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人的資料,從
漢江與
渭河之間橫越陝西東嶺的古道有七條:即藍武道、鎮柞道、
子午道、黑水浦河道、
儻駱道、
褒斜道和
北棧道。這些古道基本上都是期著南北奔流的河流通行的。“千里棧道”在古代文化交流和經濟來往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翻越秦嶺溝通南北的鐵路和公路,也都基本上是沿著這些河谷修築的。
古代人們為了越過秦嶺、
巴山,開拓了不少道路。其中最主要的有嘉陵、子午、褒斜、儻駱和丹霸5條道路。“棧閣北來連隴蜀”的詩句,就真實的記錄了古代秦嶺的陸路交通的景象。
據記載
子午道由長安沿灃河上行,越秦嶺經寧陝、石泉達漢中。這條道有新舊兩線,古道乃漢魏時期順
池河下行至石泉;六朝後的新線才是經江口、寧陝達石泉,全程520公里。東漢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先零羌叛隴道,寇三輔,入益州,據
漢中。由於西夷虐殘,橋樑斷絕,致使嘉陵、褒斜兩道皆受影響,而通
子午道。延光四年(125年)安帝劉詁詔益州刺史罷
子午道,通
褒斜道。唐代“涪州貢生荔枝,取道西鄉驛沿
子午河入谷,至長安不過三日”。在
秦嶺諸道中,
子午道最為冷落,天寶年間從四川涪陵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為使荔枝色香味不變,才取捷近的子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