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杜鵑

西昌杜鵑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歷史,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米。當年生枝伸長,紫色,密被鱗片。葉革質,橢圓形,長2.5-5厘米,寬0.8-1.8厘米,頂端銳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疏生鱗片,下面密被深淺不同的褐色鱗片,鱗片相距為其直徑的0.5-1倍。花序2-3頂生,每花序有2-5花,傘形著生;花梗細長,紫色,長1.8-2.5厘米,密被鱗片;花萼長1.5毫米,環狀,基部有鱗片,邊緣有微柔毛;花冠長1.5-1.8厘米,白色或粉紅色,內面無斑紋;雄蕊10,不等長,伸出花冠,長2-2.5厘米,花絲無毛或僅下部有微毛;子房密被鱗片,花柱長2.2-2.7厘米,長伸出花冠,潔淨。

生長環境

杜鵑花性喜溫暖、半陰、涼爽、通風、濕潤的環境,好生於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偏酸性土壤;最適生長溫度12~25℃,氣溫超過30℃或低於5℃則生長停滯,進入休眠狀態;生長期需保持60%~70%的空氣相對濕度;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後極易萌發,可藉此控制樹形。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四川西昌。海拔2200米,模式標本采自該地。

主要價值

杜鵑花(Rhododendron)又名映山紅,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有“花中西施”之美譽。其栽培歷史悠久,園藝品種極其豐富。由於它枝葉稠密、四季蒼翠、花色繁多、鮮艷奪目,以之布置園林無處不可,用作盆栽隨處相宜,極具觀賞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白居易讚譽:“閒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是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

栽培歷史

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杜鵑花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園栽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772-846年)對杜鵑花情有獨鐘,不但寫下了許多讚美杜鵑花的詩句,而且還親自移植栽培,第一次移植未成活,寫下了“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820年終於移植成活,詩曰:“忠州洲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年樹,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據記載,唐貞觀元年(785年)已有人收集杜鵑品種栽培,最有名的是鎮江鶴林寺所栽培的杜鵑花。

近種區別

西昌杜鵑相似於凹葉杜鵑(R.davidsonianum Rehd.E t Wils),但葉平坦,花冠較短而異。 這一種的基本特徵與硬葉杜鵑(R.Tatslenense)極近,唯花梗較長,是否即為硬葉杜鵑之誤訂名,待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