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群星

在一個新的世紀到來之際,“走近西泠印社”叢書《西泠往事》《西泠群星》與大家見面了。她的面世,不僅豐富、增添了社史的內容和光彩,同時也是尋覓印社先賢舊蹤、研究印社歷史進程的重要資料。這對於認識西泠印社、研究西泠印社可以說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條件。 距今近百年的西泠印社人文薈萃、俊采星馳,是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冠。可遺憾的是至今無一套完整的介紹其史、園、人、藝等內容的書籍,大眾心目中的西泠印社是高深莫測的,猶如鎖在雲霧中的大山,隱約只見其巔,卻看不清連綿不斷這山巒。為使她走出殿堂,親近人民,讓讀者在輕鬆、閒適的審美愉悅中熟悉、了解她,我們策劃了這套叢書。 “走進西冷印社”是一套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為一體,同時涵蓋人文、地理,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西泠印社的叢書。內容上,以富有典型性和個性化的事例為筆調;語言上,通俗易懂、清新優美,力求成為老少鹹宜、情趣盎然的美文;裝幀、版式的設計上,則求樸實、雅致。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泠群星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頁數:329頁
  • ISBN:7805174636
  • 作者:林乾良
  • 出版日期:2000年5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西泠印社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在一個新的世紀到來之際,“走近西泠印社”叢書《西泠往事》《西泠群星》與大家見面了。她的面世,不僅豐富、增添了社史的內容和光彩,同時也是尋覓印社先賢舊蹤、研究印社歷史進程的重要資料。這對於認識西泠印社、研究西泠印社可以說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條件。
距今近百年的西泠印社人文薈萃、俊采星馳,是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冠。可遺憾的是至今無一套完整的介紹其史、園、人、藝等內容的書籍,大眾心目中的西泠印社是高深莫測的,猶如鎖在雲霧中的大山,隱約只見其巔,卻看不清連綿不斷這山巒。為使她走出殿堂,親近人民,讓讀者在輕鬆、閒適的審美愉悅中熟悉、了解她,我們策劃了這套叢書。
“走進西冷印社”是一套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為一體,同時涵蓋人文、地理,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西泠印社的叢書。內容上,以富有典型性和個性化的事例為筆調;語言上,通俗易懂、清新優美,力求成為老少鹹宜、情趣盎然的美文;裝幀、版式的設計上,則求樸實、雅致。

媒體推薦

出版前言
在一個新的世紀到來之際,“走近西泠印社”叢書《西泠往事》《西泠群星》與大家見面了。她的面世,不僅豐富了社史的內容,增添了她的光彩,同時也是尋覓印社先賢舊蹤、研究印社歷史進程的重要資料。這對於認識西泠印社、研究西泠印社,可以說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條件。
距今近百年的西泠印社人文薈萃、俊采星馳,是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冠。可遺憾的是至今無一套完整的介紹其史、園、人、藝等內容的書籍,大眾心目中的西泠印社是高深莫測的,猶如鎖在雲霧中的大山,隱約只見其巔,卻看不清連綿不斷之山巒。為使她走出殿堂,親近人民,讓讀者在輕鬆、閒適的審美愉悅中熟悉、了解她,我們策劃了這套叢書。
“走進西泠印社”是一套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為一體,同時涵蓋人文、地理,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西泠印社的叢書。內容上,以富有典型性和個性化的事例為筆調;語言上,通俗易懂、清新優美,力求成為老少鹹宜、情趣盎然的美文;裝幀、版式的設計上,則求樸實、雅致。
相信讀者在閱覽之餘,一定會加深對西泠印社的了解,並被那種民族的,至高無尚的“西泠印社精神”所感動,所激勵,這便是我們編輯這一叢書的初衷。
朱妙根 汪國勛
2000年4月

