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學院是該校最早創立的教學單位之一,已經走過六十多個春秋。
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學”與“川北文學院”正式合併,組成“公立川北大學”。旋改名為“
川北大學”。哲史系與歷史系合併為哲學歷史系,系主任由校務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伍非百兼任。是為歷史文化學院的開端。
1952年10月,“川北大學”改稱“四川師範學院”,哲史系改為歷史系。
1958年,南充師範專科學校升格更名為
南充師範學院,1963年,改歷史係為政治與歷史系,
1964年8月,撤銷四川師範學院(成都)的歷史系,其師生併入南充師範學院歷史系。
1978年9月,政史系分為政治系、歷史系兩個教學單位。
1989年,南充師院復名為四川師範學院,至2003年升格為西華師範大學,撤消歷史系,組建歷史文化學院。
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有過三次大的專業調整:
第一次,1964年四川師範學院歷史專業併入南充師範學院歷史專業。這次合併大大地增強了歷史專業的圖書資料和師資力量,伍非百、孫次舟、賈問津、吳景賢、趙呂甫、李耀仙、江宗植、劉靜夫、龍顯昭、王明元、姚政、阮明道等聚集南充,為其後一個時期內南充師範學院歷史專業享譽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1994年歷史教育專業改擴為歷史學專業。這次調整實際上擴大了培養範圍,使培養目標由原來單一的歷史教師擴大到培養以歷史教師為主,兼顧培養地方行政、科研、檔案、文博、史志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第三次,2003年歷史學專業中增置“歷史文化與旅遊”方向。這次方向的增加既為歷史學專業增添了生源,又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即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
學科建設
概況
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前身為私立川北大學哲史系,始建於1949年。是西南地區歷史悠久、知名度高、規模較大的院系之一,也是四川省培養歷史師資隊伍的重要基地。其中歷史學成為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歷史學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歷史文獻學被列為四川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列為校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世界近現代史》被列為省級精品課程,歷史學被批准為四川省“專業綜合改革”質量工程項目。
歷史文化學院開展研究生教育已有30餘年的歷史。1981年,獲得國務院批准的
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此後,1996年獲得
專門史(文化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獲得
世界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又獲得歷史文獻學、中國近現代史兩個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現已擁有
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文獻學三個歷史學專業碩士授權點和歷史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歷史學科教學論碩士授權方向。
專業
本科專業:歷史學(師範類,四年制本科,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歷史學本科人才培養基地;開設時間:1952年);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考古學、世界史;
碩士授權點:專門史、
中國近現代史、
歷史文獻學,同時還在課程與教學論(歷史學科教學論)碩士授權方向、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教育碩士方向招收研究生。
四川省特色專業:歷史學 ( 四川省歷史學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學科介紹:20世紀50年代初期,該校就組建了歷史系,伍非白、吳天墀、唐國慶、李耀仙、吳景賢、江宗植等國內知名專家先後在這裡從事教學與研究。60年代初,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龍顯昭、王明元等知名專家從地處成都的四川師範學院歷史系合併入本系,極大地充實了歷史學專業的教學和研究隊伍。這批知名專家學者一直把歷史文獻的的整理和研究作為歷史學的教學基礎課程和治學基礎功夫。
1981年,全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和學位制度,“中國古代史”成為該校最早的碩士學位授權點,“歷史文獻整理”即是兩個研究方向之一。20世紀80年代,李耀仙教授、趙呂甫教授倡導創建了“古籍整理研究所”,率先對巴蜀重要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並推出了《廖平學術著作選集》《雲南志校注》等頗有影響的成果。1996年,為了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中國古代史”調整為“專門史”,而“歷史文獻整理”仍然是與“中國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三個鼎立的研究方向之一。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建設,2002年該校正式組建了“歷史文獻學”點,並獲得國家學位辦的批准,並於次年開始招生。
