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鬼神故事二種》內容簡介:《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鬼神故事二種》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可以讓更多的讀者朋友們從書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升讀者朋友們自身的知識水平。《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鬼神故事二種》是由西方人來編寫的,講述的是中國神話和鬼怪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到,在西方人的筆下是怎么來編寫中國鬼怪,故事是否更加有趣。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鬼神故事二種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作者:拉夫卡迪奧·赫恩 諾曼·欣斯代爾·彼特曼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0068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鬼神故事二種》由上海設計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拉夫卡迪奧·赫恩 (美國)諾曼·欣斯代爾·彼特曼 譯者:畢旭玲
圖書目錄
譯序
中國鬼故事
前言
大鐘魂
孟沂的故事
織女傳說
顏真卿歸來
茶樹的傳說
瓷神傳說
中國神奇故事書
金甲蟲的故事
大鐘
狗醫生的神奇故事
纏足的起源
會說話的魚
小竹和烏龜
瘋狂的鵝和林中之虎
點頭的老虎
公主觀音
兩個雜耍藝人
仙船
靈牌
金塊
不會罵人的人
魯三:菩薩的女兒
中國鬼故事
前言
大鐘魂
孟沂的故事
織女傳說
顏真卿歸來
茶樹的傳說
瓷神傳說
中國神奇故事書
金甲蟲的故事
大鐘
狗醫生的神奇故事
纏足的起源
會說話的魚
小竹和烏龜
瘋狂的鵝和林中之虎
點頭的老虎
公主觀音
兩個雜耍藝人
仙船
靈牌
金塊
不會罵人的人
魯三:菩薩的女兒
序言
西方人接觸中國神話傳說,始於明清之際來華傳教的傳教士。他們在討論神學問題,以及翻譯中國古籍資料時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中國的神話傳說。19世紀,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出現了翻譯介紹中國通俗文學的熱潮,一些神怪體裁作品,尤其是《鐵拐李》、《黃粱夢》、《誤入桃園》、《倩女離魂》等戲曲和《白蛇精記》、《西遊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小說,得到了翻譯或介紹,值得一提的幾種著作有:馬禮遜(R.Morrison)的《中國通俗文學選譯》(1812)、丹尼斯(N.B.Dennys)的《中國民間傳說及其與雅利安和閃米特人民間傳說的親和性》(1876)、威達雷(B.Vitaledi Pontaggio)的《中國民間傳說》(1896)。20世紀開始,西方學者翻譯介紹中國神話傳說的集子多了起來,比如:戴遂良(L.Wieger)的《中國近代民間傳說》(1909)、衛禮賢(R.Wilhelm)的《列子》德譯(1912)和《中國神話故事集》(1914)、威納(E.T.C.Werner)的《中國神話和傳說》(1922)、莫安仁(E.Morgan)的《淮南子》英譯(1934)等,這些書都是雅俗共賞的讀本,《中國鬼故事》與《中國神奇故事書》是其中的兩種。
《中國鬼故事》(Some Chinese Chosts)由美國羅伯茨兄弟出版社(Roberts Brothers)於1887年出版。作者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於1850年出生於希臘的聖莫拉島(Santa Maura)。赫恩的父親為英國人,赫恩2歲時被送到愛爾蘭生活,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主要在愛爾蘭和英格蘭度過,也曾在法國一所天主教學校學習法語。1869年,19歲的赫恩隻身赴美,開始了獨立生活。在美國,他成為一名記者,並正式踏人文壇。赫恩先後在美國的辛辛那提和紐奧良生活。在紐奧良,他翻譯了許多法國作家的作品,還出版、發表了《奇書拾零》(1884)、《克里奧爾諺語》(1885)、《織女傳說》(1885)等作品。在《織女傳說》以後,他又陸續改寫了另外五個中國故事,並於1887年結集出版,這就是《中國鬼故事》。1890年,赫恩到達日本的橫濱,並於次年娶了一位日本妻子。1896年,赫恩放棄英國國籍,加入日本籍,改名為小泉八雲。日本時期是赫恩創作生涯的頂峰。他的作品在西方世界贏得廣泛讚譽,逐漸成為一名世界級作家。所以,“小泉八雲”要比“赫恩”知名。但考慮到《中國鬼故事》創作時,作者還未更名換籍,本書翻譯出版時依然使用了拉夫卡迪奧·赫恩的原名與英國的原籍。赫恩在日本時期的創作,主要有《陌生日本之一瞥》(1894)、《來自東方》(1896)、《佛土拾穗集》(1897)、《靈的日本》(1899)、《日本雜錄》(1901)、《怪談》(1904)等。1904年9月26日,赫恩死於突發的心肌梗塞。
