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西方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界研究國際直接投資所形成的各式各樣的學說。它研究國際直接投資的基本條件、原因及其產生的經濟後果和影響。分為巨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類。巨觀理論主要考察一國經濟狀況與特徵同資本流出、流入狀況之間的聯繫,考察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別經濟與國際經濟的巨觀影響。一國國際投資地位與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聯,低收入傳統經濟國家基本上沒有外資流入,更沒有對外投資;中等收入國家外資流入大於對外投資;已開發國家對外投資超過外國投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 類型:財經術語
微觀理論主要考察個別廠商的國際直接投資行為,大致存在以下流派: (1) 廠商理論派,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發展的自然結果。這一流派起步較早,至今仍然很有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理察·D· 羅賓遜、劉易斯·小威爾斯等。(2) 工業組織理論派,認為市場不完全、產品差別化等是引起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和基礎。斯芬·海默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因其壟斷優勢的作用。理察·E·凱夫斯認為,最新產品因產品差別化而具有寡頭壟斷特性,礦產資源的開採、冶煉和銷售趨於一體化,則可加強寡頭壟斷,對外直接投資是寡頭資本實現其擴張的工具。(3) 產品周期派,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弗農為代表,認為根據產品不同生命階段的特點在世界範圍內不同地方設立生產基地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4) 金融理論派,從金融市場不完全考察國際直接投資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