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12年以來分別屬內鄉縣乍嶇區、丹水區及淅川縣馬蹬區。1949年後均屬乍嶇區。1956年屬張崗中心鄉。1958年屬乍嶇人民公社。1962年始建西廟崗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地處淺山丘陵區,山嶺盤亘交錯,河谷、溝溪縱橫。主要山峰有孤山、
黑山、
洞山、黃龍寨山。海拔400至500米。較大河流有寺河、王莊河、東川河。皆源於該鄉,經淅川縣境匯人丹江支流老灌河。年降水量750毫米,與乍嶇鄉、瓦亭鄉同為雨量偏少地區。經濟以農業為主,林、牧、副業並舉。產小麥、玉米、紅薯。河谷、溝溪多產楸,桐、榆等優質木材。板栗樹大量種植,年產量萬餘公斤。多產於黑山一帶,以果大脆甜,不生蟲,全省聞名。桃莊河鴨蛋皮青核紅,油濃脆香,視為特產。其松香黃大理石礦色澤鮮美,光滑如玉,礦體分布面積大,儲藏量l 600多萬立方米,為國內少有品種。1985年由中央外貿部和西廟崗鄉政府聯營建廠,組織200多人進行半機械化開採。產品行銷美國、日本、義大利、新加坡等國。
西廟崗鄉明、清時期稱
桃溪鎮。有丁字形老街兩條,設鐵匠爐、茶館、商號、飯店等,山西商人開設“發英”號鹽店2座。1912年,土匪燒毀一條街道,集市隨之而廢,僅存街東頭火星廟、戲樓,街西頭鹽店、商號。1949年初,每年只有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日逢單日4個集,以銷售缸貨為主,民眾又稱缸貨集。因居內鄉縣西崗丘之上且臨古廟,得今名。1962年建西廟崗公社以來,社直單位相繼設立,杏花山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兩個盛大古廟會遷移於此,又新興了十月十五日的物資交流大會。1970年後在原來狹窄的老街旁擴建新街,並在桃莊河上建起一座公路橋,把西廟崗村和坡下村聯成一片,從而形成今日規模。西廟崗鄉人民政府和村委會駐地。丁字形聚落,東西街沿公路穿西廟崗村,兩旁設國中、文化站,貿易貨棧(含鄉辦廠)、工商所、郵電所、稅務所、獸醫站、銀行營業所、衛生院及村委會。南北街道在坡下村東桃莊河岸邊,建有石棉紡線加工廠、糧管所、鄉政府、食品店、服務樓(內設鄉政府招待所)、變電所。國小設在旁邊的後崗村。
更名儀式
2009年5月25日,西廟崗鄉更名為桃溪鎮儀式隆重舉行,縣委書記王萬鵬等領導為桃溪鎮黨委和桃溪鎮政府揭牌。
揭牌儀式在桃溪鎮政府舉行,縣副處級以上領導王萬鵬、胡景旭、薛建國、曹春曉、李英傑、丁甲珍、餘澤厚、歐陽增林、李顯慶、王金等、魏建廷、呂秀武、魏建國、於景銀、孫小
波、楊松林參加了儀式。
桃溪鎮鎮長馮黎明主持了揭牌儀式,鎮黨委書記胡著偉介紹了桃溪鎮的歷史變遷、資源文化和經濟發展情況。副縣長呂秀武宣讀了省、市關於批准西廟崗鄉更名為桃溪鎮的檔案決定。縣委副書記胡景旭代表縣四大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賀詞。胡景旭說,西廟崗鄉更名為桃溪鎮,充分體現了上級領導對桃溪的肯定、重視和關心,充分反映了桃溪的發展潛力和發展要求,為桃溪今後的快速發展打造了一個嶄新的平台,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胡景旭希望桃溪鎮人民按照“興農穩鎮,工業強鎮,招商活鎮,生態立鎮”的工作思路共同建設靈秀桃溪、水韻桃溪、富裕桃溪,讓桃溪的明天更美好!
