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里德·溫塞特(西格麗德·溫塞特)

西格里德·溫塞特

西格麗德·溫塞特一般指本詞條

西格里德·溫塞特(挪威語:Sigrid Undset,1882年5月20日-1949年6月10日),是一位挪威女小說家。

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最著名的作品是描述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生活的現代主義長篇小說──《新娘·主人·十字架》(Kristin Lavransdatter)三部曲。獲獎理由是:“主要是由於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格里德·溫塞特
  • 外文名:Sigrid Undset
  • 國籍:挪威
  • 出生日期:1882年5月20日
  • 逝世日期:1949年6月10日
  • 職業:小說家
  • 代表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
個人生平,個人生活,婚姻生活,逃亡生活,寫作特點,人物影響,

個人生平

溫塞特出生於丹麥凱隆堡,當她兩歲的時候,全家移居挪威。1940年,溫塞特因為反對納粹德國和其威瑟堡行動而從挪威流亡到美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她重返挪威。西格里德·溫塞特(1882-1949)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位挪威作家之一,也是距今最近的一位(其他二位分別是1903年獲獎的挪威吟遊詩人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和1920年獲獎的克努特·漢姆生)。溫塞特於192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瑞典的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在授獎時稱許她對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生活的描述引人入勝。委員會的評審專家們指的是她以13世紀的中古挪威為背景的兩大系列小說:三卷本的《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和四卷本的《馬灣的主人》。
西格里德·溫塞特
這兩大系列描繪中世紀生活的小說出版後成為當時的國際暢銷書,《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尤其受歡迎。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願,文學獎應授予創作出“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第一流作品的作家”,溫塞特的作品似乎也可歸入這一多少有些彈性的範疇。但她令全世界讀者著迷的並不是文中的理想主義傾向,而是她作為偉大的
敘事者的敘事天才。在她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她的作品就被譯成了幾種影響最大的文字;1928年後,幾乎所有主要文字都有了她的作品的譯本。在70年後的今天,她的作品仍在世界範圍內流傳,擁有一代又一代的新讀者。

個人生活

溫塞特的父母與羅馬有著深厚的緣分。事實上在1882年當她的父母住在羅馬時,她就應該在當地出生。但就在她出生之前,她的父親突然病重,她的父母於是極為倉促地回到北方她母親位於凱隆堡的家中,西格里德就出生在那兒。不過溫塞特自己認為她的真正出生地應是羅馬的感覺十分強烈,因此1909年當她在羅馬逗留時,她便循著她父母的足跡四處訪舊。
西格里德·溫塞特西格里德·溫塞特
南歐的不期而遇對她來說意義重大。她很快在羅馬的斯堪的納維亞藝術家和作家圈中交上了不少朋友。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她變得更加開朗,更加外向,也更加活潑。
在那些年裡西格里德·溫塞特似乎不時會有一些個人的宗教體驗。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人們都可以感受到她對既無法用道理也無法用常識來解釋的生活奧秘的敏銳洞察力。在她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現實主義背後,總在暗示著某種無法回答的東西。這種對奧秘的認識似乎源於個人的宗教體驗。不管怎么說,這一危機改變了她對基督教的看法。她不再相信是人創造了上帝,轉而漸漸相信是上帝創造了人。她接受洗禮的屬於新教的挪威國教路德教會並未成為她的選擇。1924年11月她加入了羅馬天主教會,從在她家所在教區的當地天主教牧師那兒獲得了全面的教誨。當時她42歲。

