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女伴同尋煙水

《西江月·女伴同尋煙水》出自敦煌曲子詞,是唐五代時期一首描述少女們蕩舟秋遊之詞,作者不詳。全詞藝術構思新巧,意境形象優美,含蓄地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深刻意義,是敦煌曲子詞中行船蕩舟類里的佳作。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

基本信息

【出處】敦煌曲子詞

作品原文

西江月
女伴同尋煙水,今宵江月分明。柁頭無力別,一舡橫。波面微風暗起。
懶棹乘舡無定止。拜詞處處聞聲,連天紅浪侵秋星,誤入蓼花叢里。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少女們蕩舟秋遊之詞,全詞藝術構思新巧,意境形象優美。上片,歌詠姑娘們月夜蕩舟;下片,歌詠沉浸歡樂的忘我境界。
上片頭兩句,“女伴同尋煙水,今宵江月分明。”以精煉的詞句,交待人了人物(女伴)、時間(今宵)、地點(水面)、事情(蕩舟),勾勒了一幅少女月夜划船尋樂的典型畫面。三四兩句,“柁頭無力別,一舡橫。”描述觀賞風景的情態。“柁頭無力”,撐柁都無力了,是因為此時江月分明,煙波水綠,一派詩意,只顧觀景而無心用力划船了。“別”字,是唐代民間俗詞,作“賞鑒”,“鑑別”解,如《雲謠集雜曲子·內家嬌》云:“解烹水銀、煉玉燒金,別盡歌篇”又:“善別宮商,能調絲竹,歌令興新。”都作賞鑒、鑑別解。另外也作“賞玩”解,如白居易《寄庾侍郎》詩云:“幽致竟誰別,閒靜聊自適。”這“別”字又作賞玩解。所以此句的意思是說明柁頭無力的原因是在賞玩美景,而任意讓“一舡橫”在水面上。“舡”,船的別稱,如三國阮瑀《為曹公作書於孫權》云:“昔赤壁之役,遭離疫氣,燒舡自還,以避惡地。”舡即船。再看下句“波面微風暗起”,自然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微風暗起”是為了和“江月分明”相對照,使意境更為令人神往。上片,已為下片的忘我境界充分地埋下了伏筆。
下片主要是描寫忘我的境界,一共分為三個層次來寫姑娘們遊樂忘我的情態的。第一層,首句“懶棹乘舡無定止”,這是上片“一舡橫”的發展,所謂“懶棹”,就是說遊玩的少女們誰都懶得再去搖櫓划槳,從“一舡橫”到了“乘舡無定止”的程度,任憑那小舟自己橫豎東西無固定處所地飄蕩著,這表示,姑娘們已經進入忘我的境地,划船都無需自控了。第二層,次句“拜詞處處聞聲”,“拜”是尊崇、傾倒之意,“詞”即曲子,指流行的民間歌謠,意為姑娘們唱起她們令人傾倒的民間歌謠,這是描述姑娘們忘我的又一種表現,通過歌聲來表露她們忘乎所以的神情,那響亮的歌聲在水面處處傳揚。忘我境界又向深一層發展,第三層,以三、四兩句對忘我的境界作深度的刻畫和描與:“連天紅浪浸秋星,誤入蓼花叢里。”民間歌手在這兩句里表現了他們卓越的文學天和和高深的藝術功力,它們完成了一幅十分美麗的畫面。初為,滿天的繁星映到了水中,在浪中閃爍著,和水天一色的波光,接成了一片紅浪,那蓼花一片片一點點,搖曳得和那天上與水面的星星一樣明亮、一樣緋紅,兩者之間簡直到了難以辨認的程度,所以,樂而忘歸的女伴們在極度的歡樂中,不知不覺地便讓那個小船誤入了岸邊的蓼花叢中。一個“誤”字表明了多種意思,第一與“一舡橫”、“乘舡無定止”相呼應,表明不是在行船而是在蕩舟遊玩,而且是不自禁的使游舟任西東。第二,表明了天真少女們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她們感受到月夜蕩舟無窮的樂趣,簡直進入了神話般的桃花源之意境,以致忘乎所以了。第三,這時的大自然靜謐、自由、開闊,萬物與我皆融為一體,渾然無界可尋,不僅樂而忘歸,甚至已經樂而忘我,一切都聽憑小舟自動地在大自然中飄流。
此詞不僅藝術構思精巧,遣詞造句也經過了選擇與錘鍊,如煙水、紅浪、秋星、江月等等,詞頭豐富,表現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鍊字特徵。再如,“連天紅浪侵秋星,誤入蓼花叢里。”鍊句的成功,真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受,聯想獨創新奇,前句是寫晚上在舟中的所見,後句是寫誤入花叢的情景。無獨有偶,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有“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名句、構思竟然完全一樣,縱然是遇然的巧合,也證實民間詞人的才思不遜於後世著名的詞家。總之,從此詞的整體看,動中寫靜,配合得當,跌宕有致,充分表現了詩的意境,含蓄地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深刻意義,是敦煌曲子詞中行船蕩舟類里的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