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北路街道

西藏北路街道

西藏北路街道位於上海市閘北區南部。轄區範圍東起浙江北路,西沿華盛路、新民支路、大統路及共和新路旱橋,南瀕蘇州河,北以鐵路線為界。面積1.01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在新疆路341號。1993年,有居民委員會31個,居民23856戶,6433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69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北路街道
  • 地區:上海市閘北區南部
  • 人口:,64333人。
  • 居民:23856戶,
  • 行政級別:街道
街道概況,歷史人文,街道經濟,敬老服務,社區教育,

街道概況

解放前夕,地境設25個保,其中屬閘北區11個保,屬北站區14個保。1949年6月~1951年7月,分別屬閘北、北站區接管會和人民政府派出人員第一、第二辦事處。1958~1959年,建新民路和開封路街道辦事處。1963年,改為新疆路和開封路街道辦事處。1991年9月,撤銷新疆路和開封路街道辦事處,建立西藏北路街道辦事處。境內有上海鐵路分局機務段、車輛段、醫療器械九廠、木工機械廠等部、市屬企業18家,科研單位5家,街道企業103家,銀行、信用社和證券業務部7家。四行倉庫、市蔬菜公司第二經營部等倉庫、堆疊19座。商店821家,主要分布在大統路、西藏北路一帶,百年老店老同茂酒樓遷至新疆路226號。有中學3所,國小10所,幼稚園、託兒所17所。醫院4所,敬老院2家,老年俱樂部2家,街道文化中心1座。黨校2所,老年大學1所。道路23條,天目中路、西藏北路為貫通東西、南北交通要道。1985~1993年保持市級市容、交通衛生文明街稱號。

歷史人文

20世紀初,境內華界地區地價低廉,毗連租界,紳商來此開辦碾米廠、繅絲廠。光緒三十二年~民國9年,闢築大統路、光復路、長安路、烏鎮路、國慶路等10餘條道路,建安祥里、長春坊等百餘條石庫門和東洋式里弄。吳淞江通常州、湖州等地客貨班輪,兩岸貨船雲集 ,新閘橋附近有碼頭17座。隨著滬寧、滬杭鐵路通車,交通便捷,人口激增,民族工商業得到較快發展,光復路、大統路、長安路有米店、米行40餘家,米業專用碼頭11座 ,日成交量上萬石,形成上海米業北市場。光復路有倉庫堆疊10餘座。長安路有福新麵粉廠(今上海第一服裝廠)。大統路有洋廣百貨文具店等50餘家,是閘北西南最繁榮的商業街,間有佛教居士林、閘北慈善團、救火會、更新舞台、閘北影戲院,北浙江路開封路之間(同仁輔元堂義冢地)有慈聯職業中學等。八一三淞滬抗戰,侵華日軍在境內10餘條馬路上縱火燒街,華界內被毀里弄90條、企事業單位230餘家。
西藏北路街道
國民政府軍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附謝晉元率“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今光復路21號)英勇抗戰。民國35~36年,大批蘇北籍逃荒難民在廢墟上搭棚屋棲身,操拾荒,踏三輪車,小本經營為生,漸成地境西部規模較大棚戶區。解放後,市政建設發展。拓寬曲阜路、新民路(今天目中路),貫通西藏北路。西藏北路兩側建43幢多層住宅樓。60年代,大統路兩側危舊房改建成2層街面房和3幢5層住宅樓。70年代,天目中路建7幢20層高層住宅樓群南星大樓、14層天目大樓和閘北區圖書館,北市場內改建7幢7層商住樓,北側、西側拆除危舊房,新建23幢多層住宅樓。80年代,天目中路建24層滬金大樓和新疆路4幢26層海聯公寓。
西藏北路街道

街道經濟

1958年,街道建立生產組。1960年,組織廣大婦女參加社會生產,建立服務、工業品加工組181個。1965年,開封路街道組織家庭婦女參加生產,實行“半家務、半勞動”,受到歡迎。1977年,街道有生產組26個,年總產值455.2萬元。1985年,建立新疆路街道經濟開發辦公室。1989年,新疆路街道勞動服務公司年創利百萬元,名列市街道勞動服務公司系統前茅,受到表彰。1991年,街道成立開新實業總公司,下設勞動服務公司、生產服務合作聯社、民政福利公司、社會勞動服務公司。1993年,產值17784萬元,年利潤786.68萬元,年稅金474.74萬元,分別比1992年增99.61%、23.7%、36.78%。開開服裝廠、新聯物資經營部、勞動機電五金設備公司年產值均超千萬元。新力行車設備安裝公司,是1983年由30位待業青年組建的新疆綜合服務隊,現有職工75人,通過10年努力,成為起重安裝業“二級企業”,曾參與上海市重點工程捷運、南浦大橋等行車安裝任務,受到好評。

