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772年大部分的王室普魯士地區在
第一次瓜分波蘭之中合併到普魯士之內,次年成為了普魯士的
西普魯士省,例外的是併入東普魯士省的威米亞地區。1793年
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但澤這個
漢薩城市已經不能靠本身的財富而存活,所以但澤與另一個漢薩城市
托倫一同加入
普魯士的西普魯士。
大波蘭的一些地區1772年合併到普魯士,力斯地區1793年亦合併到西普魯士。
1806年
拿破崙戰爭時期,西普魯士的南部地區被劃分到
華沙公國之內。1824年至1878年間西普魯士和
東普魯士合併到普魯士省,之後重新分開。西普魯士1871年成為
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
1919年
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大部分的西普魯士地區被割讓予
波蘭第二共和國,該省西部和東部小量地區仍屬
魏瑪共和國。剩餘的西部地區1922年組成了波森-西普魯士,東部地區則成為東普魯士的西普魯士地區。
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波茨坦會議中,決定將所有前西普魯士的領土都劃分波蘭管治。這些地區的德國人口都被驅逐到西面,然後讓
波蘭人遷入。1949年,這些難民建立了非牟利的西普魯士領土協會.
人口
| 居民 | 非德裔市民 |
---|
西普魯士 | 1,433,681人 | 1,976人 |
由1885年至1890年,西普魯士的人口上升了1%。
1875年 - 1,343,057人
1880年 - 1,405,898人
1890年 - 1,433,681人(717,532名天主教徒、681,195名新教徒、21,750名
猶太人或其它教徒)
1900年 - 1,563,658人(800,395名天主教徒、730,685名新教徒、18,226名猶太人或其它教徒)
1701年以前
普魯士公國 · 布蘭登堡侯國 · 克列夫斯/馬克/雷芬斯堡 (1614年) · 早期
波美拉尼亞/明登/哈伯斯塔特 (1648年) ·
勞恩堡和比余托夫/德拉罕 (1657年) · 馬格得堡 (1680年) ·殖民地 (布蘭登堡
黃金海岸 · 阿爾金 ·
蟹島 · 托圖拉)
1701年以後
納沙泰爾 (1707年) · 葛爾德斯 (1713年) · 明登-雷芬斯堡 (1719年) · 西波美拉尼亞 (1720年、1815年) ·
西里西亞/
格賴茨 (1742年) · 東弗里西亞 (1744年) ·東普魯士/西普魯士 (1772年-1773年) · 南
普魯士 (1793年) · 新
東普魯士/新西里西亞 (1795年)
(1814年-1815年)
布蘭登堡 ·
波美拉尼亞 · 波森
大公國 · 薩克森 · 西里西亞 ·
威斯伐倫 ·
萊茵省 (1822年) · 普魯士省 (1824年-1878年) · 霍亨索倫 (1850年) ·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漢諾瓦/
黑森-拿騷 (1866年–1868年)
1918年後的省分轉變
下
西里西亞/上西里西亞 (1919年) · 大柏林 (1920) · 波森-西普魯士 (1922年) · 霍爾-莫斯堡/馬格得堡/卡塞爾/拿騷 (19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