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張窪村

西張窪村

河南省鶴壁市濬縣屯子鎮下屬村莊,歷史文化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張窪村
  • 外文名:Xi ZhangWa
  • 人口:2000
  • 屬性:自然行政村
  • 姓氏:張
名稱由來,歷史由來,地理文化,歷史古蹟,雲錦寺,張氏家祠,民風名俗,社火,入家譜,

名稱由來

其位於濬縣西北方,因其地理位置位於一片窪地,又因村中只有張氏一族故稱張窪村。建國之後1958年,國家將其分為兩個自然行政村,根據一條南北走向的溪水,將其分為西張窪村和東張窪村。

歷史由來

據清張皙《張氏系譜序》載:三世祖旻,“性好清閒,常游於浚郊之西北善化山麓,見其地山秀泉清,木蔚草茂,有盤谷之逸風。乃歡曰:此形勢之區也,後世子孫必有能興起者。遂卜居於斯。焉鄉因姓著名曰:張家窪。”
立於清嘉慶三年(1798)老家廟石碑載:“浚之西善化山麓有浯水河,河西四周皆崗陵,獨東南一壑,相形度勢,因名曰:張家窪。”
張皙《張氏系譜序》又載:“越明初,始祖冀,從征漢馬以武功封萬戶侯,家於鄴”。
由上述幾點可見,張窪村始於張氏三世祖張旻,從鄴遷浚,村名由姓氏加地形命名。據筆者分析,如果古時按20年一世計算,自永樂帝登基到張旻成年,也就是20多年,張窪村或許始建於明代宣德年間,已有580餘年歷史。
據1990版《濬縣志》載:清光緒八年(1882),濬縣政區圖有張窪(又寫作張凹)記載,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有東張窪,西張窪記載。東、西張窪由一南北流向的溪水相隔,兩村距離約三四百米。住在河東邊稱河西邊為西頭,河西邊稱河東邊為河坡。1958年,東、西張窪分別設為行政村。

地理文化

張窪村青山秀美,泉水清洌,地形有“盤谷”特徵。盤谷是山谷冰川下達山麓地帶時,在山前匯集冰流加劇掘蝕作用形成的大型基岩凹地或盆地。張窪村得上述地之形勢,又有水從北至南,再蜿蜒東流者,能藏風聚氣,是為好“穴”,易出人才。而浯水河從張窪村中自北而南,轉為東流,正合上述之穴。因此屬“盤谷遺風”之地,是鐘靈毓秀、地靈人傑之地。至張氏九世,張晳說:“自後紳衿輩出,果能光大前業”(清·張晳《張氏系譜序》)。據統計,明清兩代,張窪村出進士一名,舉人兩名,秀才、監生、武生等總計70餘名。至今張窪村民中仍有“張窪村是真山真水,能出一斗芝麻官”的說法。
張窪村在以前因為自然環境等因素是是一個山青水秀之地,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泉水、潭水較多,有張金法泉、西大泉、南泉、北山泉、花園裡泉、北地泉、東地泉、黑泉、黑龍潭、簸箕場、圓坑,縣誌還載有象鼻、龍眼二泉。
張窪村位於象山西南方,在市場經濟發展以後村中大多以在象山採礦為生,由此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破壞。近年來因積極回響政府保護環境的策略象山上的石礦開採已基本結束並且將其改造為一個公園,造福周邊的村民。

歷史古蹟

雲錦寺

位於象山南山腰,張窪村東北1.5公里,約建於隋唐時期,規模宏麗,主殿三間,供奉釋祖,殿內兩側有十八羅漢塑像,皆栩栩如生。寺內東南角供奉老奶,原東北角有平房。供僧侶居住。寺前下方有東塔灣、西塔灣,各有佛塔幾座。明末清初,傅山曾於此設帳講學。雲錦寺內古碑較多,通明碑是立寺之碑,位於山門正中。據村民講該碑如鏡子一樣能照出山前韓莊村。傅山、張皙皆有書作,惜皆毀於1963年。現僅剩明人苟汝安、陳嘉言、李永茂石刻書法作品,極為珍貴。

張氏家祠

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西張窪村中,十世張元高始建於乾隆末年,原占地6.3畝。三間主殿明柱上書兩幅對聯:“採桑采苹垂春秋報本之典,薦物薦豆盡孝子追遠之城”、“立德建功奕後裔,學文習武耀先祖”。西伙房嵌民國三十八年建築紀事碑,遺存嘉慶三年兩通臥碑,大部分為布施內容,同時記載家祠四至,家祠財產,張窪村得名由來,並雕刻《五子登科》畫像。《五子登科》畫像中樹幹瘦曲,樹上三子攀枝夠錢,樹下兩子共抬一筐,筐中裝滿金錢,圖畫右下邊像是負重物的老者。五子身形肥腴,與瘦曲樹幹形成了強烈對比。該畫像象徵五子皆能科舉成名,且富貴滿堂,寓意深刻。
另有誥封馬氏墓碑,張銑墓碑,張寶墓碑《張氏先塋碑記》,張文炳墓誌,張九圍墓誌;雲錦寺明李永茂《同張文學登三山雲錦寺十二韻》詩碑,明苟汝安詩碑,明陳嘉言詩碑,縣檔案館存張冀、張施大、張皙畫像及條幅式家譜等。
西張窪村
後因年久,後人在村落北建一新祠堂,內奉有祖宗掛像等供後人祭拜。

民風名俗

據考張窪村於明代遷於此地。而根據明朝歷史記載中的明朝大移民並且和村民口中相傳的一些記錄可知張窪村可能是從外地遷移至此的一族人。

社火

每年的大年三十以及正月十五。張窪村並不像其他的一些地方並沒有年夜飯這個說法。過年晚上只是一頓普通的餃子,並且吃飯時間很早大約在下午5點鐘就基本吃完而接下來就是社火表演,並且全部由本村的人擔任,這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祭拜祖宗以及慶祝新年。

入家譜

張窪村歷史悠久因此在外地也有相應的分之,包括本市的幾個村莊以及在山東等地。落葉歸根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在外地死去的本村後代會選擇在正月十六來本村的祠堂進行祖宗的祭拜並將其寫入家譜中。根據可考的家譜張窪村到現在已經有22代人之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