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河(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西洋河(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洋河,別名小洋河,《水經注》稱為延鄉水,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上游稱艮子川河,發源於內蒙古興和縣白家營鄉黃石崖山北麓,流經興和縣、山西省天鎮縣、河北省懷安縣,在河北省懷安縣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全長60公里,流域1040平方公里。較大支流有朱家營河、十字河等。

西洋河平均年徑流量0.44億立方米,水流湍急,平均流量每秒0.6方立米,為常年河。

在晉冀邊界的幹流上建有西洋河水庫,為中型蓄水工程。流域內舊有大興渠, 在西洋河北畔,長11.5公里。可澆地2萬畝。有西洋河灌區,西洋河與西洋河水庫為主要灌溉水源,灌溉面積4.3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洋河
  • 別名:小洋河 、延鄉水 
  • 所屬水系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內蒙古、山西、河北交界處
  • 流經地區:內蒙古興和縣、山西省天鎮縣、河北省懷安縣
  • 發源地:內蒙古興和縣白家營鄉黃石崖山北麓 
  • 主要支流:朱家營河 、十字河 
  • 河長:60 km 
  • 流域面積:1040 km 
  • 平均流量:0.6 m/s 
  • 河口:河北省懷安縣第十屯村北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蓄水工程,灌溉工程,河道堤防,河道治理,

幹流概況

西洋河
西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西洋河,河源稱艮子川河(《水經注》載:“延鄉水其上游為兆哈河,也稱昭哈河,源於昭哈嶺之麓),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白家營鄉黃石崖山北麓(一說興和縣西冊村附近的五佛山南麓,一說興和縣西洲村附近)。經蘆家營、白家營、店子、西灣至古城出境,境內全長29.4公里,流域面積279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度7.83米,河網密度0.85公里/平方公里。支流51條,總長度207公里。
在山西省天鎮縣境內,經西馬市口入境,經天鎮縣新平堡鎮,旋即向東潛流,至辛莊子村北溢出河床,形成伏流。境內流長9.5公里,流域260平方公里。徑流東經平遠堡南,又東入懷安縣境。
在河北省懷安縣境內,西洋河由懷安縣城西部西洋河村入境流入西洋河口,始名西洋訶。東流首經西洋河水庫,出庫經翁家灣、王家灣、馬圈灣、石頭台、滿洲坡、大西溝、景家灣、宋家房、渡口堡、關帝廟、良民溝、郭家房、新壩房、柴溝堡,劉家窯、南忻屯、由南忻屯轉東北向於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南洋河)。境內流程23.5公里,流域面積933.7平方公里,境內河道平均寬度600米,境內流域面積275平方公里。
西洋河
西洋河山西天鎮縣新平堡鎮段
西洋河
西洋河山西天鎮縣新平堡鎮段
西洋河
西洋河懷安縣城郊一段
西洋河
西洋河在第十屯村北匯入洋河(南洋河)

水文特徵

西洋河,上游天鎮段,1974至1987年年均徑流量0.0291億立方米,最高年徑流量0.0897億立方米(1974年7月25 日),最低年徑流量0.0039億立方米。最大一次洪峰流量840立方米/秒(1974年7月25 日)。 14年均發生洪水7次。洪水與南洋河匯流。清水流量0.32立方米/秒。14年徑流量均值0.1760億立方米,流速0.5米/秒。
下游段,平均年徑流量0.44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0.995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0.25億立方米。河道比降9‰。水流湍急,平均流量每秒0.6方立米,為常年河。含砂量30公斤/立方米。

主要支流

朱家營河,發源於興和縣店子鎮西窪。經石咀子、黃土天、落官天、朱家營、南灣在古城與艮子河匯流後出境入西洋河。年平均清水流量0.2立方米/秒,境內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12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度5.2米,河網密度0.90公里/平方公里。支流26條,總長度84.8公里。
十字河, 發源天鎮縣五梁殿山北麓史家窯村,諸泉匯流,盤山繞谷,經十字河村,向北流入懷安縣滿州坡。注入西洋河。境內流長5公里,清水流量0.2立方米/秒。

