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茶文化/杭州全書西湖叢書

西湖茶文化/杭州全書西湖叢書

在中華茶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對茶價值的發現和利用,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的漫長過程。自唐朝以後,茶和茶文化就在中華大地上茁壯發展起來,並在天堂杭州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王建榮、張佳、朱陽編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時間為序,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現代、當代七個時期西湖茶的發展歷程和各時代的特點成就,《西湖茶文化》講茶史、道茶事,說茶人,梳理了西湖茶的千年文脈,特別探討了“後申遺時代”的西湖茶保護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湖茶文化/杭州全書西湖叢書
  • 類型:烹飪美食與酒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86937
  • 作者:王建榮 張佳
  •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 頁數:173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杭州全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發揮其“存史、釋義、資政、育人”作用;希望人們能從《杭州全書》中各取所需,追尋、印證、借鑑、取資,讓杭州不僅擁有輝煌的過去、璀璨的今天,還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建榮、張佳、朱陽編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時間為序,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現代、當代七個時期西湖茶的發展歷程和各時代的特點成就。

圖書目錄

前言
1 錢塘天竺禪茶韻,陸子茶經始留名——唐代的西湖茶
1.1 中華茶文化興盛之始
唐代茶業發展
茶文化法相初具
茶聖陸羽與《茶經》
1.2 西湖茶之源——錢塘天竺茶
《茶經》中的杭州茶
靈隱、天竺二寺
韜光泉水靈隱茶
1.3 佛門寺僧與西湖茶
佛教盛行與茶的傳播
茶僧皎然佛茶於心
2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宋元的西湖茶
2.1 茶文化的發展之勢
龍鳳團茶
鬥茶之風
茶學研究的深入
茶文化興盛朝野
元代茶文化的發展
2.2 宋都杭州與茶文化共興盛
宋都杭州,盛吐繁華
山水秀麗,旅遊勝地
引領茶文化之發展
2.3 西湖茶的貢茶時代
上天竺白雲峰白雲茶
下天竺香林洞香林茶
葛嶺寶雲山寶雲茶
2.4 宋元人的西湖茶緣
虞集的龍井茶緣
辯才的禪茶之緣
蘇軾的西湖茶緣
3 泉從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圓——明代的西湖茶
3.1 葉茶與瀹茶
葉茶與散茶盛行
瀹茶的沖泡形式
茶具的變化發展
3.2 龍井始露尖尖角
龍井探源
詩文中的名茶龍井產地
明代龍井茶的發展
3.3 西湖茶走向民間
茶鄉茶俗
飲茶俗事
茶館文化
3.4 文人墨客品龍井
明代文士茶
明之文人頌龍井
杭人與茶學專著
高濂與杭州雙絕
4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清代的西湖茶
4.1 清代茶與茶文化發展概況
清代茶業發展概況
清代茶葉貿易
茶具豐富多彩
飲茶深人民問
4.2 乾隆與龍井茶
乾隆四訪西湖茶區
龍井始成名茶之首
4.3 杭州的茶館
清代的杭州茶館
西湖邊的茶館
4.4 清代龍井茶藝文
西湖竹枝詞
西湖茶歌
清代其他龍井茶詩文
5 獅峰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近現代的西湖茶
5.1 西湖龍井茶的產區
杭州近現代產茶由衰轉盛
龍井產區各具特色
西湖茶區的生態環境
5.2 龍井茶的品種與製作工藝
龍井茶的品種繁育
龍井茶細緻的採摘工序
龍井茶獨特的炒制工藝
龍井茶的貯存方法
5.3 龍井之外的杭州茶
九曲紅梅
杭州旗槍
桂花龍井
5.4 偉人、名士與西湖茶
毛主席親采龍井茶
周總理偏愛梅家塢
朱老總揮毫為龍井
陳從周愛茶如友
姚雪垠視龍井為密友
領導人紛紛訪茶博
“俠客”金庸至愛龍井
6 龍井茶香碧一甌,獅峰梅塢綠長留——當代的西湖茶
6.1 西湖的茶村茶事
景中之村,茶香沁人
茶村茶事
茶村裡的保護基地
6.2 四季到西湖來喝茶
春品新茗
夏品荷韻
秋品桂香
冬品梅韻
6.3 後申遺時代的西湖茶
西湖申遺,十年夢圓
西湖文化景觀遺產中的茶文化因素
世界遺產地的龍井茶
6.4 茶人茶都
莊晚芳與中國茶德
茶為國飲,杭為茶都
參考文獻