敬老服務

開封路街道於1980年在全國首創孤老包護組,救濟孤老48戶49人,由同幢居民小組長、退休工人、積極分子組成48個孤老包護組,志願服務員100餘人,為孤老理髮、縫補洗滌、買米買煤、生病護理等。1982年,建立孤老服務站,購置洗衣機等設備,有專人負責,建立糧店、菜場、煤店等8個為孤老送溫暖聯絡點。
1985年,創建開封路和新疆路街道敬老院,收養23人。開封路街道敬老院有廚房、浴室、活動室、康復室和醫療門診室,是當時全市同級敬老院中設備較好的一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市外事辦公室、市民政局等領導多次視察指導,定為對外賓開放單位。1985~1986年,接待14個省市廳局長、縣領導,日、美等五國,聯合國敬老總會和亞太地區專員33批209人。上海科學教育製片廠於1986年拍《孤老不孤》紀錄片,配八國語言送中國駐外使館播放。新疆路街道敬老院有總院一家和利用孤老住房改建的分院6家,設備齊全,具有小型、分散、家庭式特點,為孤老所歡迎。
1986年,開封路街道建老年文化俱樂部,設有茶座、餐廳、理髮室、舞廳和小賣部等。曾舉辦新春老年書畫展覽、舞會、越劇沙龍和祝壽會等。1986~1988年,市區有老年人16萬餘人次參加活動。芬蘭、挪威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電視台及加拿大廣播公司到俱樂部採訪、拍紀錄片。人民日報等7家報社採訪報導,上海電視台制《人間重晚晴》紀錄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上海文化年鑑》刊登“人逢盛事爭歡樂——上海市第一家老年俱樂部”文章,予以記述。

社區教育

1988年3月21日,新疆路街道為探索大城市教育體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街道社區教育委員會。下設街道社區教育辦公室,按自然區域分片,成立4個社區教育分會。各居民委員會和基層單位建立社區教育領導小組。設學校、教師和學生情況卡。開展尊師重教活動,籌集社區教育獎勵基金。
建立南星大樓、敬老院等29個社會實踐基地,組織師生參加公益勞動,保護綠化,宣傳禁賭,擁軍優屬,慰問孤老,共建文明樓組等活動。1988~1989年,開展171次社會實踐活動,有5658人次參加。編寫地區革命史資料,如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戰鬥等8篇文章,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建立上海鐵路分局機務段等19個德育教育基地。聘請原閘北區區長楊進、全國勞模楊懷遠、上海市僑聯顧問原青雲中學校長沈瑛、全國勞模集體“周恩來號”機車組楊金華等10
余名社會知名人士擔任顧問和校外輔導員。請交通民警上交通知識課,組織中學生軍訓等。
組建水、電、木工等項目的“學校後勤工作服務隊”,為學校疏通化糞池,修理水落管,裝修門窗,修課桌椅,安裝鐵柵欄,新學期免費送課本上門等。配合學校搞好食堂,培訓學生幹部,開放社區圖書館、活動室,豐富學生課餘生活,開展“學雷鋒”等活動,解決教師住房維修、子女入托,訂購牛奶,請保姆等實際困難。1988年教師節,組織為教師做好事辦實事服務活動。當年度評出尊師重教先進集體6個,園丁獎25人,其中市級園丁獎8人。學校為社區提供師資、場地、設備開辦老年學校,職工輔導班,幹部外語補習班和企業聯辦暑托班。同年,舉辦首屆社區運動會,有21個企業和學校、292名運動員參加,進行6個項目競賽。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科學教育子女能力。組織教師聯誼會,幹部、工人、師生自編自演文娛節目,在街區形成一個最佳化的青少年教育環境。
1988~1989年,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曾慶紅等領導先後來街道視察社區教育,讚譽這是“上海的新創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