“歷史文獻學”學科點是在原“中國古代史”點和現“專門史”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依託該校歷史文化學院和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而建。本學科現有專職教師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人。現形成中國思想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四川歷史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巴蜀歷史文化研究三個方向。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44名,其中歷史學與旅遊學專任課教師40人,政治思想教育兼任課教師2人,辦公室、資料室工作人員2人。其中35 歲以下教師19人,占43% 。36至50 歲教師17人,占39%。50歲以上教師8人,占18%。教授11 人,副教授15人,講師13人。博士和在讀博士14 人,碩士22 人,即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共36 人,占教師總數72.5% 。校外學歷占49% ,校內學歷占51% 。現任教師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趨於合理,基本形成了一支師資隊伍結構全面最佳化的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省級教學團隊: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
一、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1.教授:
蔡東洲(碩士) 文廷海(博士後) 金生楊(博士)
2.副教授:
蔣曉春(博士) 趙炳清(在讀博士) 王紅梅(博士) 王雪梅(在站博士後) 胡寧(在讀博士)
3.講師:
黎春林(碩士) 熊梅(碩士)
鄧歡(碩士)
二、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
1.教授:
康大壽 潘家德
2.副教授:
張祏元 朱華(在站博士後) 苟德儀(博士)
3.講師:
李茹(碩士) 劉揚 (碩士)
黃涓(碩士)
三、世界史教研室
1.教授:
楊洪貴(博士)
2.副教授:
張維(碩士) 塗榮娟 付有強 (博士)
3.講師:
張喜慶(碩士) 蘭江(在讀博士)
朱兵(在讀博士)
四、師範技能教研室
1.副教授:
劉立新(碩士) 周仕德(在讀博士)
2.講師:
左平(碩士) 陳倩(碩士)
五、政工及辦公室
1.黨總支書記:李敏(副教授、碩士)
2.團總支書記:王偉偉(講師、碩士)
3.團總支副書記:祝秦(講師、碩士)
4.辦公室主任:鮮紀勇
5.資料室: 王紅梅
六、業務關聯教師
1.教授:
王安平(博士) 李健(碩士) 楊和平 (碩士) 李純蛟 陳國勇 吳佩林(在站博士後)
2.講師:
李先波 (碩士) 高思超(碩士)
學術隊伍:
金生楊 蔣曉春
趙炳清 吳佩林
苟德儀 胡 寧
黎春林 熊 梅
建設目標與建設內容:
建 設 目 標
按照“面向需求、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增強優勢”的原則,經過四年的重點學科建設,形成創新能力較強、科研水平較高的學術團隊,形成特色鮮明和研究實力雄厚的歷史文獻學、專門史學科群,建成四川省歷史學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力爭使本學科的部分研究方向達到西部地區一流水平。培育所在研究的領域處於省內領先水平、在省內有較大學術影響、能獨立主持或承擔國家級項目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建 設 內 容
1、學術隊伍
通過四年重點學科的建設,本學科將建成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以及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專任教師40人,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50%,培育省級和校級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5名。
2、人才培養
建設期間,堅持研究生招生數量擴大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使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在校研究生達到160人,同時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不斷加強研究生教學質量建設,修訂、完善研究生培養計畫,規範教學管理,注重採取具體措施,加強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或教學創新,積極引導研究生撰寫學術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切實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科學研究
通過四年重點學科的建設,使本學科的科學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績,力爭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20項左右,其中國家級項目爭取獲得1—2項;各類科研經費累計30萬左右;發表各類論文2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6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10部左右;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8項左右。
4、學術交流
學科組內部積極開展合作與交流,保證學科內部各研究方向的系統性、協調性和有效性。通過參加或舉辦高層次的學術活動,加強國內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保持研究內容的先進性和互補性。通過聘請國內著名學者作為本學科的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該校歷史文獻學與專門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加快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進程。
主 要 措 施 :
1.加強學術梯隊建設,進一步提高學術隊伍的綜合素質
為了適應省級重點學科建設的需要,必須大力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建設一支學歷、年齡、職稱和專業更為合理,治學嚴謹,創新務實的學術隊伍。具體措施有:
