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索格莊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另一說為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姜姓由外地遷來定居,後有紀姓自中山夼村遷來,徐姓由梨園村遷入。因村處北索格莊西南,為與東索格莊相對應,故命村名西索格莊。 西索格莊位於小紀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46′。東與東索格莊、北索格莊為鄰,西與小紀村交界,南與東野口村隔青石公路相望。距市政府駐地17.5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52戶,396人,有徐、紀、姜、孫、李、刁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徐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索格莊
  • 時間:清康熙年間
  • 東經:121°00
  • 北緯:36°46′
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5年5月6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日軍盤踞本村105天,燒毀房屋40餘間,殺死村民5人,打傷3人。
同年8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4年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1-1998年村集體投資8萬元,修大口井2眼,灌溉面積10公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2公斤,總產11.67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7公斤,總產25.13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86公斤,比1978年增長79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43公斤,總產25萬公斤。
1982年起,栽植蘋果、乾雜果2.7公頃。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6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23萬元,畜牧業收入46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為扎麻布及白鐵加工,從業人員10人,收入僅夠自給。1978年,村集體建白鐵廠,從業人員8人。改革開放以來,建個體企業11家,其中徐維光的星光皮鞋廠,為海陽市明星企業。2002年,第二產業總收入140萬元,利稅12萬元,從業人員30人。
第三產業1964年,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規模不大。隨著改革開放,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和電氣焊加工部、機械修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3人,收入40萬元,稅金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西索格莊國小。1976年,有教師3人,在校學生100餘人。1976-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7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35公斤,全村收入70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800餘元,有運輸經商車輛22輛,機車25輛,手扶拖拉機20輛,電話40部,電冰櫃25台,洗衣機3台,彩電56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0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至2002年,建起新房區1200餘平方米,街道寬敞,車輛暢通無阻,村民建新房200餘間,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3年,村集體投資修建自來水井1眼,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92年,村集體投資3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1989年建起了衛生所,為村民登門看病送藥。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徐丙先在石馬疃頭村香山國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其時與北索格莊屬一個黨支部,趙本奎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發動青年參軍參戰,組織支前隊5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1947年初與北索格莊分建黨支部,紀風勤任黨支部書記。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人。先後有紀風勤、徐春本、徐丙浩、徐增成、徐丙林、徐增成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24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為村政府。1958年6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9月,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有紀風勤、徐士青、徐丙勤、徐春本、徐春貴、徐丙浩、徐增成、徐希環、徐增科、徐增彬、紀秀敏、徐增科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