婚姻生活

羅馬期間,她遇見了挪威畫家安德斯·卡斯圖斯·斯瓦斯塔,兩或三年後她嫁給了他。她當時30歲,而且極有可能他是她的初戀情人。斯瓦斯塔比她大9歲,已婚,妻子和3個孩子都在挪威。他們的邂逅一定屬於一見鐘情的那種類型,但斯瓦斯塔花了近三年功夫才獲準離婚。
西格里德·溫塞特西格里德·溫塞特
他們於1912年成婚,之後在倫敦待了6個月。斯瓦斯塔在那兒作畫,溫塞特潛心研究英國藝術和文學,這些對她的餘生而言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離開倫敦後他們回到了羅馬,西格里德的第一個孩子於1913年1月在當地降生。這是個男孩,起的名字跟他父親一樣。
不論從人或是從女人的角度來說,婚姻和後來出生的孩子對西格里德·溫塞特來說都意義重大。但對這位創造力豐富的作家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困境。在從結婚當年到1919年間,她自己生了3個孩子,還有一個龐大而忙碌的家庭需要照看;其中還包括斯瓦斯塔前妻所生的3個孩子。對西格里德來說,這幾年是一段艱苦的歲月。她的第二個孩子是個弱智女兒,而斯瓦斯塔的弱智兒子也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她以開放和忙碌的姿態管理著這個龐大的家庭,招待著新老朋友。
與此同時,她繼續在其他人都已入睡的夜晚寫作。在此期間,她完成了她最後的幾部現實主義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她還參與了就最值得探討的話題進行的公共辯論,如婦女解放、倫理問題和道德問題。她有著相當不錯的辯才,她直率地批評了當時正在興起的婦女解放運動,以及蔓延至作為中立國的挪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道德淪落和倫理敗壞的危險。
西格里德·溫塞特西格里德·溫塞特
1919年她帶著兩個孩子遷到位於挪威東南的居德布蘭河谷的小城利勒哈默爾,當時她正準備生第三個孩子。他們當初的打算是讓她在利勒哈默爾稍事休養,等到斯瓦斯塔將他們的新家收拾好後再立即搬回克里斯蒂安尼亞。但情況並未按事先預料的軌道發展。
事實是,他們的婚姻破裂了。1919年8月,西格里德·溫塞特在利勒哈默爾生下了第三個孩子。她決定在利勒哈默爾定居,她那高大漂亮的新居“比耶克貝克”在兩年內完工。這處地產包括三座高大堂皇的挪威傳統木結構房屋和一個能看得見小城和周圍鄉村迷人景致的帶籬笆的大花園。

逃亡生活

西格里德·溫塞特在婚姻破裂後方才具備足夠成熟的心態來創作她的傑作。在1920年到1927年間,3卷本的《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第一次出版,隨後是4卷本的《馬灣的主人》。在這個創造力旺盛的階段,她還執著於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向基督教上帝尋求答案。正如她自己所說的:“他將迷途的我引上了正路。” 在這段創造力勃發時期結束後,西格里德·溫塞特的創作進入了比較平靜的階段。在1929年之後,她完成了以當時的奧斯陸為背景的一系列小說,內容帶有濃厚的天主教色彩。她從挪威狹窄但卻有趣的天主教徒圈子裡選擇創作的主題。她還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歷史著作,它們無疑增進了人們對挪威歷史的了解。此外她還將幾首冰島的薩迦譯成挪威語,並出版了一些文學散文,主要是有關英國文學的評論,其中一篇論述勃朗特姐妹的長文和一篇對勞倫斯的評論特別值得一提。這些都不算偉大的文藝作品,但它們都是有震撼力、且有啟發性的。
西格里德·溫塞特西格里德·溫塞特
1934年她出版了自傳體小說《十一年》。書中毫無掩飾地講述了她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的童年生活,描述了她那充滿智慧與關愛的家庭,刻畫了她那生病的父親。這是挪威有史以來描寫一個小女孩的最動人的作品之一,很少有作品能超越它。西格里德在不斷地取得成功。
在她將近四十歲時,她開始著手創作一部以18世紀的斯堪的納維亞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但這部小說只有第一卷《多爾特夫人》於1939年出版,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次戰爭注定要令她心力交瘁,她再也沒能續寫這一系列關於18世紀的小說。戰爭耗盡了她的所有活力。
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後,她被迫逃離家園。她自30年代初就強烈反對希特勒和納粹主義,她的書在德國也早就被禁。她並不想被德國人抓做人質,因此她逃到了瑞典。1940年4月,她年僅27歲的大兒子安德斯在距他們的比耶克貝克宅僅幾公里處進行的戰鬥中陣亡。他是挪威軍隊的一名軍官,在與德國部隊的一次遭遇戰中被殺害。德國軍隊侵占了比耶克貝克,將它用作戰爭期間的軍官總部。
西格里德·溫塞特西格里德·溫塞特
1940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和她的小兒子離開中立的瑞典,前往美國。她在那兒不知疲倦地著述講演,為她那被占領的祖國辯護。在1945年挪威獲得解放後她回到了祖國,那時她已是精疲力盡。她又活了四年,但再也沒寫一個字。
當前有明顯的跡象表明,挪威的年輕一代開始對她的作品發生興趣。她的作品中體現了作為個體的人的道德責任感,無論是對他或她自己,還是推而廣之,對家庭、對自然或對我們周圍的所有生物的一種道德責任感。這似乎就是今天她的作品為什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的原因。