圖書目錄

西泠鴻爪
劉江先生與中國印學博物館 胡小罕
西泠早期社員印作偶拾 周節之
人與梅花一樣清 陳榮津
寧波人與西泠印社 周律之
懷念辦實事的鄒頌鏖先生 張銳
西泠往事 徐潤芝
李伏雨先生二三事 徐潤芝
印社早期社員朱醉竹日記數則 朱恆吉
趙朴初軼事五則 孫賢舒
西泠一勺
沙孟海翰墨生涯 啟 功
澄懷觀道 臥以游之 江履庵
記缶老刻璋伯二字印蛻 周節之
憶海點滴 王個簃
我的學書經歷和體會 沙孟海
高式熊先生 陳浩星
曹漫之與徐渭的丈二匹草書軸 黃鎮中
西泠印社與經亨頤 董舒林
西泠留痕三則 朱妙根
魯迅和西泠印社 伏 琛
西泠漫筆
吳昌碩的早年師長 吳長鄴
吳昌碩與楊藐翁 吳民先
謝稚柳與張大幹 谷 葦
吳石潛為胡宗成治印 林乾良
豐子愷與馬一浮 汪贊源
方介堪與張大幹之交誼 張蒟林
往事依稀憶阿壽 劉海粟敘 潘公凱文
馮君木 馮都良父子遺事 沙孟海
馬一浮先生軼事 虞逸夫
葉品三先生談往 陳從周
王福海先生的兩幅畫作 朱妙根
……

