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西洋參銹腐病病原主要為壞損柱盤孢(學名:
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Zinss) Scholten)和人參生柱盤孢(學名:
Cylindrocarpon panicicola (Zinss.) Zhao),均屬
半知菌亞門、柱孢屬
真菌。病菌
菌絲繁茂,有隔,初白色,後變褐色。
分生孢子梗無色,多直而具分枝;
分生孢子多為圓柱形,無色,單胞或具1-3個隔膜。菌絲和分生孢子內可產生近球形、褐色的
厚垣孢子。
病菌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2℃,土壤酸鹼度為5-7。當溫度在20-22℃時潛育期8-15天,當溫度為15-20℃時潛育期為12-14天。
危害症狀
西洋參銹腐病能侵染各年生的參根、莖和芽孢等部位。發病初期銹腐病可危害各齡參根。被侵參根病部初呈黃褐色小點,漸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銹褐色病斑。病斑邊緣隆起、中部微陷,病健交界明顯。輕病參根,表皮完好,僅表皮下幾層細胞受害,不深入根肉內部;受害嚴重者,表皮破壞呈銹斑狀,且深入根肉組織褐色病變,病斑處積聚大量銹粉狀物,呈乾腐狀或主根橫向爛掉。地上部植株矮小、葉片不展,呈紅褐色,最終枯萎死亡。越冬芽苞出現黃褐色病斑,重病時在地下腐爛,不能出苗。
侵染循環
病原菌在病殘組織和土壤中越冬。該菌可在土壤中較長時間存活,春季土壤化凍後孢子萌發,侵入根的各部位,極易從參根傷口處侵入,擴展腐爛,後期常有癒合現象。此菌不隨參苗移栽傳染,而在移栽過程中使土壤感染病原菌,尤其腐殖質豐富的土壤。此菌可於土壤中生存數十年,於沙性土中保持生存的能力較短。
流行規律
一般每年5月初開始感病,高溫多雨季節,一般6、7、8月為病害高發期。土壤黏重、板結、積水、酸性土及土壤肥力不足等,會使參根生長不良,有利西洋參銹腐病發生。參根發生燒須或其他損傷,易誘發病害。
防治方法
消毒預防
畦面消毒:播種後、移栽前和早春出土前,使用菌毒清(殲擊)300-500倍液噴灑床面,借雨水使藥液均勻滲入土層下,兼治西洋參立枯病、西洋參根腐病、
西洋參疫病等。
移栽消毒:選用無病無傷、鬚根較多的健壯參苗,使用有效藥劑如
惡霉靈、
咯菌腈等防治。
重點時期預防:一般6、7、8月為病害高發期,1年生小苗應從4月上中旬開始用藥,使用
菌毒清(殲擊)5毫升對水15千克進行全田噴霧,初次每畝噴藥液300-400千克。2-4年參應從移栽時就開始用藥,移栽後全田噴霧。4月上中旬出苗後可使用菌毒清(殲擊)15-20毫升(或1%
申嗪黴素15毫升)+
葡聚烯糖(仙豐178)30-50克對水15千克進行噴霧,10天1次,連噴2-3次。
重點區域預:對往年發病區,出苗後使用菌毒清(殲擊)20毫升+葡聚烯糖(仙豐178)30-50克對水15千克對植株和畦面噴霧,10天噴1次,連噴2-3次。
倒茬:銹腐病在西洋參、
人參、
三七等
五加科植物上很嚴重,科學研究以及大量栽培經驗證實,採用一年參倒茬(“1倒3”)或二年參倒茬(“2倒2”)可以有效地減輕銹腐病的發生。
肥料使用:堅決杜絕使用未發酵腐熟的雞糞、豬糞等畜禽糞便種植西洋參,即使經過發酵腐熟也存在極大的潛在風險。提倡使用清潔有機肥,如蚯蚓蛋白肥、深海魚蛋白肥、食用酒精廠的木薯(玉米、甘薯)渣、發酵腐熟的豆餅肥、蘑菇渣等。多用特種肥,提倡使用海藻肥、氨基寡糖素、微生物菌肥或菌劑等特異性功能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