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中世紀教士階層社會結構研究》為世界史類論文,作者謝勝男,指導教師王亞平。
關鍵字,內容摘要,
關鍵字
西歐,中世紀,教士階層,社會結構
內容摘要
教士階層作為西歐中世紀基督教會的主體構成人員,以其較高的社會地位和重要的社會職能成為封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社會等級。他們一方面是中世紀西歐意識形態領域與社會倫理道德範疇的掌控者;另一方面,他們憑藉享有的各種特權與應盡的封建義務積極地參與世俗事務,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 教士階層的形成與世俗社會的變遷、基督教的發展密不可分。基督教教徒社會身份的變化促成了以主教制為中心的教職教階制度的發展和一整套教規禮儀的形成。中世紀早期,墨洛溫王朝統治者克洛維將保存大土地占有制與皈依基督教作為穩定統治的施政措施,基督教會的組織機構與等級制度得以延續,並在以采邑制為基礎的封建社會中,通過查理大帝推行的政教聯盟政策,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教階制與封建等級制度的融合導致教會世俗化程度加深,擔任高級教職的封建貴族逐漸成為教會貴族,在國家事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羅馬教會因尋求政治庇護亦成為各派勢力爭權奪勢的工具,教會高級神職的委任權被牢牢控制在世俗力量的手中。 法蘭克王國時期的政教聯盟政策是西歐中世紀政教二元政治體系的發端,教、俗力量的不斷增長必然導致彼此間的制約和鬥爭。11世紀羅馬教會改革,引發了教俗雙方關於基督教世界最高權力的爭論。“主教授職權之爭”掀起了西歐教士階層社會結構變動的一場革命,一批支持改革的修道士、法學家與神學家進入教會,與教會中的世俗力量代表相抗爭,教士階層成為政教之爭的陣地。教皇與世俗權力之間的過多糾纏嚴重損害了教皇的道德威望,羅馬教會的世俗腐化與黨派紛爭加劇了民眾的不信任感,14-15世紀西歐社會變遷經歷了社會宗教意識的變化。伴隨新民族主義的出現,西歐各地區均出現了世俗勢力日漸集中的趨勢。眾多學者著書立說,弘揚民族主義精神,嚴厲抨擊羅馬教會的宗教特權。各地區教會逐漸成為推動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政治力量,教士階層亦成為王權的擁護者。 中世紀中晚期,市場和貨幣在西歐經濟中逐漸發揮主導作用,貨幣地租的推廣致使莊園經濟日漸瓦解,個人獲得了對土地更大的支配權。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繫愈益密切,這些引起了原有社會結構的改變,形成了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利益聯盟取代了個人之間的直接聯繫。這些變化必然要改變社會內部的政治關係,各種形式的等級會議在西歐各地區相繼出現,中小貴族、城市市民與中產階級等階層人士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權利。他們同時也將自身的要求訴諸於宗教形式,通過擔任教職、合理套用宗教理論為本階層的利益進行辯護。 西歐中世紀的教士階層植根在社會機制的發展之中,其社會結構呈現出的變化特點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反映了西歐中世紀整體社會階層的發展變遷,體現了各社會等級的歷史影響力,為研究西歐中世紀社會狀況與宗教思想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