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渭橋

西渭橋在今鹹陽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區釣魚台鄉資村西南沙河河道上。1986年發現,目前清理出木橋橋樁16排,145根。橋面寬約16米,南北長約500米。橋址南端附近,還發現八件巨形槽形鐵板,厚3厘米,寬100—110厘米,長6—7米每件由三塊大小相近的矩形鑄鐵板相接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渭橋
  • 發現:1986年
  • 橋面寬:約16米
  • 南北長:約500米
簡介,歷史記載,

簡介

西渭橋即漢代的便門橋,始建於西漢後元元年(前143年),因橋與漢長安城西南頭第一門—章城門遙遙相對,而此門又稱便門,故有此名稱。至唐代又稱為西渭橋,這是人們對漢、唐長安城附近渭河上的三座橋,因其地進位置的不同而冠之的名稱。西渭橋是漢、唐朝時期由長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

歷史記載

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即指此橋。唐太宗即位不久,與突厥頡利可汗曾會盟於此橋。在唐代,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唐朝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亂,玄宗奔蜀,橋被楊國忠放火燒毀,唐末廢棄。
在渭河下游有好幾座西渭橋,最早的西渭橋位於漢長安城以西,本名便橋,因與漢長安城西門“便門”相對而得名,建於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用“以通茂陵之道”。唐代時叫鹹陽橋,杜甫在《兵車行》詩中曾講到過這座橋:“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它是由唐都長安西去鹹陽、茂陵以至西域的要道,人們常常在這裡為西行遠客依依惜別。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描寫的便是這座橋畔的送行情景。
西渭橋頭曾發生一幕又一幕歷史故事。漢宣帝時,曾親率百官到西渭橋歡迎匈奴單于朝漢。唐太宗與突厥頡利可汗在西渭橋結盟。唐肅宗時,郭子儀率軍平息“安史之亂”,也是過西渭橋後,屯軍潏(yù)河以西的香積寺一帶決戰而勝的。近年來,考古專家清理出古橋遺址,經過對木樁進行放射性碳14測定距今2140年,時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橋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