桃溪鎮籍的在外工作人士紛紛發來了賀電,因公外出的縣長全新明也以個人名義發來了賀電,他祝願桃溪鎮人民更加富裕安康。
在喜慶的禮炮聲中,王萬鵬、胡景旭為桃溪鎮黨委揭牌,薛建國、曹春曉為桃溪鎮政府揭牌。
桃溪鎮的前身是西廟崗鄉,位於內鄉縣城西南部26公里,總面積140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積17萬畝,全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分布。轄九個行政村,綠地面積人均10.2平方米。據鄉志記載,明清時期,原西廟崗鄉政府所在地原為自然鎮,稱桃溪鎮,因一條兩岸桃樹連綿成林的桃溪河穿鎮而得名。據載,因軍閥混戰土匪猖獗,一把大火把此街燒成灰燼,加上自然災害瘟疫流行,愚昧的民眾認為魔鬼作怪,因而在此修建廟宇一座,祈求上天賜福。因其座落在縣城西部土崗上,又以古廟會盛傳四方,逐步演變改稱為西廟崗,1962年成立西廟崗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西廟崗鄉。2008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桃溪鎮。
桃溪鎮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大理石資源豐富,主要盛產米黃玉、松香玉、七彩玉、雞血紅、黑墨玉、雜毛石、五氧化二釩、青石、邊緣石材等十多個品種,共有礦帶32條,礦山面積約91平方公里,儲量4000萬立方米。主導石材米黃玉晶瑩剔透,被人們稱為“黃水晶”、“黃色瑪瑙”。該鎮素有“米黃玉”之鄉之稱。多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農民富裕、財政增收、社會穩定為目標,突出抓好工業、項目、新農村、畜牧養殖、集鎮建設、綜合治理和社會穩定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沿豫52線創建了桃溪石材城,占地面積300畝,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先後入駐企業近百家。以桃溪石材城為龍頭的石材工業園區聚集帶成為全國最大的米黃玉大理石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場,形成了開採、加工、銷售、運輸一體化的產業結構。全鎮開採礦口90多處,加工戶達1500多戶,大、中型設備1500餘台(套),從業人員近4000人。生產的產品包括工程板材、精美餐桌、茶几、茶具及各種工藝品等達四十多個品種,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主要企業有內鄉縣鑫岩石材有限公司、內鄉縣天寶石業有限公司、裕隆石材、內鄉縣三泰礦業開發公司五氧化二釩生產項目。去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63億元,同比增長11.2%;財政收入突破500萬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20元,同比增長500元;全鄉工業固定總投資實現了超2億元大關,刷新了歷史。
畜牧產業有了新跨越。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山坡面積大的優勢,按照“政府服務、市場運作、培育小區、擴大規模、促進產業上檔升級”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養殖業。全鎮已建養殖小區16個,大型養豬場3個,萬隻雞場2個。 林業生產有了新發展。該鎮按照“路在林中、山在樹中、村在碧綠叢中”的指導思想,創新了管護機制,確保了造林成效。全年完成了大面積造林5000畝,栽樹90000餘株。特別是該鎮的1萬畝無蟲油栗遠近聞名,出口日本和韓國。
集鎮建設特色明顯。位於豫52線南的桃溪廣場,垂柳依依、溪水潺潺、鮮花爭艷、綠草芬芳,廣場四周,具有現代氣息的建築拔地而起,商鋪興旺環境和諧,成為市民休閒觀光的好出去,成為靈秀桃溪、水韻桃溪的一張靚麗名片。
桃溪,潺潺的溪水旁盛開著鮮艷的桃花,蕩漾著沁人的花香,多么浪漫的名字,多么美好的地方。今天,桃溪人民迎來了永載史冊的好日子,桃溪鎮如同鳳凰涅槃進入了新的階段!西廟崗變桃溪,越變越美麗!
