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空間理論的美學研究

西方空間理論的美學研究

《西方空間理論的美學研究》是黃大軍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2月。

該書主要從美學視角切入,重在對西方理論史上湧現的核心空間理論家及其相關理論作出美學意蘊層面的闡釋與評價。該書認為,空間探討是抵達人類自我認識的基本途徑,空間是衡量生命自由的感性現實與基本維度,建立以生態存在論為特徵的多元化生活空間是西方空間理論嬗變的當代落腳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方空間理論的美學研究
  • 作者:黃大軍
  • 類別:哲學著作
  • 字數:201千字
  • 首版時間:2019年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追溯西方空間範疇從古代到近代的流變情況,從空間類型學角度透視這種演進所體現的哲學—美學邏輯。第二章主要討論現代空間觀的反傳統維度與審美維度,即社會空間觀的確立及其三種主導類型,並揭示其之所以被當代空間理論所取代的邏輯必然性。第三章分析了當代西方空間理論的出場路徑、批判主題與“新感性”形態,重點考察了這種空間變遷中“去審美化”與“再審美化”的矛盾變奏及具體路線。第四章探討當代空間理論的現實價值與美學意義問題。第五章屬於空間理論視域下的個案與現象研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傳統西方空間觀的認識演進與美學反思
第二章 現代西方空間觀的人本轉向與審美救贖
第三章 當代西方空間理論的本體論重構與感性之維
第四章 西方空間理論的當代旨歸及審美訴求
第五章 西方空間理論的個案研究與批評實踐

創作背景

西方空間理論可劃分為三種理論形態——傳統空間觀、現代空間觀與當代空間理論。由於當代西方空間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的崛起,西方空間理論作為一個前瞻性課題進入了國內外學界的研究視野。它具有研究的跨學科性,這為不同理論視角的介入提供了豐富的話語空間。基於此,《西方空間理論的美學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近代之前是客觀美學與自然哲學形塑“和諧空間”的時期,其特徵是封閉性、靜態性、數學化與等級化。近代則呈現出科學空間觀與感性空間觀二元對峙的格局,其中科學空間觀作為古代自然空間觀的延伸,完成了空間“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的數理審美拓展,它的成熟形態就是牛頓提出的“絕對空間”概念,其特徵是背景化、幾何化與無限化。近代興起的感性空間觀有兩種:一種是經驗論哲學確立的知覺空間,另一種是康德建立的純直觀空間。這兩條路線不僅是對古代自然空間觀的顛覆,而且對科學空間觀“去人性化”的理論偏頗也有所矯正。
該書指出,當代空間理論是一種自主性理論,這表現在它自覺地恢復了時空辯證與時空對等意義上的空間本體論地位,同時對既定空間的批判與對“新空間”的探尋有著明確的理論追求。當代空間理論的範式變換是由列斐伏爾福柯開啟的,前者的“空間生產”理論與後者的“空間權力”理論構成了當代西方空間理論發展的主要資源。如果說初期的當代空間理論有著“反審美”的某種刻意,那在接下來的理論家那裡此種意向則被更好地“綜合”進了現實空間的批判與改造之中,形成從審美烏托邦向異托邦的各種過渡與轉變。從某種意義上,特別是在“生活即是審美”的當代審美文化語境中,異托邦將審美變成了構建差異與“新感性”的行動與實踐力量,但它不再是現代性意義上的總體性烏托邦,而是由“差異空間學”所倡導的多元化、彌散化的微觀政治、身體政治與文化政治,在它那裡,抵抗的力量與生俱來,空間拯救來自現實。如果說福柯與列斐伏爾開闢了探討外部空間的研究路線,那么巴什拉、布朗肖、博爾赫斯以及約翰·伯傑等一批詩性空間的探究者則充分開掘了內部空間的巨大價值,他們的學說不僅構成了當代西方學術“空間轉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為當代西方空間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西方空間理論的美學研究》
2019年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878-3

作者簡介

黃大軍,男,吉林省伊通縣人,1977年8月生。牡丹江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曾獲“黑龍江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當代審美文化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