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小竹,是禾本目植物,稈高6~20m,徑0.5~2.5cm,梢端斜倚,節間長15~50cm,綠色或油綠色,無毛無白粉,有光澤,中空直徑極小或近於實心。籜環呈木質圓環顯著隆起,密被脫落性灰色至灰黃色絨毛。籜鞘軟骨質至紙質,宿存,黑褐色間暗灰色斑點,背面密被小瘤狀短硬毛而顯著粗糙,先端漸尖;籜耳缺失;籜舌微小,作圓弧形突出,高約0.5mm,無毛;籜葉細長,直立,錐形或三角形狀錐形,基部與籜鞘頂端無關節相連,不易脫落,背面具稀疏小刺毛。葉片披針形,長4~6cm,寬0.5~0.8c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新小竹
- 二名法:Neomicrocalamus microphyllu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亞科:竹亞科
- 族:簕竹族
- 分布區域:中國西藏墨脫及波密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竿高6-20米,梢端斜倚,共有15-35節;節間圓筒形,長15-50厘米,直徑5-25毫米,綠色或暗綠色,無毛而有光澤,中空極小或幾近實心;髓作海綿狀;籜環顯著隆起,木栓質,幼時密被灰色或灰黃色絨毛,老則無毛;竿環較其節間略粗,不作脊狀隆起,無毛;節內長7-10毫米。竿芽1,卵形,扁平而緊貼生節內,無毛。
竿每節具多枝,其中有1粗壯的主枝,後者長1.3-1.5米,直徑3-6毫米,共8-12節,節間長10-14厘米,與竿作35°的夾角而開展;枝籜宿存,棕黑色,間有灰褐色斑點;側枝纖細,彼此近等長(約17厘米),常不再分枝,綠色或帶紫色。竿籜黑褐色,間有暗灰色斑點;籜鞘三角狀長方形,先端漸尖,背部密被疣基小硬毛,顯然粗糙,邊緣無纖毛,極稀可在邊緣上部生小纖毛;籜舌弧形隆起,高約0.5毫米,無毛;籜片直立,細長錐形或三角狀錐形,背面被稀疏小刺毛,腹面及邊緣均粗糙。小枝具4-7葉;葉鞘無毛,長2-2.2厘米,其背部在上方具縱肋和中脊;葉舌高約1毫米,截形,紫褐色或淡紫色,無毛;葉片披針形,長4-6厘米,寬5-8毫米,薄紙質,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基部圓,先端漸尖,次脈2或3對,小橫脈不明顯,邊緣平滑;葉柄扁,長約1毫米,略粗糙。
花枝下部具葉,上部以2或3假小穗作穗狀排列於纖細而又波曲的花枝軸上;小穗含4-6朵小花,全長18-25毫米,綠色或帶紫色;小穗軸的節間易逐節折斷,每節間長3-4.5毫米,扁棒狀,無毛;外稃長卵形,長6-7毫米,先端漸尖,無毛,具13脈;內稃等長或略長於外稃,先端鈍,背部在脊間具2脈,兩脊相距寬約1毫米,脊上及邊緣生灰白色纖毛;鱗被小,披針形,長約1.5毫米,基部具脈紋,先端有芒尖;雄蕊因落去而未見;子房瘦細,長約2毫米,無毛;花柱1;柱頭3,長約2毫米,羽毛狀。
穎果鐮狀彎曲,長(3) 4-5毫米,徑粗約1毫米,無毛,腹溝明顯,較寬。花期4-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河岸岩邊或常綠闊葉林中,海拔1220-22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藏墨脫及波密。模式標本采于波密縣通麥。
參考文獻
Neomicrocalamus microphyllus Hsueh et Yi in Journ.Bamb.Res.2(1):35.Pl. 5.1983;西藏植物志5:50.F.3.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