《中國鬼故事》中“鬼”不僅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死而為鬼”的“鬼”,而且包含了所有沒有實體的幻想形式,包括神仙、菩薩、佛祖等。雖然書的標題為“中國”鬼故事,但在翻譯創作《中國鬼故事》時,赫恩幾乎不懂中文,他對中國傳說故事的譯介大都來自法國漢學家的作品。也就是說,《中國鬼故事》其實是將法語中的中國神話傳說譯介成英語的一種嘗試。在作品形式上,《中國鬼故事》除了編譯之外,還專門加了‘‘題解”(Notes)和“辭彙表”(Glossary)。作為一部再創作的非學術作品,這些本來並不是必需的。在《辭彙表》中,赫恩對書中出現的一些音譯的漢語辭彙作了注釋。而在《題解》(包括《題記》)中,赫恩則將每一篇故事的來源及基本情況作了介紹。這些內容基本都是赫恩從各種書籍中蒐集來的二手材料,存在大量的錯誤和疏漏,辭彙表更是如此。考慮到向中國讀者介紹中國辭彙的不必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大量錯誤可能對讀者造成誤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捨棄了疏漏百出的“辭彙表”,只保留了介紹故事來源的“題解”部分。
……
雖然是揣測,但趙景深的看法應該比較接近赫恩的原意。也就是說,赫恩從大量的西譯中國傳說中挑選出六個來結集,並加以演繹,除了它們都是與“鬼”相關的故事之外,所據的是自己的取捨標準。赫恩要寫的,不過是他心目中的“中國鬼故事”而已。嚴格來說,《中國鬼故事》並不算是一部翻譯作品。一方面,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經過兩層語言(中文——法文——英文)的轉化,原語言中的文化信息不免被丟失、添加、扭曲和轉換;另一方面,赫恩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文學觀念和創作風格,對傳說故事進行了改寫和改造,造成了《中國鬼故事》與其法文原本的許多差異,與中文原本的差異就更大了。但《中國鬼故事》又確實是以英語的形式表達的中國的(或者自以為是中國的)傳說故事,因此《中國鬼故事》表達的文化關係相當複雜。
這種情況也存在於《中國神奇故事書》中。彼特曼也基於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需要,對原傳說故事文本進行了修改,比如將佛教中“善”的觀念與西方宗教中的“愛”的觀念進行了結合。在彼特曼的筆下,出現了父親問女兒是不是愛他的情節(《公主觀音》),出現了將愛作為行動的唯一標準的情節(《魯三:菩薩的女兒》),出現了鐵拐李高唱“博愛才是真愛”的情節(《仙船》),這些情節在中國本土的傳說故事中都是不可想像的。中國傳說故事中較強的宗教色彩也因此被弱化,如《會說話的魚》就拋棄了原故事濃厚的佛教與道教的影響,只將其作為一個神奇故事進行講述。彼特曼的改造還體現在部分傳說故事的結尾。比如在《大鐘》中,可愛為了拯救父親而投身熔爐,大鐘由此得以鑄造成功。這本來是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但彼特曼卻通過鐘聲與永樂大帝的話語,將可愛的自我犧牲升華到永垂不朽的高度,用道德沖淡了悲劇氣氛。而在中國傳說中不幸死亡的妲己,在彼特曼筆下不僅沒有死,還嫁給了青梅竹馬的貴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纏足的起源》)。這些選擇和改造,除了打造作者自己心目中的“中國神奇故事”外,也與彼特曼將少年兒童作為主要讀者群體的設定有關。在《中國神奇故事書》中,處處可以體現出作者與少年兒童的互動。正出於這樣的目標讀者群體的設定,彼特曼特別注意選擇那些能體現真善美的篇目,並對原有情節進行改造,突出其中的真善美。
無論是赫恩還是彼特曼,他們對中國傳說故事的翻譯介紹都算是一種再創作,充滿了以西方人的視角理解東方文化,以及溝通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努力。此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複雜的文化關係,正是譯者將此書再次翻譯成中文的原因之一。此外,這兩部書中都保留了一些現在已經很罕見的傳說故事情節,對我們了解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中國傳說故事的情況也有一定幫助。為了協助讀者閱讀這些傳說故事,本書在每一篇故事後都加了“譯者附記”,主要解釋這些傳說故事的來源及其被譯介為英文以後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發生的變化。
畢旭玲 2014年7月20日
《中國鬼故事》(Some Chinese Chosts)由美國羅伯茨兄弟出版社(Roberts Brothers)於1887年出版。作者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於1850年出生於希臘的聖莫拉島(Santa Maura)。赫恩的父親為英國人,赫恩2歲時被送到愛爾蘭生活,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主要在愛爾蘭和英格蘭度過,也曾在法國一所天主教學校學習法語。1869年,19歲的赫恩隻身赴美,開始了獨立生活。在美國,他成為一名記者,並正式踏人文壇。赫恩先後在美國的辛辛那提和紐奧良生活。在紐奧良,他翻譯了許多法國作家的作品,還出版、發表了《奇書拾零》(1884)、《克里奧爾諺語》(1885)、《織女傳說》(1885)等作品。在《織女傳說》以後,他又陸續改寫了另外五個中國故事,並於1887年結集出版,這就是《中國鬼故事》。1890年,赫恩到達日本的橫濱,並於次年娶了一位日本妻子。1896年,赫恩放棄英國國籍,加入日本籍,改名為小泉八雲。日本時期是赫恩創作生涯的頂峰。他的作品在西方世界贏得廣泛讚譽,逐漸成為一名世界級作家。所以,“小泉八雲”要比“赫恩”知名。但考慮到《中國鬼故事》創作時,作者還未更名換籍,本書翻譯出版時依然使用了拉夫卡迪奧·赫恩的原名與英國的原籍。赫恩在日本時期的創作,主要有《陌生日本之一瞥》(1894)、《來自東方》(1896)、《佛土拾穗集》(1897)、《靈的日本》(1899)、《日本雜錄》(1901)、《怪談》(1904)等。1904年9月26日,赫恩死於突發的心肌梗塞。
