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摩戰爭

西班牙為侵占北摩洛哥於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數次戰爭。

過程

1860年2月,西班牙軍隊(4.4萬人)乘蘇丹政權日趨衰弱和法軍從阿爾及利亞入侵摩洛哥之機,突然占領了得土安。3月23日,西軍重創摩軍後,向丹吉爾推進。在英國(不希望西班牙在直布羅陀附近站穩腳跟)的壓力下,西班牙只得暫時停止業已開始的軍事行動,並很快將軍隊撤出得土安。但是,根據1860年4月26日西摩條約的西摩條約,摩洛哥須付出1億列阿利的賠款;西班牙在休達地區擴大了領地,並在西迪伊夫尼(摩洛哥南部)取得了一塊捕魚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摩戰爭
  • 外文名:Seymour war
  • 戰爭目的西班牙為侵占北摩洛哥
  • 結果:簽訂西摩條約
  • 時間: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簡介,過程,點評,

簡介

西班牙為侵占北摩洛哥於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數次戰爭。

過程

1884—1885年,西軍占領里奧德奧羅港,此港後來成為殖民地行政中心,原名未變。北摩洛哥里夫各部族奮起反抗西班牙殖民軍。西班牙於1891、1893、1897年同這些部族進行過多次戰爭。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歐洲列強加緊在摩洛哥的殖民擴張,這種擴張是在帝國主義強盜(主要是法國、西班牙和德國)之間激烈角逐中進行的。殖民主義列強曾派大批軍隊同摩洛哥作戰,其中包括4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
1909年,摩洛哥里夫地區各部族(柏柏爾族)曾多次重創西班牙殖民軍,但未能阻止他們擴張。
1910年,西班牙殖民軍占領摩洛哥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阿拉伊什(今拉臘什)和凱比爾堡。根據1912年簽訂的法摩條約和法西條約,摩洛哥淪為法國保護國,而1912年11月,西班牙在摩洛哥領土上建立了一個保護區。丹吉爾及其周圍地區被劃為國際共管區。但是,摩洛哥人民民族解放鬥爭的高漲,成為西班牙與法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共同劃定保護區的嚴重障礙。
1918年底,西班牙殖民軍制訂“綏靖”計畫,先征服保護區西半部的安傑拉和吉巴勒兩部族,爾後對里夫地區實施向心突擊。為此,占領軍增至6.3萬人。
1921年春末,西軍包圍西部起義軍主力。但是,由於里夫各部族展開的游擊戰爭及西班牙遠征軍(2萬人)在安瓦勒(1921年7月21—26日)和蒙特阿魯伊特兩戰役(8月5—6日)中連續失利,西軍指揮部不得不把主要兵力集中起來,堅守東部陣地。
1921年9月里夫各部族在東部地區成立以阿卜杜勒·克里姆為首的里夫共和國。共和國軍隊(4—6.5萬人)包括正規部隊(6000—7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殖民軍退伍老兵)和16—50歲男性公民組成的部落民軍。里夫軍的武器裝備包括數百門(挺)火炮和機槍,基本上是戰利品。軍隊特點是機動性強。在堅持進攻戰術的同時,里夫軍還善於運用諸如迂迴和包圍等機動樣式,力求對敵部(分)隊結合部實施突擊,並經常襲擊敵軍後方。截至1923年4月,西軍人數達14萬人。
1924年6月,里夫軍轉入進攻,並於11月底將全部占領軍從共和國腹地趕出國土。西班牙獨裁者普利莫·德里維拉將軍統率的16萬占領軍損失慘重(傷亡和被俘2.7萬餘人),處於全軍覆沒的邊緣。儘管西軍指揮部動用了飛機(山地戰歷史上第一次)、裝甲汽車和大量海軍兵力,但在東西各部族不斷加強團結的情況下,戰局並未好轉。西班牙已無力將戰爭繼續下去。里夫共和國的聲勢幾乎傳遍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整個保護區。法帝國主義深怕里夫共和國得到鞏固和摩洛哥法國保護區以及北非其它殖民地各部族受其影響,遂於1924年5月開始入侵共和國南部地區。
1925年4月,里夫軍對法國占領軍發起進攻,在格扎瓦和桑哈賈兩部族起義軍協助下,將戰爭推向法國保護區。法軍雖擁兵10萬,並裝備有重炮、坦克和飛機,但損失慘重,被迫後撤。在這種形勢下,西法兩國於1925年6—7月間在馬德里舉行了談判,雙方達成封鎖摩洛哥海岸和對里夫共和國聯合作戰的協定。法國遠征軍兵力增至32.5萬人(包括土著輔助部隊)。西班牙占領軍的兵力為14萬人。敵軍在兩個戰場上均占絕對優勢,殖民軍實行“焦土”政策造成各起義部族人力物力資源枯竭,加之部分封建上層分子背叛,迫使里夫軍於1925年9月底退回到1924年的陣地。爾後,西班牙登入兵(18500人)在胡塞馬(阿盧塞馬斯)地域登入,占領了共和國首都艾季迪爾城。共和國在這種困難情況下,繼續英勇抗戰,拒絕了英國政府通過暗中調停而強加給它的旨在鞏固殖民統治的“自治”。
1926年5月,法西聯軍在克爾特河地域轉入進攻,合圍了里夫軍主要集團,並對其總部(塔爾吉斯特城)實施突擊。里夫軍被分割成幾部,遂於5月27日停止抵抗。阿卜杜勒·克里姆被俘,後被流放留尼旺島。然而,武裝鬥爭在很多地區繼續進行。直到1934年武裝鬥爭的最後根據地才被摧毀。

點評

里夫共和國對西法殖民聯軍進行的多年戰爭,是當時民族解放運動的重大事件。在軍事學術方面,正如伏龍芝所指出的,西摩戰爭表明,人數少裝備差的軍隊在山地沙漠地對正規軍大兵團作戰,採用機動靈活和堅決果敢的游擊戰戰術,是行之有效的。里夫人民進行的戰爭,以其革命武裝鬥爭的經驗豐富了北非人民的解放運動。里夫人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是社會矛盾尖銳,各部族分散孤立,起義帶有局部性質,以及法西斯帝國主義在軍事上占有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