第一,鼓勵、支持現有教師攻讀博士學位,計畫每年支持3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選送優秀的青年教師以進修或出國訪問的形式進一步深造,使他們儘快成為學術骨幹。
第二,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計畫每年引進該學科的優秀博士生1人、教授1人,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第三,聘任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本學科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導師,每年邀請2-4名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和指導學科建設。
2.發揚團隊精神,開展群體科研
發揚團隊精神, 集思廣益,找準突破口,選準課題,分別以不同的團隊形式,申請級別高、經費多的省級、國家級科研項目,共同攻關,產出有標誌性的科研成果,凸現地方特色研究。為了達到這一科研目標,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鼓勵該校教師在重點學科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計畫每年投入重點學科建設經費6萬元,資助重點學科建設梯隊成員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完成、學術專著的出版、高質量學術論文的發表。
3.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
建設期間,本學科將繼續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原則,加強與國內同行的交流,優勢互補,繼續擴大與省內外大學的交流,學習先進的辦學經驗,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舉辦一定數量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和省級學術會議;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來該校作學術報告或講學;繼續做好每年的馬列主義宣傳周學術活動;支持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從而擴大本學科對外影響。
4.加強教學科研基礎條件建設
本學科點現有的圖書資料和教學設備為本學科教師的教學科研以及研究生查閱資料、撰寫學術論文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與國內一流的學科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建設期間,計畫集中購買一批新型教學設備和相關圖書資料,建立供本學科師生參觀考察學習的社會實踐基地等等,從而推動學科建設與發展。
5.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經費開支
加強對本學科建設的領導和投入,用好用足省教育廳和學校投入的經費,除省教育廳每年撥款7萬元外,學校配套投入資金7萬元用於本學科建設,建立專項經費帳目,嚴格執行專款專用;本學科所需設備的採購優先執行,經費開支實行項目負責人制,從各個方面保證建設經費發揮最大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介紹:
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中國思想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四川歷史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巴蜀歷史文化研究。
1.中國思想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
主要代表為龍顯昭、金生楊、文廷海、李純蛟。主要形成巴蜀思想文化史和三國文化研究兩個主要方向。
本方向依託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所和三國文化研究所,傳承伍非白、李耀仙、趙呂甫、龍顯昭等先賢長期積累、建設的研究成果,延續他們奠定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側重於三國歷史文化、佛道思想文化、儒家經學思想的研究,並在此三個方面皆取得了學界注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三國歷史文化研究上陣容強大,成果斐然,使該校成為學界公認的三國文化研究基地。
本研究方向先後出版有《先秦儒學研究》《梅堂述儒》《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巴蜀佛教碑文集成》《三國文化歷史走向》《三國志研究》《三國倫理研究》《關羽崇拜研究》《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科舉制度下的應試教育》等學術專著,在《中國史研究》《文學遺產》《孔子研究》《宗教學研究》《史學月刊》《日本學刊》《文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等報刊雜誌發表發表了《孔子論禮的思想》《從經學角度考察孟、荀思想的不同取向》《漢代儒學復興論》《漢代易學與漢政盛衰》《陳壽思想芻論》《<三國志>稱謂考》《<三國志>書法略論》《<三國志>的歷史地位》《論明清“關羽現象”的歷史演變》《歷代四川文昌廟與文昌信仰研究》《學術與政治互動:漢代春秋穀梁學的命運演替》《多路並進,超越前代: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等學術論文100餘篇,部分成果為人大複印資料、《新華文摘》、《中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史學年鑑》、《國學通覽》、《中國史研究動態》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2.四川歷史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
主要代表為王安平、蔡東洲、吳佩林、朱華、苟德儀、左平等。主要研究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和川北行署檔案兩個主要方向。