旅遊景點
區內狄青洞,相傳是狄青西征屯兵之地,洞體狹長,崎嶇蜿行,洞內幻若迷宮,上可登支霄梯,空居蟻行至山頂而豁然開朗,重見天日,下可入娘娘宮,達地府而無盡頭。當時朝政腐敗,狄青為人正直,英勇善戰,屢立戰功,遭奸臣排擠,出判陳州。帶職下放期間,其岳父范仲淹也被降職於鄧州,時任知州。宋史記載,狄青帶其夫人與部分隨從被奸臣追殺,在洞中避難居住而得名。後傳說狄青大將的火龍駒由通天洞飛出,向鄧州范公報信才得獲救。在今天的狄青洞有一兩室一廳的洞穴結構,非常奇特,是傳說中狄青夫婦的居所。居所洞頂有一神馬圖,是火龍駒化身飛出的遺痕,狄青洞總長4.3公里,內有聚仙大廳、通天洞、大將軍洞、仙人洞、尼姑洞、蝙蝠洞、轉運洞、龍宮、迷宮、雲霄洞等大小54個溶洞組成,被譽為“中原第一大洞”。其中聚仙大廳面積2萬平方米,可容1500多人,石壁直立,高峻雄偉,觀之令人叫絕。狄青洞非常神奇獨特,是因為它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兼容了南北溶洞之精華。下可入地府白龍深潭,潭水清澈見底,映襯著石壁上如霜如雪的鐘乳石,使遊客如臨仙境;上可攀通天梯由通天洞向後山雲霄洞出洞,構成了“進出兩重天,來去不同路”的絕妙境界,被遊客讚嘆為“洞中仙境海底天,一覽洞中景大千,要問此洞誰造出,鬼斧神工大自然”。狄青洞景區與著名清代第一寨-黃龍寨緊臨,黃龍寨頂插劍崖石壁之上有詩人李袞親題詩句,字跡依稀可辨。景區內山勢雄偉,林木蔥鬱,天然林依然保持著過渡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區內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回歸自然的綠色天堂”。 共為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黃金旅遊線上的著名景區,景區南臨豫52省道廟崗段6km,北距312國道趙店段15km,與內鄉縣衙——淅川渠首——丹江明珠形成三點一線的精品旅遊。
特色產業—農副業
西廟崗鄉地處淺山丘陵區,山嶺盤亘交錯,河谷溝溪縱橫,主要山峰有孤山、黑山、洞山、黃龍寨山等,海拔皆在400米以上,河流有桃莊河、寺河、王莊河等均於淅川縣注入丹江支流灌河。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易遭乾旱,屬雨量偏少地區。主要糧食作用有小麥、玉米、豆類、紅薯等,經濟作物有小辣椒、花生、芝麻等。全鄉地貌特徵為“八山一水一分田”,荒山宜林面積大,農副產品較多。現有林地12.74萬畝,林木覆蓋率達46%。果林4萬畝,其中板栗1.5萬畝,澳李6000畝,油桃1000畝,櫻桃500畝,茶園500畝,甜柿10000多棵,龍鬚草1.5萬畝,年產果品200餘萬公斤,龍鬚草3000噸,尤以桃莊河花果山萬畝板栗基地所產板栗果大脆甜,不生蟲而全省聞名。有效草場面積達10.5萬畝,以大白山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發展迅猛,2001年占農業總產值40%以上,大白山羊已成為廟崗色產業。另有桃莊河鴨蛋皮青黃紅、油濃味香,被視為廟崗特產。現有小型水庫10座,堰塘7個,有效灌溉面積達6000畝。
特色產業—礦業
西廟崗鄉礦產資源豐富,有米黃玉、七彩玉大理石及石棉等資源,尤以米黃玉大理石儲量大,產品晶瑩剔透,典雅名貴品質好,品種稀缺,為國內外市場所珍愛青睞,礦體面積達20多平方公里,17個礦帶,儲量達2000萬立方米。用米黃玉做出的工藝品、家俱、裝飾材料等產品暢銷東南亞、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美國、義大利等各國,07年以來在其下屬的廟崗村即S332省道26公里處建成了西廟崗石材城,有大批石材加工廠設立,生產各種石材產品及石材工藝品,如大理石臉盆,佛像,花盆,馬賽克等。改建後的豫52線(即S332省道)二級油路自東向西貫穿全鄉,為全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