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起居為例,如塑膠酒罐、酒壺和玻璃酒瓶代替陶質酒罐,熱水瓶代替陶茶壺,電動攪拌器代替木質酥油桶,塑膠、金屬酒壺代替木質酒壺,電燈、應急燈或蠟燭代替家用酥油燈等。再如西藏人在服飾方面不僅僅以著傳統服裝為主,且趨向於休閒裝、西裝、牛仔服、裙子等,並非常注重品牌。民族服飾的款式和色彩也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裝從傳統穿著較為繁瑣改成了穿著方便、講究曲線、束腰的特點。面料不僅僅趨向於氆氆,而且也大量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國內外上好的面料。再如婚禮,雖然現代西藏人的婚禮中也不缺少傳統婚俗的某些內容,即獻哈達、穿藏裝、唱歌敬酒、送親時跳鍋莊舞等,但像婚紗、啤酒、流行歌曲等時代元素已經注入了人們的婚慶當中。還有,以往因種種原因而造成的不適於現代化生產及市場經濟的落後觀念,雖已有所變化,但仍在影響著部分民眾。比如,因普遍受佛教思想影響較重,有的牧民不太重視牲畜的出欄率,導致寧願許多牲畜老死,也不捨得宰食和出賣;還有的農牧民常年省吃儉用,所積蓄的錢財不是用做發展再生產,而是捐獻給寺廟。
可喜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西藏傳統的民風民俗中某些消極的落後的觀念與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已經和當前社會發展的步伐緊緊聯繫在一起。而與這些表面變化相適應的是,人們內在的及更深層次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發生了許多變化。它說明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
民風民俗的保護
作為文化範疇內的西藏民風民俗的保護是與我國完全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相關的社會文化政策及生產力的向前發展分不開的。
有關保護或繼承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深入探討。如西藏衛藏地區的藏族民眾,十分重視禮貌待人,注重講敬語。藏語中有一整套的敬語,可以說是敬語體系。人體從頭到腳的名稱有兩套,即敬語和非敬語;與人有關的事和物都有敬語和非敬語的兩種表達方式。上個世紀90年代,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了《藏語敬語辭典》,390頁約20多萬字,收錄了數千條敬語辭彙。衛藏人生活中使用敬語,且擁有如此豐富的敬語辭彙,這是藏族文化的獨特之處。衛藏地區的青年人當中,能夠熟練使用敬語的寥寥無幾,生活中使用敬語的人也越來越少,國小藏語課本中有關敬語的內容占很大比例,但實際生活中沒有什麼運用。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一獨特文化,正面臨消亡的危機。
再如,藏民族非常重視鄰裡間的關係,善於互幫互助,和睦相處。一戶人家遇到天災人禍,左鄰右舍積極出人力財力援助,幫助其度過難關。這些習俗雖然根源於與當時西藏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差,經濟落後相關的古老風俗習慣,但在西藏農牧區社會生活中卻發揮著特殊的社會倫理功能,值得我們繼承和倡導。但如今這種風尚越來越淡化了。凡此種種,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藏族民俗中有許多優秀的、值得我們保護或繼承的民俗事項。
民風民俗的利用
切實保護好優秀民風民俗,不僅是進行開發利用的基礎,也是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絕對禁錮和封閉起來的做法,並不是應有的科學態度。要使民風民俗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必須在利用和發展中尋找出路。
對於西藏民風民俗的利用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在物質文明建設當中通過現實的經濟發展策略,如相關旅遊產業的發展,使它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喚醒本地區、本民族對自身民風民俗重要性的認識和覺悟。另一種是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中,通過對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文明公約等方面的大力提倡,培養民眾普遍積極健康向上的行為習慣,形成有助於社會向前發展的良好的社會風氣。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已經全線通車,越來越多的人正通過這條幸福的“天路”方便快捷地進入西藏;西藏也正通過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進一步走向開放。西藏奇異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著無數對高原著迷的人前來探索她的內在奧秘。而具有強烈人文內蘊的民風民俗,對於他們來說,具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這在旅遊經濟策略層面,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相當的關注,並已運用於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不少融合西藏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的開發生產、西藏題材影視作品的製作、文學作品的出版等,也是對西藏民風、民俗的現實利用。
相比較而言,在精神文明建設當中,對民風民俗的利用則顯得有些受到漠視。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指導思想。挖掘、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以形成中華民族多樣文化和諧發展的文化生態,對於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和諧社會中的文化,重點是生態文化、社會文化、人際交往文化三個方面,與之相對應的是構建三種和諧關係,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藏民族傳統文化對於和諧社會的形成所具有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和促進社會結構合理化兩方面。作為一個生態相對脆弱的地區,長期歷史中,藏民族形成了一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性發展模式,當然這一模式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幾乎處於停滯發展狀態的前提條件下的,如何在保持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局面,傳統文化中包含許多合理的因素,值得我們大力挖掘整理,促進新條件下的良性互動。
對一個地區和民族的民風民俗進行合理利用,引導其向積極健康向上方面發展,對於該地區和民族經濟的發展是有著重要促進作用的。尤其是在形成全社會良好風氣方面,將十分有利於當地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民風淳樸、民眾崇尚公平正義、誠實不欺詐、熱情好客等,對於招商引資和留住人才,及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刻美好的感官印象,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眾普遍熱愛學習、勤於鑽研、樂於奉獻、勇於開拓的風氣則對該地區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應該說,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而保護也只有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實踐才有其現實意義,二者之間是辯證相連的關係。
對西藏民風民俗進行保護的根本目的還是在於人民生活實踐上對其的利用,而只有有效地利用好了西藏的民風民俗才能是對民風民俗真正的保護,那種封閉禁錮、任其自然發展的做法,非但談不上對優秀民風民俗的保護,更是對民族文化資源的破壞。在世界日益開放和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對西藏民風民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就是要讓其優秀核心得到傳承和弘揚,以利於其發揚光大,利於人類的文明進程。
春耕。夏愛和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