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

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

《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用畫像和文字的形式介紹了所有諾貝爾文學獲得者。《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跨度始於諾貝爾文學獎1901年建立之時,到2013年止,前後112年,共110位,來自39個國家。《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由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題寫書名,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高莽為所有榮膺桂冠的獲獎者撰寫小傳,並隨文配以手繪肖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
  • 外文名:Portraits and Profiles of Nobel Laureates
  • 作者:高莽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20100813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高莽,1926年生於哈爾濱,長期從事俄蘇文學研究、翻譯、編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同時從事文學與美術創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俄友好協會顧問,中國老教授協會文藝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的會員。
1989年離休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職,是《世界文學》雜誌主編。
著有《久違了,莫斯科!》、《枯立木》、《聖山行》、《俄羅斯美術隨筆》及《心靈的交顫》等隨筆集。
譯有普希金、萊蒙托夫、阿赫馬托娃、葉賽寧、帕斯捷爾納克、馬雅可夫斯基以及現代俄羅斯小說家和詩人們的作品。
在繪畫方面,為中外許多國家文學家藝術家創作過肖像畫。茅盾、巴金等人肖像及大幅群像《巴金和他的老師們》為我國現代文學館所收藏;普希金、托爾斯泰、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歌德、巴爾扎克、易卜生、井上靖等人肖像為外國文學館或紀念館收藏

圖書目錄

1901年(法國)蘇利·普呂多姆
1902年(德國)特奧多爾·蒙森
1903年(挪威)比昂斯滕·馬丁紐斯·比昂松
1904年(法國)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
1904年(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賴
1905年(波蘭)亨利克·顯克維奇
1906年(義大利)喬蘇埃·卡爾杜齊
1907年(英國)魯德亞德·吉卜林
1908年(德國)魯道夫·奧伊肯
1909年(瑞典)塞爾瑪·拉格洛夫
1910年(德國)保爾·海澤
1911年(比利時)莫里斯·梅特林克
1912年(德國)格哈特·豪普特曼
1913年(印度)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1915年(法國)羅曼·羅蘭
1916年(瑞典)魏爾納·封·海頓斯坦
1917年(丹麥)卡爾·阿道爾夫·吉勒魯普
1917年(丹麥)亨利克·彭托皮丹
1919年(瑞士)卡爾·施皮特勒
1920年(挪威)克努特·漢姆生
1921年(法國)阿納托爾·法朗士
1922年(西班牙)哈辛托·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
1923年(愛爾蘭)威廉·巴特勒·葉芝
1924年(波蘭)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
1925年(英國)喬治·蕭伯納
1926年(義大利)格拉齊婭·黛萊達
1927年(法國)亨利·柏格森
1928年(挪威)西格麗德·溫塞特
1929年(德國)托馬斯·曼
1930年(美國)辛克萊·劉易斯
1931年(瑞典)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
1932年(英國)約翰·高爾斯華綏
1933年(俄國)伊凡·布寧
1934年(義大利)路易吉·皮蘭德婁
1936年(美國)尤金·奧尼爾
1937年(法國)羅傑·馬丁·杜加爾
1938年(美國)賽珍珠
1939年(芬蘭)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1944年(丹麥)約翰內斯·維爾希爾姆·延森
1945年(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1946年(德國)赫爾曼·黑塞
1947年(法國)安德烈·紀德
1948年(英國)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949年(美國)威廉·福克納
1950年(英國)伯特蘭·羅素
1951年(瑞典)帕爾·拉格奎斯特
1952年(法國)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1953年(英國)溫斯頓·邱吉爾
1954年(美國)歐內斯特·海明威
1955年(冰島)哈爾多爾·基里揚·拉克斯內斯
1956年(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1957年(法國)阿爾貝·加繆
1958年(蘇聯)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1959年(義大利)薩瓦多爾·夸西莫多
1960年(法國)聖—瓊·佩斯
1961年(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
1962年(美國)約翰·斯坦貝克
1963年(希臘)喬治·塞菲里斯
1964年(法國)讓—保爾·薩特
1965年(蘇聯)米哈伊爾·肖洛霍夫
1965年(以色列)撒姆耳·約瑟夫·阿格農
1966年(德國)奈麗·薩克斯
1967年(瓜地馬拉)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1968年(日本)川端康成
1969年(愛爾蘭)薩繆爾·貝克特
1970年(蘇聯)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1971年(智利)巴勃羅·聶魯達
1972年(德國)海因里希·伯爾
1973年(澳大利亞)派屈克·懷特
1974年(瑞典)埃溫德·雍松
1974年(瑞典)哈里·馬丁遜
1975年(義大利)埃烏傑尼奧·蒙塔萊
1976年(美國)索爾·貝婁
1977年(西班牙)維森特·阿萊克桑德雷
1978年(美國)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1979年(希臘)奧德修斯·埃利蒂斯
1980年(波蘭)切斯拉夫·米沃什
1981年(英國)埃利亞斯·卡內蒂
1982年(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1983年(英國)威廉·戈爾丁
1984年(捷克)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
1985年(法國)克勞德·西蒙
1986年(奈及利亞)沃萊·索因卡
1987年(美國)約瑟夫·布羅茨基
1988年(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
1989年(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
1990年(墨西哥)奧克塔維奧·帕斯
1991年(南非)納丁·戈迪默
1992年(西印度群島)德里克·沃爾科特
1993年(美國)托尼·莫里森
1994年(日本)大江健三郎
1995年(愛爾蘭)謝默斯·希尼
1996年(波蘭)維斯拉娃·希姆博爾斯卡
1997年(義大利)達里奧·福
1998年(葡萄牙)若澤·薩拉馬戈
1999年(德國)君特·格拉斯
2000年(法國)高行健
2001年(英國)維·蘇·奈保爾
2002年(匈牙利)凱爾泰斯·伊姆雷
2003年(南非)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2004年(奧地利)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
2005年(英國)哈羅德·品特
2006年(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2007年(英國)多麗絲·萊辛
2008年(法國)勒克萊齊奧
2009年(德國)赫塔·米勒
2010年(秘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2011年(瑞典)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2012年(中國)莫言
後記
2013年(加拿大)愛麗絲·門羅