文摘

1.1 中華茶文化興盛之始
唐代茶業發展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其茶產業興盛,首先表現在茶葉生產的發達。從《茶經》和唐代其他文獻記載來看,唐代茶葉產區已遍及今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14個省區;而其最北處,已達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這些產茶區的範圍已基本奠定了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
唐代,餅茶是主要的制茶方式。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餅茶製作簡略而言可分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具體說來,是先採茶,再放人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壓)製成團餅,焙乾以後,用荻或篾穿起來封存。
時至中唐,茶葉的加工技術、生產規模、飲茶風尚以及品飲藝術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廣泛地傳播到少數民族地區。正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中所說:“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
茶葉生產的迅速發展,表現出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飲料,消費量與日俱增。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說明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已嗜茶成俗,而這些地區卻不產茶,因而茶生產及貿易就在全國範圍內空前發展了起來。茶葉貿易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茶葉製作技術和品質的大幅提高。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始征茶稅,不久停止。貞元九年(793)復徵收茶稅。茶在當時與漆、竹、木一起成為徵稅的對象,稅率是“十分稅一”,當年收入40萬貫(一千文為一貫)。此後,茶稅漸增。唐文宗大和年間(827—835),江西饒州浮梁是全國最大的茶葉市場,《元和郡縣誌·饒州浮梁縣》載:“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還寫下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著名詩句,反映了當時販茶是十分有利可圖的買賣。到了大和九年(835),唐政府又實行了榷茶制度,壟斷了茶葉貿易。後旋改徵稅。當時,茶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一大支柱產業,茶稅已發展成為唐朝後期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這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與此同時,唐代朝廷還實行貢茶制度。唐代宮廷喜好飲茶,又有茶會、茶宴等形式,對茶葉生產十分重視。為滿足王室的需要,唐大曆五年(770),唐代宗在浙江長興顧渚山設立官焙,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並負責進貢紫筍茶、陽羨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說法。每年新茶採摘後,便晝夜兼程解送京城長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即“先薦宗廟,後賜群臣”。唐李郢有詩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茶文化法相初具
唐代飲茶法,陸羽在《茶經》中有詳細描述。陸羽認為之前加料羹煮的茶猶如“溝渠間棄水”般不可取,提倡清茶烹煮的飲茶方式。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使其“炎涼”、“均勻”,變軟後用紙包好,以保其香。冷卻後,再碾成細末,過篩後貯於茶盒中。煮水時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燒水至一沸時,加入適量鹽調味,並除去浮在表面的狀似“黑雲母”的水膜,以使茶葉純正。待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燒水到二沸時,舀出一瓢,再用竹笑在沸水中邊攪邊投茶末,直到水泡如“騰波鼓浪”,即水燒到三沸時。若繼續煮,則水已“老”,不適飲用,此時應加進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使水停止沸騰,這時茶便煮好可以喝了。
根據唐代飲茶法,所需茶具種類繁多,其中有風爐、茶羅、茶碾、茶碗、茶盒等等。唐代茶具不但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質地,陶瓷茶具成為當時的主流,以“南青北白”為主要代表,即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在唐代茶具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5月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皇家宮廷茶具。
P6-9

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長史,有自己的個性和記憶。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計其數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態。其中許多名城極一時之輝煌,但隨著世易時移,漸人衰微,不復當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結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廢墟供人憑弔。但有些名城,長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樹,在古老的根系與樹幹上,生長的是一輪又一輪茂盛的枝葉和花果,綻放著恆久的美麗。杭州,無疑就是這樣一座保持著恆久美麗的文化名城。
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杭州文化始終延綿不絕,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橋人憑著一葉小木舟、一雙勤勞手,創造了輝煌的“跨湖橋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麗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華第一城”,創造了燦爛的“良渚文化”,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曙光”。而隋開皇年間置杭州、依鳳凰山建造州城,為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此後,從唐代“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東南名郡,吳越國時期“富庶盛於東南”的國都,北宋時即被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東南第一州”,南宋時全國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明代產品“備極精工”的全國紡織業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幾度“南巡”的旅遊勝地、人文淵藪,民國時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誕生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來為世人稱羨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個歷史階段,都讓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風景之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壯觀天下無”的錢江潮,“至今千里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蘊涵著“梵、隱、俗、閒、野”的西溪煙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勝收,令人驚艷。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東方休閒之都、國際花園城市等一頂頂“桂冠”相繼獲得,杭州正成為世人嚮往之“人間天堂”、“品質之城”。
這是一座積澱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來,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燦若繁星,讓每一段杭州歷史都不缺少光華,而且輝映了整個華夏文明的星空;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蹟,為杭州文化添彩,也為中華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風撲面而來,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相得益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齊頭並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僅是“投資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敘說,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憶,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澱,有太多的夢想需要延續。面對這樣一座歷久彌新的城市,我們有傳承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產、弘揚人文精神、探索發展路徑的責任。今天,我們組織開展杭州學研究,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杭州學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杭州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綜合性學科,包括西湖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錢塘江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等重點分支學科。開展杭州學研究必須堅持“八個結合”:一是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經營、研究相結合,研究先行;二是堅持理事會、研究院、研究會、博物館、出版社、全書、專業相結合,形成“l+6”的研究架構;三是堅持城市學、杭州學、西湖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錢塘江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相結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堅持全書、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相結合,形成“1+5”的研究體系;五是堅持黨政、企業、專家、媒體、市民相結合,形成“五位一體”的研究主體;六是堅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華牌、國際牌相結合,形成“四牌共打”的運作方式;七是堅持權威性、學術性、普及性相結合,形成“專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堅持有章辦事、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房辦事相結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體系。
《杭州全書》是杭州學研究成果的載體,包括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五大組成部分,定位各有側重:叢書定位為通俗讀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賣點、有市場;文獻集成定位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應收盡收;研究報告定位為論文集,突出“專”字,圍繞重大工程實施、通史編纂、世界遺產申報等收集相關論文;通史定位為史書,突出“信”字,體現系統性、學術性、規律性、權威性;辭典定位為工具書,突出“簡”字,做到簡明扼要、準確權威、便於查詢。我們希望通過編纂出版《杭州全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發揮其“存史、釋義、資政、育人”作用;希望人們能從《杭州全書》中各取所需,追尋、印證、借鑑、取資,讓杭州不僅擁有輝煌的過去、璀璨的今天,還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為序。
王國平
2012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