四川現存清代檔案豐富,自貢鹽業博物館的《鹽業檔案》、廣安市檔案館的《商會檔案》、四川省檔案館的《巴縣檔案》、南充市檔案館的《南部縣衙檔案》最為完備,是再現清代社會的珍貴文獻資料,其中《南部縣衙檔案》為順治十三年(1656)至宣統三年(1911)南部縣衙履行職責、執法行政的官方文書,分吏、戶、禮、兵、刑、工、鹽七房,總計8萬多件,內容涉及行政、農業、手工業、水利、教育、司法、宗教、民俗、醫學、氣象、軍事、外交等許多方面,是清朝縣級政權的行政管理活動的全方位記錄,對於歷史研究、文獻研究、檔案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清史專家據之以為,“《清朝南部縣衙檔案》填補了清代縣衙檔案斷檔、脫檔的空白,極具文獻價值和開發價值,它比《清代巴縣檔案》提前了整整一百年,是目前國內所存清朝檔案中最完整、最系統、時間跨度最長的縣級地方政權檔案”。有人甚至稱其為“21世紀的敦煌寶藏”, 現已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現存放於四川省南充市檔案館內。該校文史專家充分利用地利優勢,率先進入這一文獻寶庫,並以之作為本學科點的穩定持久方向。四年來,與南充市檔案局合作完成了“清史工程”的委託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的摘要著錄》,獲準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啟動了《清代南部縣衙檔案選集》(第01集)的編輯整理工作,在《文獻》《歷史檔案》《史學月刊》《檔案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首批6篇專題論文《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及其價值》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的差票考釋》《論清代川省鄉約職能的多元化》《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所載“蟲月”等名稱考釋》《<清代南部縣衙檔案>著錄中的幾個問題》《從南部縣衙檔案看清代的縣丞》。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已初步成為本學科點最富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
3.巴蜀歷史文化研究
主要代表為康大壽、蔣曉春、趙炳清。形成閬中歷史文化名城和歷代治蜀思想研究兩個方向。
巴蜀地域的獨特性造就了巴蜀文化的獨特性,加上與周邊各方文化系統的互動影響,巴蜀古蹟眾多、文獻豐富、名家輩出,有著取之不竭的研究資源和研究價值。本方向依託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巴蜀地方史、巴蜀家族史、巴蜀文學史、巴蜀災害史、巴蜀區域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現在集中力量從事閬中古城研究和胡耀邦主政川北研究。
科研成果
近年來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介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 ”等數十項。
近五年來出版的主要著作:專著:《安丙研究》、《梅堂述儒》等。
知名校友
黨政領域(部分) |
姓名
| 入學年級
| 任職
|
| 1972級 | 四川省十一屆政協常委、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 |
| 1975級 | 四川省民政廳巡視員 |
| 1978級
|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辦公廳主任
|
| 1978級 | |
林麗 | 1980級 | |
| 1981級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重慶市委員會副會長 |
| 1981級 | |
| 1981級 | |
| 1983級 | |
| 1983級 | |
張家生 | 1983級 | |
| 1984級 | |
| 1984級 | 廣東省 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嘉應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 |
| 1984級 | 四川省南充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1984級 | 四川省廣安市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局長 |
| 1985級 | |
| 1986級 | |
| 1987級 | |
| 1987級 | |
| 1987級 | |
| 1988級 | |
| 1990級 | |
| 1991級 | |
| 1997級 |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委副書記 |
李光輝 |
| 四川省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
科研、高教領域
|
| 75級 | 四川警察學院副廳級調研員 |
|
| |
| 77級 | |
| 78級 | 四川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 教授 博導 |
| 79級 | |
| 79本/83碩 |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導 |
| 80級 |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陳勇 | 82級 | 上海大學歷史系副主任 教授 博導 |
| 82級 | |
| 82級 | |
| 83級碩 | |
| 83級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
趙戴光 | 83級 | 湖潭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教授 |
| 83級 | |
| 85級 | |
王川 | 87級 | |
| 88級 | |
| 92級 | |
| 96級 | |
楊翠柏 |
| 四川大學教授 |
王小紅 |
| 四川大學研究員 |
基礎教育、教育行政
|
張達堯 | 74級 | 西昌市教育局副局長 |
| 79級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體育局)副局長 |
| 80級 | |
| 84級 | |
| 84級 | 原四川省三台中學校長、三台縣教育局局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