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白絹病

西瓜白絹病

西瓜白絹病是由齊整小核菌引起的、發生在西瓜的病害。主要侵害西瓜近地面的莖基部,也能侵害果實。受病部位初呈水漬狀小斑,以後病斑擴展由淺褐色變黑褐色腐爛,其上長有白色絲絹狀菌絲體,多數呈輻射狀,邊緣處尤為明顯,皮層易剝離;後期在病部產生許多茶褐色油菜籽狀的小菌核。

西瓜白絹病在中國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保護地、露地都有發生,造成零星爛瓜或死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西瓜生產,嚴重時病株率可達20%,顯著影響西瓜生產。

西瓜白絹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實行輪作,科學施肥,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穫後徹底清理植株殘體等。發病後,對輕病株莖基部可進行藥劑澆灌,隔7一10天再澆灌1次,每株澆藥液0.25千克左右。此外,還可以利用木黴菌防治西瓜白絹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瓜白絹病
  • 外文名:Watermelon stem and fruit rot
  • 病原:齊整小核菌
  • 為害作物:西瓜
  • 為害部位:莖基部、果實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西瓜白絹病原為齊整小核菌(學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小菌核屬真菌。菌絲白色,有絹絲狀光澤,在基物上呈羽毛輻射狀擴展,有隔膜,細胞大小為2.35微米×1.0微米。菌核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3.0微米不等,平滑有光澤。菌核在寄主表面形成,初為白色,後變茶褐色,內部灰白色。
西瓜白絹病
病原
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10-42℃,最適溫度分別為25-35℃和30-35℃。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的最適土壤含水量分別為20-40%和50-60%。該病原除為害西瓜外,還可為害白朮、丹參、絞股藍、黃芪、黃連、附子、茉莉、紫苑、香石竹、菊花、百合、鳶尾、太子參、玄參、桔梗、地黃等多種植物。

為害症狀

西瓜白絹病主要侵害西瓜近地面的莖基部,也能侵害果實
  • 莖基部:莖蔓染病,多從莖基部或貼地面莖蔓開始發病,初呈暗褐色壞死,以後腐爛,在病部表面產生輻射狀菌絲體,致病株萎蔫或枯死,後期亦轉變成茶褐色油菜籽狀菌核。
  • 果實:果實染病,病部呈灰褐至紅褐色壞死,表面產生組絲狀白色菌絲層,並進一步向四周輻射擴展,後期轉變成紅褐至茶褐色油菜籽狀菌核。隨病害發展病瓜腐爛,乾燥時病瓜失水乾腐。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染西瓜植株莖基部和果實引起發病。病菌借流水、農事操作等傳播,進行再侵染。菌核在田間可存活5—6年,在室內可存活10年,但在田間灌水條件下,3—4個月即死亡。

流行規律

病菌生長溫度8—40℃,適宜溫度30—33℃,最適宜pH為5—9,在高溫多濕的6—8月發病嚴重,隨著氣溫降低,發病減少。特別在西瓜生長期暴雨、暴晴、高溫利於發病。酸性土壤利於病害發生。連作發病重,前茬是感病作物如大豆、花生等發病也重。施用帶有病殘體且未腐熟有機肥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1. 輪作:與非寄主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有條件的可進行水旱輪作。在中國南方,可採用麥田套種西瓜和一熟晚稻的耕作制度,有很好的防效。
  2. 科學施肥:不使用未腐熟的帶有病殘體的有機肥料。酸性土壤適當施用石灰。
  3. 田間拔除病株:早期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深埋或燒毀,消滅菌源。
  4. 藥劑灌根:對輕病株,用70%敵克松原粉、50%代森銨水劑、50%速克靈和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的1000倍液、50%托布津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300倍液,澆灌西瓜莖基部,隔7一10天再澆灌1次。每株澆藥液0.25千克左右。
  5. 利用木黴菌防治西瓜白絹病:用培養好的木黴菌400-450克加50千克細,混勻後撒在病株基部,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發展。
  6. 田間衛生:收穫後,徹底清理植株殘體,集中燒毀,並及時深翻,消滅菌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