治理開發

蓄水工程

西洋河(海河流域永定河支流洋河的支流)
西洋河水庫
西洋河水庫,為中型蓄水工程。位於西洋河上游,翁家灣村西。1972年11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積617.6平方公里。基流0.6~0.8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3860萬立方米。壩體為均勻土質壩,壩高18米,壩項長1583米,壩頂寬4米,防浪牆高1.5米。庫容1190萬立方米。主要泄水工程有單孔泄洪洞、雙孔泄洪洞、灌溉洞各一座。最大泄洪量818立方米/秒。大壩右岸開挖寬107米非常溢洪道一處。最大泄量296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實際灌溉面積均為4.2萬畝,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是1座以灌溉防洪為主,以壩代橋的綜合性水利工程。水庫運行後,年蓄水1000萬立方米,供下游4萬畝耕地澆灌,並且由於集中用水,渠道滲漏減少,縮短了春匯時間,畝次用水由建岸前的500多立方米減到300 ~350立方米。1974年汛期,水序雙孔泄洪洞乾砌海漫被沖鼓,秋匯後,雙孔洞周圍出現沉陷,引起大壩頂和坡面裂縫。1975年春,破壩深挖11米,用黃土、水泥混合漿高壓灌入裂縫,修復海漫,增修混凝土二級消力池,埋設了水庫觀測設備。1976年,開挖非常溢洪道1座,通過逐年加固除險,水庫運行良好。

灌溉工程

大興渠, 民國2年(1913)平遠堡村富戶賀大元獨家興建,民國4年(1915)竣工。自內蒙古自治區古城村北始,沿西洋河北畔向東,直達西平山,寬3米、深1米、長11.5公里。可澆地2萬畝。爾時聘懷安縣兩節台村“老蔡頭”為渠道技術指導,目測勘定。渠道占地均系購買,少部分土地不付錢,以水抵費。渠成後,和鄰村上下約法:優先渠道兩畔澆地。民國7年(1918),畝收費160文。凡給渠道幫工,畝收水費洋0.3元;不幫工,畝收洋1元。僱傭七、八個人巡渠植樹、維修、收水費01949年,滿渠楊樹,大可合抱。
復興渠, 民國16年(1927)辛莊子孫凱獨資開挖。位於西洋河南岸。始新平堡北,依河向東,經三墩店,達辛莊子。渠長4公里、寬3米,可澆地600畝。1940年(民國29年)轉賣賀大元,歸大興渠。
大眾渠, 1949年大興渠收歸國有,遂改為此名。1952年修復,並成立大眾渠管理委員會,常設7人管護。全渠由兩條幹渠組成,一乾渠西洋河北為大眾渠,長11.5公里;二乾渠為裕民渠(俗名乾蘭壕)長6.5公里。二渠俱寬10米,深1.5米至2米;設計流量為4立方米/秒,澆地面積1.05萬畝。 1954年縣投資0.8萬元擴建渠道o 1963年至1966年,國家投資12萬元,裁彎取直,修築工程30餘處,增築了渠首,乾渠工程基本配套。同時建造管理用房43間,置皮車一輛、大牲畜3頭。渠道兩旁有成樹5萬餘株。斯時。渠水滾滾,綠樹莽伏,十分壯觀。 1967年築提河滾水壩,以增加人渠水量。1981年至1983年國家投資19萬元修建渠首樞紐工程及部分渠道輔修工程,年可灌溉7000餘畝。 1985年古城村民炸毀滾水壩。以後,因古城不能穩定解決渠首占地糾紛,自流水源失去保障o 1988年被迫改為電灌,裝機140瓦。 1990年澆灌面積2000餘畝,七十餘年乾渠始呈老態。
民政渠,原名復興壩,位於西洋河南。1949年收歸國有。1954年新平堡等沿渠各村擴建,渠首西伸至興和縣古城村北,灌溉面積增到3000餘畝。1963年國家投資6萬元,修築渠道建築物32座。1967年興建渠道進水閘。 1973年杏元窯截潛工程竣工後,與民政渠合併管理。1985年後,水源復又充足,可灌溉面積增加到5000來畝。
西洋河灌區,位於懷安縣境西北與尚義縣和山西省天鎮縣交界處,下游與大洋河灌區街接。西洋河與西洋河水庫為主要灌溉水源,灌溉面積4.3萬畝。西洋河兩岸南北依山,20餘條溝道內泉眼、澳流較多,泉渙順河而下可引水澆地。民國34年(1945年)有渠道15條,到1949年,灌溉面積近2萬畝。1950年代初期,以修復舊梁,新開小梁為重點,鞏固原有灌溉面積。1957年,對西洋河北岸的合義梁(梁首在山西省平遠堡至西坪山村)全線擴建,並延至趙家窯村,乾梁全長19.4公里,灌溉面積由1700畝擴大到5000畝。工程於1958年完成後更名為合益梁。1966年,灌區建設列入全縣重點灌區配套工程計畫,當年完成天順、興民、和合、拾壹、濟川、四合渠的渠首鉛絲籠引水壩,擴大澆地面積3000畝,改善澆地面積1.15萬畝。1974年,西洋河水庫建成後,擴建西洋河南岸的景家渠、街建渠首引水壩200米,延長渠身入濟川渠,乾渠全長20公里,輸水至柴溝堡公社。灌溉面積由1000畝擴大到8600畝,擴建後改名為南二乾梁。至1988年,灌區有乾渠15條,引洪梁道8條。西洋河水庫建成後,除合益渠首在庫區以內外。其餘渠道均由水岸調濟供水。

