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過程,點評,
簡介
過程
1884—1885年,西軍占領里奧德奧羅港,此港後來成為殖民地行政中心,原名未變。北摩洛哥里夫各部族奮起反抗西班牙殖民軍。西班牙於1891、1893、1897年同這些部族進行過多次戰爭。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歐洲列強加緊在摩洛哥的殖民擴張,這種擴張是在帝國主義強盜(主要是法國、西班牙和德國)之間激烈角逐中進行的。殖民主義列強曾派大批軍隊同摩洛哥作戰,其中包括4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
1909年,摩洛哥里夫地區各部族(柏柏爾族)曾多次重創西班牙殖民軍,但未能阻止他們擴張。
1910年,西班牙殖民軍占領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阿拉伊什(今拉臘什)和凱比爾堡。根據1912年簽訂的法摩條約和法西條約,摩洛哥淪為法國保護國,而1912年11月,西班牙在摩洛哥領土上建立了一個保護區。丹吉爾及其周圍地區被劃為國際共管區。但是,摩洛哥人民民族解放鬥爭的高漲,成為西班牙與法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共同劃定保護區的嚴重障礙。
1918年底,西班牙殖民軍制訂“綏靖”計畫,先征服保護區西半部的安傑拉和吉巴勒兩部族,爾後對里夫地區實施向心突擊。為此,占領軍增至6.3萬人。
1921年春末,西軍包圍西部起義軍主力。但是,由於里夫各部族展開的游擊戰爭及西班牙遠征軍(2萬人)在安瓦勒(1921年7月21—26日)和蒙特阿魯伊特兩戰役(8月5—6日)中連續失利,西軍指揮部不得不把主要兵力集中起來,堅守東部陣地。
1921年9月里夫各部族在東部地區成立以阿卜杜勒·克里姆為首的里夫共和國。共和國軍隊(4—6.5萬人)包括正規部隊(6000—7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殖民軍退伍老兵)和16—50歲男性公民組成的部落民軍。里夫軍的武器裝備包括數百門(挺)火炮和機槍,基本上是戰利品。軍隊特點是機動性強。在堅持進攻戰術的同時,里夫軍還善於運用諸如迂迴和包圍等機動樣式,力求對敵部(分)隊結合部實施突擊,並經常襲擊敵軍後方。截至1923年4月,西軍人數達14萬人。
1925年4月,里夫軍對法國占領軍發起進攻,在格扎瓦和桑哈賈兩部族起義軍協助下,將戰爭推向法國保護區。法軍雖擁兵10萬,並裝備有重炮、坦克和飛機,但損失慘重,被迫後撤。在這種形勢下,西法兩國於1925年6—7月間在馬德里舉行了談判,雙方達成封鎖摩洛哥海岸和對里夫共和國聯合作戰的協定。法國遠征軍兵力增至32.5萬人(包括土著輔助部隊)。西班牙占領軍的兵力為14萬人。敵軍在兩個戰場上均占絕對優勢,殖民軍實行“焦土”政策造成各起義部族人力物力資源枯竭,加之部分封建上層分子背叛,迫使里夫軍於1925年9月底退回到1924年的陣地。爾後,西班牙登入兵(18500人)在胡塞馬(阿盧塞馬斯)地域登入,占領了共和國首都艾季迪爾城。共和國在這種困難情況下,繼續英勇抗戰,拒絕了英國政府通過暗中調停而強加給它的旨在鞏固殖民統治的“自治”。
1926年5月,法西聯軍在克爾特河地域轉入進攻,合圍了里夫軍主要集團,並對其總部(塔爾吉斯特城)實施突擊。里夫軍被分割成幾部,遂於5月27日停止抵抗。阿卜杜勒·克里姆被俘,後被流放留尼旺島。然而,武裝鬥爭在很多地區繼續進行。直到1934年武裝鬥爭的最後根據地才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