後記

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把這本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書編寫完了。這是一部集眾人成果之大成的參考書,憑一個人的努力是無法完成的。這本書涉及到幾十個國家,上百位作家,多種文學流派,有不同的體裁和觀點,我只是儘量客觀地把事實提供給讀者,其中很多細節需要個人去琢磨、審視、認識和判斷。
多虧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好形勢,我們文藝園地寬鬆了,有了廣泛介紹外國文學的可能,有了充足的文字材料,各種語言的人才成長起來,有不甘寂寞的譯者,有老練認真的編輯和良好的印刷條件。
這本書對獲獎者的作品或多或少的介紹,說明我國翻譯界的能量和對其他國家優秀文學成果了解的渴望。原作並不一定都是世界極品,譯文也不見得都能達到理想境界,但不管如何,他們的寫作技巧、主題思想、風格流派等都擺在我國讀者面前,可供參考與借鑑。
編寫這本《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參考、借鑑了陳映真、劉碩良、宋兆麟等主編的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幾套叢書,以及王逢振、吳岳添等很多人撰寫或編纂的各種材料。我只是想用圖像、文字和圖片等客觀地把事實介紹出來。
我的知識有限,錯誤在所難免,尚望行家裡手多多指教。
高莽
2013年春節

序言

世界最著名文學獎的設立者——諾貝爾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是瑞典著名化學家和發明家,炸藥的發明人。他生於斯德哥爾摩,父親是一位機械師兼建築師,母親是博物學家。他自幼身體贏弱,胃病纏身,如果不是母親悉心照料,很可能活不下來。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只上過兩年國小,便結束了正規教育。
十九世紀中期,他父親曾一度在聖彼得堡從事水雷生產,發明了家用取暖鍋爐系統,設計製造了大鍛錘,還領受過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授予的勳章。諾貝爾九歲時隨母親移居俄羅斯。父親為他和兩個哥哥聘請了俄國家庭教師,除教授俄語、英語、法語、德語外,還經常給他們講授科學技術知識。
後來,諾貝爾到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進行了一次學習旅行。回到聖彼得堡後,工作一段時間便返回祖國瑞典,在他父親設在斯德哥爾摩赫勒內堡的實驗室從事硝化甘油的製造和研究。
諾貝爾經歷了無數次危險性研究,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1864年在一次試驗時發生了大爆炸,他的小弟和另外四個人不幸當場被炸死。但諾貝爾不改初衷,潛心科學研究,先後發明了雷管、三硝基甘油等。1867年,他製造的黃色炸藥對開礦、築路、隧道爆破等有著極大的作用,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
諾貝爾一生髮明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他得到的專利達355項,其中有關炸藥的就有129項。他在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建立了九十多個工廠和公司,他是建立跨國公司的先驅。
諾貝爾發明的烈性炸藥具有很大的破壞力,但他本人是位和平主義者,主張世界各民族之間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希望自己的發明有助於消滅戰爭。
諾貝爾曾週遊諸國,有人戲稱他是“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他自己說:“我在各地工作,我工作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諾貝爾為人低調,不喜歡別人對他頌揚。他拒絕別人為他畫像、刊登他的照片。他說:“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我更關心的是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
他一生只寫過一次自己的簡歷,而且還是在他二哥的一再督促之下。簡歷寫得很有特色,既謙虛又幽默,不妨請大家了解一下:“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這個可憐的半生物,應該在他哭著出生的時候就讓慈悲的醫生把他悶死。最大的優點:保持他的指甲乾淨,對任何人都不構成負擔。最大的缺點:沒有家庭,缺乏歡樂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也是唯一的請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拜財神。生平重要事件:‘無’。”
諾貝爾晚年患冠狀動脈硬化症,六十三歲病故於義大利聖雷莫寓所,後安葬於斯德哥爾摩郊區。他的墓碑上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肖像,也沒有關於他對人類做出的輝煌業績,但每一個站在他墓碑前的人,心靈都會為之震顫!
諾貝爾自稱他一生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家庭”。其實,他有過三次戀愛,但都以失敗告終,故終身未娶,沒有兒女,也沒有固定住所。諾貝爾是自然科學家,但長期愛好文學。青年時代,他讀過大量文學著作,尤其喜愛雪萊等人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他本人也寫過詩歌、小說和劇本,如《兄弟和姐妹》、《最快樂的非洲》、《專利細菌》等。他的遺稿中還有一部小說的開篇。
諾貝爾逝世前立下遺囑,將他一生積累的全部財富3300多萬瑞士法郎捐獻國家,作為獎勵基金。後來這筆獎金取名諾貝爾獎,分物理、化學、生物及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從1901年起,每年頒發一次。
諾貝爾在遺囑中還提出:“我的明確願望是,在頒發這些獎金時,對於授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只要他值得,就應該授予獎金。”
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又增設了一項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逝世五周年時,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各獎項。章程中明確規定,文學獎所包括的不僅有純文學,而且還有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文學價值的其他著作。
至今,諾貝爾文學獎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中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每年各有兩位作家獲獎;而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由於戰爭原因未能頒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