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河·金陵懷古次美成韻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彭孫貽
- 作品出處:《茗齋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河·金陵懷古次美成韻1
龍虎地2,繁華六代猶記3。紅衣落盡4,只洲前,一雙鷺起5,秦淮日夜向東流6,澄江如練無際。
白門外7,枯杙倚8,樓船朽橛難系9。石頭城壞10,有燕子銜泥故壘。倡家猶唱後庭花11,清商子夜流水12。
賣花聲過春滿市,鬧紅樓,煙月千里。春色豈關人世。野棠無主13,流鶯成對,街入臨春故宮裡1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西河:詞牌名,又名西河慢、西湖等。三疊,一百零五字。次美成韻:依照宋代詞人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美成,宋代詞人周邦彥,字美成。
- 龍虎地:龍盤虎踞之地,指金陵地勢險要。
- 六代:即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
- 紅衣:指荷花。
- 鷺起:白鷺飛起。
- 秦淮:河名,在南京。
- 白門:金陵城門,即白下門。
- 杙(yì):小木樁,用以繫船。
- 橛(jué):短木樁。
- 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
- 倡家:指閣樓妓院。後庭花:曲名,即《玉樹後庭花》,南朝陳後主所作,乃亡國之音。
- 清商:商調曲。一說指樂府《清商曲》。子夜:夜半子時。一說指晉曲《子夜歌》。
- 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 臨春:閣名,陳後主為自己荒淫無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閣(臨春、結綺、望仙)之一。這裡借指明宮。
白話譯文
古老的金陵啊自古以來就是龍爭虎鬥之地,繁華的六代往事如今依然令人難以忘記。鮮艷的荷花已凋零落盡,白鷺洲前一雙白鷺飛起,秦淮河啊日日夜夜默默地向東流去,澄澈空明的長江像一條白練一望無際。
白下門外朽木倒倚,朽折的木橛上再難把船纜拴系。石頭城已經殘破不堪,春燕正在銜著泥土築巢於故壘。歌女還在唱著《玉樹後庭花》遺曲,《清商曲》《子夜歌》歌聲如行雲流水。
賣花聲過後春滿街市,喧鬧的紅樓上煙光月色瀰漫千里。無情的春色啊,不管人世的盛衰興廢。野外野棠花零落紛紛,雙雙流鶯把花片銜入臨春閣故宮裡。
創作背景
作者彭孫貽是明朝遺民,明亡後耿介守節,痛於父殉國難,終身未仕清朝。此詞大約是作者於明室傾覆(1644)之後游金陵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西河》屬三疊慢詞,是作者的一首和作。它抒發了明清易代以後,作者出自內心的黍離之悲、亡國之恨。
上段總寫號稱六代豪華的金陵古城已經破敗不堪,念昔日之盛嘆今日之衰,為全首詞定下了沉痛哀傷的基調。
首句起筆擒題,僅一個三字句“龍虎地”,即以諸葛亮的贊語“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突出古城金陵乃位居險要、氣象萬千之地。“六代繁華猶記”。這是對古城過去的繁華作空自回顧。歷史上有六個朝代皆在金陵建都,曾出現那些帝王統治下的繁華景象,故稱六代繁華,可是如今詞人眼下的金陵城已“紅衣落盡,只洲前、一雙鷺起”了,當年六朝弦歌妙舞的盛況今已不復存在。末了,“秦淮日夜向東流,澄江如練無際”。承上句寫秦淮水東流,長江練無際,將當時金陵蕭條冷落所引起的傷感進一步潑露筆端。猶如李後主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傷懷哀怨之聲,帶來以“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的沉痛感覺。
全詞中段,進一步寫今日古城荒蕪敗落的景象,可謂詞人情緒的鋪展和延伸,伏而後起。
“白門外,枯杙倚”。首先一筆,繪出金陵城多為東倒西歪的斷木殘樁。僅此一物“枯杙”,就突出了古城的敗落蕭條。用筆之精,可見一斑。繼而“樓船朽橛難系”,比之於周邦彥詞作中的同韻同句——“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無論寫景抒情均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石頭城壞,有燕子,銜泥故壘”一句,整個金陵已是滿身瘡痍、處處狼藉,破敗不堪了。昔之六朝勝地,雄稱盤龍臥虎的名城,今已淪為樓舫戰船難系、城堡壘窩的亡都,其亡國之痛全然溢於詞中。而末句“倡家猶唱後庭花,清商子夜流水”,這是作者感情的崛起。這裡,詞人將晚唐杜牧的政治諷刺詩《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糅進自己的詞中,對不知亡國之痛、陷於靡靡之音、過著紙醉金迷生活人們表示了無比的激憤。
全詞末段,首句“賣花聲過春滿市,鬧紅樓,煙月千里”,寫古城淪亡以後種虛假的繁榮。緊隨一句“春色豈關人世”,道出了虛假繁榮的端倪:春色歲歲雖然有,與人世變幻卻無干係。春色掩飾不了古城淪喪以後的慘狀。最後“任野棠無主,流鶯成對,銜入臨春故宮裡”,這是作者用陳後主“臨春閣”典故作結。詞人寫野棠無主花散落,為流鶯銜入“臨春”里,運用想像借南朝陳後主這個亡國之君的敗跡,隱含哀而鑒之的嗟嘆。
縱觀全詞,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寫景抒發感情,即寫古城破敗景象抒發亡國之恨。因為作者畢竟不是李後主和陳後主,荒淫誤國哀傷得直不起腰來;他痛父殉於國難,能終身不仕新朝,所以,一種幽怨交加之情、哀而鑒之之心表現在詞中,可謂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和作。
名家點評
中國新聞學院原教授周篤文:張玉田云:“詞不宜強和人韻,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和;倘韻險,又為人所先,則必欲牽強賡和,句意安能融貫?徒費苦思,未見有全章妥溜者。”此詞金陵懷古是和周美成《西河》原韻,因作者善於用韻,雖和猶如自作。(《豪放詞典評》)
作者簡介
彭孫貽(1615—1673),字仲謀,一字羿仁,浙江海鹽人,明貢生。自幼聰穎,讀書過目成誦,性耿介孝友。曾與同邑吳蕃昌(字仲木)創“瞻社”,一時名流稱為“武原二仲”。痛其父彭期生殉國難,明亡後終身不仕,杜門奉母。卒後鄉人私謚孝介先生。善詩詞,工書畫,著有《茗齋集》《茗齋雜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