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義

西江月·秋收起義

《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於1927年9月秋收起義後創作的一首詞。

《西江月·秋收起義》採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武裝暴動的壯舉。其語言通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江月·秋收起義
  • 作品別名:西江月·秋收暴動
  • 創作年代:1927年9月
  • 作品出處:《毛澤東詩詞選》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毛澤東
  • 詞牌名:西江月
作品全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字賞析,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由李白《蘇台懷古詩》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詩句得名。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在湖南省東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領導農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軍,成立一支工農革命軍。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遭到敵人圍擊。十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軍叫工農革命:當時國民黨的軍隊稱作“國民革命軍”,共產黨領導的起義隊伍就叫“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才正式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目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③旗號鐮刀斧頭:這是當時的軍旗。1933年改為鐮刀錘子,後演變為八一軍旗。旗號:旗幟表示的名號。
④匡廬:首次發表時原作“修銅”,即修水、銅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作者修改的抄件改為“匡廬”。
⑤瀟(xiāo)湘:原為平瀏,即平江、瀏陽。湖南省縣名首次發表時原作“平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作者修改的抄件改為“瀟湘”。借瀟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⑥ 同仇:同心合力打擊敵人(國民黨反動派)。《詩·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⑦ 暮雲愁:象徵反動勢力壓頂,百姓生活窘迫。

白話譯文

這支軍隊叫工農革命軍,它的旗號是鐮刀與斧頭。
江西廬山一帶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進發。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農民個個同心協力打擊地主。
秋收時的黃昏雲發愁,霹靂一聲秋收暴動。

創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乾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

作品賞析

文字賞析

《西江月·秋收起義》高度概括了秋收起義的情況,揭示了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抒發了對工農革命武裝的讚揚之情。
上闋,寫秋收起義的行動。分兩層:
第一層:“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十分通俗地寫出起義軍的名稱和旗幟,明白曉暢地反映了這支工農革命軍起義的聲勢浩蕩的場面。
第二層:“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寫出工農革命軍的行動方向和路線。“不停留”傳神地寫出了軍情緊急,士氣激昂,兵貴神速,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暴動。用“匡廬”、“瀟湘”這兩處當地的名山名水代指地名,更富有詩情畫意。一個“直”字型現了工農革命軍堅決的態度,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
下闋,寫起義的根本原因和聲勢。分兩層:
第一層:“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揭示出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重重”,反映壓迫之深;“個個”,強調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普遍性。
第二層:“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寫出了起義的時間和聲勢。“秋收時節”,交代了季節,含有9月9日重陽節之意。“暮雲愁”寫出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氛圍。用一個“愁”字作謂語,加以擬人化,突現了氛圍的凝重、激越和悲壯。飽受痛苦的農民和工人實在忍受不住了,懷著數千年做牛做馬的舊恨和對蔣介石、汪精衛大屠殺的新仇,必然產生“霹靂一聲暴動”的結果。“霹靂一聲”承“暮雲愁”而來,黑密的陰雲,飽含著雨滴,必然要產生巨大的雷鳴,這就是暴風雨的前奏曲。
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明白曉暢、平中見奇。詞句人人皆懂,十分通俗,很符合工農戰士的口吻,但“平”中見“奇”,詞句越讀越有滋味;另外採用了口語化的典故。“同仇”來源於《詩經》:“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霹靂”來源於《七發》:“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這樣,少孺皆懂,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作品評價

九江市史志辦副主任塗開榮:《西江月·秋收起義》儘管只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毛澤東毛澤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