寫作特點

西格里德·溫塞特皈依天主教的訊息在挪威不僅造成了轟動,而且還引得謠言四起。她的名字在《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一書在國際上獲得成功之後漸漸為人所知,因而此事在國外也受到了關注。今天我們對這種轟動不過一笑了之,但在當時近乎強迫人們信仰新教的挪威,幾乎沒有什麼人信奉天主教,人們在提到天主教時都帶著一種輕蔑的語氣,甚至有一大部分公眾對天主教感到恐懼。不僅教會如此,實際上自由思想者以及那些或多或少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社會主義有著密切聯繫的人物也是一樣。有時這種攻擊十分刻毒,結果是西格里德·溫塞特的雄辯口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她以出乎她自已意料的方式參與了許多年的公開辯論,幾乎完全是在為她的羅馬天主教信仰辯護。
不過畢竟在提到西格里德·溫塞特的時候,感興趣的並不是她的比耶克貝克女主人或天主教女信徒的身份,而是她作為作家西格里德·溫塞特的身份,這段時間是她創作的高產期。
她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之後,她立即開始在頭頂上安全的天花板的蔭蔽下著手創作《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這的確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她在創作這一主題時感到如魚得水。早些時候她曾寫過一本關於挪威歷史上離異教時代較近的一段時期的篇幅不長的小說。她還出版了從不列顛/凱爾特中世紀開始的亞瑟王傳奇的挪威語版本。她研究了斯堪的納維亞的手稿和中世紀文本,對挪威本土和國外的中世紀的教堂和修道院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她盡力試圖描繪的那個時代的權威,與創作第一本有關中世紀的小說時22歲的她已大不相同。
在此期間在她身上發生的變化不僅與歷史和文學有關,與她作為一個人的發展也有關係。她經歷了從愛與戀到痛苦的結局的完整過程,當面對經過一戰血的洗禮後處於動盪時期的病態世界時,她曾感到絕望。當她在1919年開始創作《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時,她知道了生活是什麼。
《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當然是一本歷史小說,但它又不僅僅如此。歷史小說部分甚至不是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書中的歷史背景足夠嚴謹,足夠真實,絲毫未被理想化。這決不是一個作家從現實生活向對過去的模糊嚮往的逃避。正相反,在這三卷作品裡,溫塞特將快樂和悲傷、狂喜和絕望的感情——她對此有深刻體驗——置於遙遠過去的背景之中。她並不打算將它們理想化,不過溫塞特選擇以中世紀為題材顯然是因為她對作為那個時代的特徵的堅定信仰感到崇敬。
她將主人公置於遙遠過去的背景之中是為了形成作家必需的距離感,是為了用她自己強烈的情感和嚴謹的思維創造出一件藝術品。她意識到自己正站在步入其寫作生涯新階段的門檻之上。她通過對中世紀的回顧,摸索著、並找到了作家必需的距離感。她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我正在努力適應情況,但相當無助。”
這就是她在《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一書中描述的生活的奧秘,正如她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的一樣。這就是為什麼長達1400頁的《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和1200頁的《馬灣的主人》一樣都永不過時的原因。她的主人公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同樣可以是我們今天的鄰居。溫塞特將他們放在一個自然的背景環境之中,它們
至今仍是我們的環境,其中有她了如指掌的奧斯陸,她深愛著的居德布蘭河谷,和她父親生活過的特倫訥拉格地區。
她熟悉這些環境,而今天這些環境與70年前她所描繪的並無二致,實際上與13世紀時也沒有多少差別。

人物影響

在挪威以外的地方,她的聲望差不多僅限於《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兒》一書。但在挪威本土並非如此。通過由於1989年出版的西格里德·溫塞特傳記,認識到了這一點。傳記出版後作者收到了寄自挪威各個地方的信件,作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這些信件表明她的讀者越來越多——儘管是在這樣一個電視年代裡。
溫塞特的作品仍有讀者,而且不僅是那幾本有關中世紀的小說。她一共寫了36本書,中世紀小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寫本世紀初到30年代的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和奧斯陸的小說,第三部分是散文和歷史文章。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充實,而且很明顯的是,挪威的新一代讀者已發現了這一點。
書的封面書的封面
西格里德·溫塞特的每一本書都不會令讀者感到乏味。她是一個偉大的敘事者,對錯綜複雜的人類思維有著深刻而現實的了解——無論什麼年代,也無論什麼地方。憑著第一手獲得的文學和歷史知識,和她對人性的透徹理解,加上明白它對我們所有人的重要性,西格里德·溫塞特擁有豐富的素材——情感方面的或是知識方面的——可資利用。
西格里德·溫塞特是誰?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西格里德·溫塞特與維吉尼亞·吳爾夫和詹姆斯·喬伊斯同年,比D·H·勞倫斯和凱倫·布利克森大三歲。從文學角度看,這些人對她個人來說都談不上重要,除了D·H·勞倫斯,他的作品在30年代時曾令她十分著迷。但他們都屬於同一代;他們是生活在歐洲各個不同角落裡的同代人。他們各
自的創作確確實實沿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是處在危機之中的歐洲的產兒,而且他們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
西格里德·溫塞特創作的主題顯然是挪威的,但顯然也是歐洲的,正如詹姆斯·喬伊斯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愛爾蘭色彩、完全是愛爾蘭的那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