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史(上)

《西方音樂史(上)》是中央音樂學院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潘瀾、班麗霞、劉小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音樂史(上)
  • 類別:慕課
  • 提供院校:中央音樂學院
  • 授課老師:潘瀾、班麗霞、劉小龍
課程簡介,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西方音樂史》是了解西方音樂發展歷史的重要課程,也是中央音樂學院本科教學的核心必修課程。本慕課是將原本需要教授一學年的本科《西方音樂史》課程濃縮在22講之中,知識點清晰,重點突出。同時,配合課後作業與教師答疑等多種教學輔助手段,便於學習者的掌握。
本課程先後邀請中央音樂學院的班麗霞副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劉小龍副教授、中央音樂學院的潘瀾副教授擔任主講,從古希臘音樂貫穿至今,講授基於中央音樂學院的本科課程教材,兼顧國際上最新的西方音樂史學成果,內容豐富,視角多元,視域寬泛,並輔以高科技製作手段,是中央音樂學院遠程教育學院全新打造的重要慕課課程之一。

課程大綱

第一講:古希臘文明中的音樂
1.1 為何要從古希臘講起?
1.2 音樂與眾神的傳說
1.3 吟唱的史詩、抒情詩與悲劇
1.4 希臘先哲們的音樂智慧
1.5 古羅馬時期的音樂
第二講:在神權至上的歲月里
2.1 沉睡千年的“黑暗時期”?
2.2 古老的東西方聖詠
2.3 由“聖靈”口授的格里高利聖詠?
2.4 修道院裡終日不斷的歌聲(日課)
2.5 紀念耶穌最後的晚餐(彌撒)
第三講:格里高利聖詠的縱橫擴展
3.1 意義深遠的“附加”現象
3.2 希德嘉:萊茵河畔的一位女先知
3.3 最早的復調音樂:奧爾加農
3.4 巴黎聖母院裡的復調“作曲家”
3.5 俗聖一體的13世紀經文歌
第四講:中世紀理性智慧的結晶
4.1 天樂—人樂—器樂
4.2 從紐姆譜到圭多譜
4.3 Ut, re, mi:今日唱名法的由來
4.4 4+4+4=12箇中古調式
4.5 象徵三位一體的節奏模式
第五講:中世紀世俗音樂與14世紀“新藝術”
5.1 中世紀的世俗音樂
5.2 法國游吟詩人與德國戀詩歌手
5.3 14世紀的 “新藝術”
5.4 “新藝術”到底新在哪兒?
5.5 馬紹與蘭迪尼
第六講:文藝復興時期的北方作曲家
6.1 古代文化的“復興“還是”超越“?
6.2 隨百年戰爭登入的英國音樂
6.3 勃艮第地區的音樂家——杜費
6.4 法-佛蘭德作曲大師——若斯堪
6.5 形式多樣的彌撒套曲
第七講:十六世紀的世俗音樂
7.1 雅內坎的描繪性尚松
7.2 詩意高雅的義大利牧歌
7.3 晚期牧歌的三位傑出作曲家
7.4 英國牧歌與琉特琴歌曲
7.5 獨立器樂體裁的萌芽
第八講: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晚期的音樂
8.1 德國宗教改革與眾讚歌
8.2 “復調音樂的救星”?——帕萊斯特里納
8.3 一位集大成的音樂家——拉索
8.4 繁盛的英國宗教音樂
8.5 響徹聖馬可大教堂的威尼斯音樂
第九講: “巴羅克”:17世紀的新風格
9.1 “巴羅克”是什麼?巴羅克新音樂
9.2 歌劇的誕生
9.3 蒙特威爾第和《奧菲歐》
9.4 義大利歌劇在歐洲的傳播
9.5 17世紀的器樂音樂
第十講:巴羅克時期的音樂體裁
10.1 清唱劇
10.2 受難樂
10.3 康塔塔
10.4 早期奏鳴曲
10.5 早期鍵盤音樂
10.6 協奏曲
第十一講:18世紀的巴羅克音樂
11.1 維瓦爾第和他的協奏曲
11.2 拉莫與《和聲學》
11.3 鍵盤音樂:庫普蘭與斯卡拉第
11.4 巴赫的音樂奉獻
11.5 亨德爾與清唱劇《彌賽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