《中國鬼故事》中“鬼”不僅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死而為鬼”的“鬼”,而且包含了所有沒有實體的幻想形式,包括神仙、菩薩、佛祖等。雖然書的標題為“中國”鬼故事,但在翻譯創作《中國鬼故事》時,赫恩幾乎不懂中文,他對中國傳說故事的譯介大都來自法國漢學家的作品。也就是說,《中國鬼故事》其實是將法語中的中國神話傳說譯介成英語的一種嘗試。在作品形式上,《中國鬼故事》除了編譯之外,還專門加了‘‘題解”(Notes)和“辭彙表”(Glossary)。作為一部再創作的非學術作品,這些本來並不是必需的。在《辭彙表》中,赫恩對書中出現的一些音譯的漢語辭彙作了注釋。而在《題解》(包括《題記》)中,赫恩則將每一篇故事的來源及基本情況作了介紹。這些內容基本都是赫恩從各種書籍中蒐集來的二手材料,存在大量的錯誤和疏漏,辭彙表更是如此。考慮到向中國讀者介紹中國辭彙的不必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大量錯誤可能對讀者造成誤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捨棄了疏漏百出的“辭彙表”,只保留了介紹故事來源的“題解”部分。
……
雖然是揣測,但趙景深的看法應該比較接近赫恩的原意。也就是說,赫恩從大量的西譯中國傳說中挑選出六個來結集,並加以演繹,除了它們都是與“鬼”相關的故事之外,所據的是自己的取捨標準。赫恩要寫的,不過是他心目中的“中國鬼故事”而已。嚴格來說,《中國鬼故事》並不算是一部翻譯作品。一方面,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經過兩層語言(中文——法文——英文)的轉化,原語言中的文化信息不免被丟失、添加、扭曲和轉換;另一方面,赫恩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文學觀念和創作風格,對傳說故事進行了改寫和改造,造成了《中國鬼故事》與其法文原本的許多差異,與中文原本的差異就更大了。但《中國鬼故事》又確實是以英語的形式表達的中國的(或者自以為是中國的)傳說故事,因此《中國鬼故事》表達的文化關係相當複雜。
這種情況也存在於《中國神奇故事書》中。彼特曼也基於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需要,對原傳說故事文本進行了修改,比如將佛教中“善”的觀念與西方宗教中的“愛”的觀念進行了結合。在彼特曼的筆下,出現了父親問女兒是不是愛他的情節(《公主觀音》),出現了將愛作為行動的唯一標準的情節(《魯三:菩薩的女兒》),出現了鐵拐李高唱“博愛才是真愛”的情節(《仙船》),這些情節在中國本土的傳說故事中都是不可想像的。中國傳說故事中較強的宗教色彩也因此被弱化,如《會說話的魚》就拋棄了原故事濃厚的佛教與道教的影響,只將其作為一個神奇故事進行講述。彼特曼的改造還體現在部分傳說故事的結尾。比如在《大鐘》中,可愛為了拯救父親而投身熔爐,大鐘由此得以鑄造成功。這本來是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但彼特曼卻通過鐘聲與永樂大帝的話語,將可愛的自我犧牲升華到永垂不朽的高度,用道德沖淡了悲劇氣氛。而在中國傳說中不幸死亡的妲己,在彼特曼筆下不僅沒有死,還嫁給了青梅竹馬的貴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纏足的起源》)。這些選擇和改造,除了打造作者自己心目中的“中國神奇故事”外,也與彼特曼將少年兒童作為主要讀者群體的設定有關。在《中國神奇故事書》中,處處可以體現出作者與少年兒童的互動。正出於這樣的目標讀者群體的設定,彼特曼特別注意選擇那些能體現真善美的篇目,並對原有情節進行改造,突出其中的真善美。
無論是赫恩還是彼特曼,他們對中國傳說故事的翻譯介紹都算是一種再創作,充滿了以西方人的視角理解東方文化,以及溝通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努力。此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複雜的文化關係,正是譯者將此書再次翻譯成中文的原因之一。此外,這兩部書中都保留了一些現在已經很罕見的傳說故事情節,對我們了解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中國傳說故事的情況也有一定幫助。為了協助讀者閱讀這些傳說故事,本書在每一篇故事後都加了“譯者附記”,主要解釋這些傳說故事的來源及其被譯介為英文以後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發生的變化。
畢旭玲 201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