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區域優勢理論

美國金融學家羅伯特·Z·阿利伯(Robert Z.Aliber)在1970年和1971年分別發表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多元通貨世界中的跨國企業》兩篇論文中,把對外直接投資視為資產在各個通貨區域之間流動的一種貨幣現象,提出了“通貨區域優勢理論”。

阿利伯認為,由於並不存在一個完全自由的世界貨幣市場,因而貨幣市場是不完善的,而是存在若干通貨區域。各種貨幣的地位強弱不同,幣值的穩定性也各異。如果一個公司所在國的貨幣“堅挺”,這個公司的資產就會在金融市場上獲得較高的價格,因此該公司具有貨幣區域的優勢。以不同國家的貨幣定值的資產,其收益率各異。收益率的差別,既反映了匯率的可預期變化,也反映了對匯率變化不確定的補償。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雖然瓦解了,但美元仍是國際儲備貨幣,因此美元通貨區的跨國公司擁有強幣的優勢。

評價
根據通貨區域優勢理論,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向是與貨幣優勢的變化趨勢相吻合的。阿利伯的這一理論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大致流向:最初是美國大量的對外直接投資,緊接著是德、日兩國對外投資的擴張,然後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出現歐洲跨國公司大量進入美國的情況。
但是,這一理論難以說明不同貨幣區域之間的雙向投資現象,也難以解釋弱幣區仍有大量對外直接投資這一事實,更何況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世界通貨區日益趨於同質,獨立的通貨區已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