文摘

書摘
旭臣於入庠後,五次應鄉試不第,鬱郁不得志,由是浪跡南北,生計困頓。中年多病,曾多次到蘇州就醫,得與昌碩先生把臂話舊,暢敘甚歡。先生賦詩為酬:
天地葉飛初。
憐君過敝廬。
吟懷因病減。
高姓愛人疏。
湖海氣無敵,
菰蘆發不梳。
青鐙還照影,
故態英教除。
昌碩先生後又在懷人詩中寫道:
南船北馬閱人多。
短後衣從市上過。
結習盡除天不許,
一春還與病銷磨。
先生編(缶廬集)既成。請旭臣校閱並作序言,序宮中有:“……其胸中鬱勃不平之氣,一皆發之於詩,嘗曰:‘吾詩自道性情,不知為異。又惡知同。’初為詩學王維,深入奧堂,既乃浩瀚姿肆,盪除畦畛,興致掃筆,輸瀉胸臆,電激雷震,倏忽晦明,浩月在天,秋江千里……”對先生詩篇,稱讚之甚。
旭臣游北京,歿於旅次,他並無親屬,友人戴某為之料理後事,並籌資刊印全部遺作行世。
潘芝畦
潘芝畦初名喜陶,字子余,又署芝畦,號燕池,海寧人(今浙江硤石鎮人),是孝豐邑校官。當昌碩先生2歲,潘芝畦強促他去應試,中了秀才,得補妗申博士弟子員。昌碩先生後來在《缶廬集》卷一中重遊泮水詩內有句:“秀才乙丑補庚申”,就是指此。昌碩先生因避兵禍離家5年,流浪數省,飽嘗人世炎涼。深惡官場習俗,從此絕意場屋,不圖仕進。
潘芝畦為人渾厚和雅,意灑逸如,平時耽於書畫,亦工於詩,畫梅尤妙,邇遐知名。昌碩先生稱其畫梅“無倔強椏槎習,而清風遠均,具雪後水邊之致。”(見“削觚廬”印存,現存浙江省博物館。)潘芝畦畫梅學湯貽芬筆路,善以飛白筆法掃畫梅花枝幹,昌碩先生30歲左右,向潘學畫梅,筆法亦似之,畫梅不謂之曰“畫”而曰“掃”。今杭州西泠印社猶珍藏昌老30歲所作梅花冊頁,其枝幹亦依稀有飛白意。
潘芝畦於弟子中,獨對昌碩先生青睞相視。平時因愛杯中物,常邀昌碩同飲,往往相互扶醉同歸。潘也不善逢迎而去官。流寓浙東西,後移居武林,年50餘,貧無以自存,見者深為嘆
息,而芝畦安之若素,夷然不以為苦。昌碩先生32歲秋,去武林過訪,晤芝畦於其邸舍,睹四壁蕭然,翁鬢髮盡白,衰頹之甚矣。昌碩先生為之黯然,二人久別重逢,暢敘至歡。因求其作圖數幅以留紀念,潘慨允之,展紙研墨,揮毫立就;昌碩先生亦治印一方為酬,文日:“喜陶三印”,邊跋“古桃吳俊篆,乙亥秋七月”。二人依依握別。此後,潘又他遷,魚雁不通者數載,昌碩先生為之懸念至甚。當先生在蘇州時,一日忽接到潘老由故裏海寧飛鴻,探詢昌碩先生近況,先生喜極而以詩答之,詩曰:
薄宦如遊民,浮家累妻孥。
一屋雨打頭,達旦聲咿唔。
呼名烏友朋,閉戶人菰聲。
能狂山簡誰,固窮東野吾。
讀書萬卷悉,鑿石雙手痛。
遊刃雖有餘,見咄屠門屠。
吾師旅食寬,嘆息門下孤。
容鬢感蒼涼,心血悉雕枯。
來書贈我言,自苦何為乎?
侷促人中龍,浩蕩江頭鳧。
時光任轉移,富貴何有無。
春江酒變成,此說良不誣。
與公爛醉期,行止交相扶。
此詩後收集於《缶廬集》卷一。先生為芝畦治印另有4方:“喜陶”“紫畦”“天趣橫生”“燕池”。(削觚廬印存)
吳昌碩與楊藐翁
吳民先
1872年壬申,29歲的吳昌碩與季仙夫人結婚後不久,便隻身離開安吉前往杭州、蘇州、上海等地遊學。他先到杭州,在著名經學家俞曲園的詁經精舍學習辭章和文字訓詁,為時約兩年。此後便到了蘇州。在這人文薈萃之地,吳昌碩艱苦生活,勤奮學藝,直到1877年秋冬遷居上海,前後達十多年之
久。在蘇州,他結織了德高望重的楊藐翁,並執弟子禮。與楊藐翁的密切交往,對他的學識修養和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楊藐翁(1819—1896)名峴,字見山,號庸齋(寓庸齋)。浙江順興縣人,鹹豐舉人,晚清著名書法家、經學家和詩人。楊藐翁精研八分,於漢碑無所不窺,尤善擘窠大字,其詩文灑脫不羈。直抒胸臆。藐翁為人耿直,不諧流俗,曾權知常州府,後因不願奉承,為上官不容而罷去。當時有人勸他不應藐視上司,他卻不以為然,反以“藐翁”自號。吳昌碩認識楊藐翁以後。十分欽佩藐翁的人品和學識,曾要求列於門下學習書法和辭章。然藐翁婉言謝絕,表示願以換貼兄弟相稱,並說:“師生尊而不親,弟兄則尤親矣,一言為定,白首如新。”當時藐翁居蘇州葑溪南園一帶,吳昌碩曾一度寄居楊家。1884年在南園附近的賜蓮橋西畝巷賃得新居後又與藐翁為鄰,彼此往返十分親密。儘管如此,吳昌碩仍一直以師尊之禮對待楊藐翁。
吳昌碩對楊藐翁的尊師之情常常表現在詩作中,1890年在《哭紫明先生》第三首中稱“藐翁吾師範”。不久,又在一首絕句中自稱“寓庸齋內老門生”。1913年,藐翁逝世已經7年,吳昌碩作《題藐翁遣像》詩一首,詩中深情地唱道:“師說一篇陳歷歷,門生再拜舞蹲蹲。”直到1917年,在《張叔未書金篆齋吳石潛題》一詩中,吳昌碩還念念不忘“藐翁吾先師”。
吳昌碩上述這種感情是十分真摯的,因為它出自對藐翁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的了解和欽敬。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