河道堤防

西洋河堤壩。民國年間,有新平堡、平遠堡等村築有防洪壩,1949年後,三墩店、南窯、辛莊子、及二堡又相繼維修或新築,護村護地o 1990年久已縛洪引清,造福一方。

河道治理

西洋河流域內有10公里以上的支溝兩條,5公里以上的支溝6條,流經西洋河水序、滿洲坡、渡口堡、沙家屯、柴溝堡鄉及柴溝堡鎮,過京包線鐵路。流域內植被稀少,每到汛期山洪暴發,水流湍急,河床變遷頻繁,境內河寬約500~700米,主河道下游出口處,由於支流崛侖屯沙河設障嚴重,河道逐年束窄,最窄處僅有2了米。南岸有鐵路部門1949年前修建的8座排水壩(鐵路部門不願意拆除)。近年來,兩岸擠占河道違章建築增多,尤其是橫穿河道的兩孔鐵路橋,於1985年又抬高橋孔底板改作鐵路道口,使過水量僅57. 7立方米/秒,形成河道喉卡。人民生命財產及縣城、鐵路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歷年來,西洋河都被列為治理重點。
1954~1956年,渡口堡鄉移民淤灘委員會在梁家灣槳砌石壩200米,又在新民渠堰底打梅花椿木石壩了道,建竹籠壩、石壩2道,後被水沖。1963"-1965年,沿河的景家灣、良民溝、新民村、王家灣、沙家屯、郭家房等大隊共修建鉛絲籠石壩12道2900米,漿腳石壩2處200米,乾勵石壩100米,建淤灘造田提防了處400米。
1972年,西洋河水庫建成,削減了洪峰,延長了洪水歷時,對沿河兩岸防洪起到了顯著作用。
為統一治理西洋河,縣委於1972,1974. 1978年3次作出治河規劃。予留河寬100至120米,防洪壩高2.5米。沿岸因害設防,分別修建混凝土鏈板壩、乾砌石壩、裝砌石壩、沙石壩等各種堤防工程。至1981年,西洋河共治理13.74公里,擴大淤灘地6000畝,護地5000畝,護村5個。
1985年,縣設“清障辦公室”,對崛侖屯沙河進行清障,清理河道內垃圾、淤積及主河道30米以內的違章建築物。為徹底根除洪水對柴溝堡鎮及鐵路的威脅,計畫從沙家屯鄉郭家房村西改河道3567米,將崛侖屯沙河水引入西洋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