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湖柳艇圖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者:夏圭
- 畫作類型:淺設色畫
- 規格:縱107.2厘米,橫59.3厘米
- 作品幅式:立軸
- 材質:絹本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表現手法,構圖,研究價值,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描繪的是西湖中的的湖堤、岸柳、茅舍、舟舫,從而構成湖邊的村舍人家,一葉晚歸的小艇正駛進湖灣。環堤而上,但見岸柳森然,木橋通幽,平渚柳林、煙霧高天盡收眼底。
元代郭人錫在畫上題跋稱:“此夏禹玉《西湖柳艇圖》真跡也,筆墨淋漓,石煙變態,饒有士大夫風骨。論者多謂馬夏之習夏圭傳,蓋亦未見其真面目耳,識者當不可河漢斯言。”
創作背景
夏圭作此卷,時值南宋“偏安”時期,金人由於內訌暫時無力南侵,南宋政權亦無北伐之志。當時社會上流行苟且偷生、得過且過的風氣,畫家們則寄情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宣洩胸中鬱悶傷感的情緒。因此該圖雖然描繪“偏安即視如昇平”,但不難從悠然的筆調中感聞到歷史的足音。
藝術鑑賞
形象
畫面柳堤迴環,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 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 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岸邊有遊船停泊,水上小舟來往,近處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現了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勝。
表現手法
作者用巧妙的手法,首先把那上下交融的湖光雲影,充分表現出來,造成了畫面上優美的氣氛。其次,他抓住了西湖的特點,使人看到了那萬縷柔條的楊柳,繽紛灼灼的桃花,就意識到春日的湖邊那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在他那明快的筆調里,完全表達出作者對於西湖的熱愛,和一片愉快的心情。堤上的兩部“肩輿”,生動地寫出了人們的遊興,與滿湖春色取得了密切的協調。
構圖
在平遠的構圖上分作四層,中間橫貫一道長堤,堤外柳梢間掩映著曲折的橋樑,就使整個境界緊密地相連,賓主朝挹,遠遠近分明,具有空間感和真實感。
畫家採用“之”字形構圖,柳堤曲曲折折伸向遠方,由實到虛,逐漸與寬闊遼遠的天空融合在一起。與遠處簡約概括的景物形成對比的是,近處景物則細緻而用筆嚴謹,如房屋、遊艇的造型準確,結構合理。柳枝先用墨線精心勾出再用淡墨渲染,營造出一種煙霧迷濛、清麗雅淡的氣氛。點綴在畫卷中的人物打破了畫面的沉寂,同時也傳達了人與景物的和諧之美,給人一種直實而縹緲的美。
畫面取鳥瞰式構圖,由近而遠層層展示坡堤湖面,至遠景融入霧氣雲天之中,營造了一個遼闊曠遠的空間。近景茶樓、酒肆鱗次櫛比,舟船濟濟,輕舟泛於湖面楊柳錯落搖曳,綠萍簇簇,梨花盛開,加上堤岸上乘轎出遊的行人,呈現出一派早春復甦的氣息。
研究價值
《西湖柳艇圖》是一幅極有歷史意義的名作。從歷史中可以知道自從蘇東坡出守杭州之後,發動人民開浚西湖,把封泥築成了長堤(蘇堤),廣植桃,使得西湖更加生色。到了南宋時代,臨安首都的西湖,自然是遊人歌舞遊樂的勝地。《成淳臨安志》里關於西湖的記載中曾說:“自中興以來,衣冠之集,舟車之舍,民物阜蕃,宮室巨麗,尤非昔比。”對於南宋時西湖的繁榮情況,可以概見。此畫正真實地反映了當日西湖的景象,使得人們依然仍能看到七百多年以前的西湖的真面目。
歷史傳承
此作無作者名款,根據圖上鑑藏印和題跋可知,該畫傳至清初為梁清標所得,後入清官,乾隆皇帝在畫上題詩兩次,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等。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一作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與李唐、劉松年、馬遠並稱“南宋四大家”。寧宗時任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屬水墨蒼勁一派,喜用禿筆,下筆凝重,繼承發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簡練,常以半邊景物表現空間,與馬遠有異曲同工之妙,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