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曲子

西府曲子

西府曲子,也稱“西府秦曲”、“西府清曲”、“小曲調”。是陝西省關中地區傳統民間的一種俗曲,是關中曲子的一個分支。其表現形式有舞台戲、木偶戲、皮影戲及座唱等。流行於鳳翔、寶雞、岐山、扶風、眉縣、武功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府曲子
  • 出現時間:隋唐時期
  • 特點:平弦、越弦與曲牌
  • 類型:說唱
西府曲子淵源,西府曲子特點,西府曲子劇目,西府曲子略考,

西府曲子淵源

據藝人口碑,西府曲子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陝西關中西部地區就有民歌民謠流傳,。相傳秦始皇時,西府曲子十分興盛。唐時,發展到鼎盛時期;北宋時期的民間說唱藝術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鼓子詞和諸宮調,它們都是以固定的曲調說唱故事,早先的鼓子詞都是重複使用一個曲調,後來逐漸發展,產生了“唱賺詞”,簡稱“唱賺”,其腳本稱“賺詞”,是北宋興起的一種新的說唱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載:“唱賺在京師日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後只以兩腔互迎,循環間用者為纏達。”這種唱賺的腳本在以後的中原地區沒有流傳,它們都和正聲曲牌溶為一體而成了一個新曲牌。
西府曲子西府曲子
明、清之際,西府曲子又有新的發展。清同治年間,寶雞西部山區一帶,曾流行廣場雜劇,表演多採用生活動作,或套用西府秦腔某些表演動作。明末清初,孫家原曲子班藝人孟登娃,自籌資金購置戲箱,演出活動於眉縣一帶。1921年,岐山馬江鄉有18弟兄集資,興辦西府曲子班,有名藝人李玉貴,民眾美稱“棒槌紅”。同時,鳳翔縣鐵家莊曲子會藝人張鐵忠等,也先後將曲子戲搬上舞台演出。各地的曲子班社,都有不少名藝人。這些藝人,大都被稱為“三能”,即能彈、能拉、能唱。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寶雞縣曲子班將《王媽問病》一劇搬上舞台演出;相繼,鳳翔縣劇團又將《張化賣妾》搬上舞台,受到民眾的歡迎。同時,他們還創作演出平弦曲子戲《母女心事》、《瓜園新歌》、《贖女婿》等劇目,推動了西府曲子戲的改革發展。西府曲子頗受民眾喜愛,在民間流傳有:“曲子戲,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厭倦,哪怕幾天不吃飯”的諺語。

西府曲子特點

西府曲子,包括平弦、越弦與曲牌三部分。平弦曲調清雅、溫柔,民歌風味較濃;越弦曲調高亢、明快、樸實流暢。平弦與越弦同場清唱,但越弦演變較大,發展為後來的眉戶戲。
西府曲子搬上舞台的曲調多以平弦曲子為主,但各類曲調都有各自的特點。平弦由民間流傳的小調組成,約有40多個曲調及100多個曲目。其曲調柔和細膩、委婉動聽,善於表現生活及愛情故事。月弦是一種聯曲體唱調,有70多個曲調和400多首曲目。行腔音域寬厚,昂揚慷慨。曲牌,用於伴奏,約有曲目20多個。
民眾對西府曲子戲劇目有:“不卑不亢、剛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賞”的贊語。其樂隊,以三弦為主,笛子、板胡、二胡及四頁瓦、小碰鈴輔之。後又加進了揚琴、嗩吶等樂器;搬上舞台後,又增加了西府秦腔的武場。

西府曲子劇目

西府曲子的劇目,約有130本(折)左右,內容清新健康,喜劇劇目居多。常演的劇目有《古城聚義》、《伯牙奉琴》、《天官退兵》、《醉寫赫蠻》、《醉罵祿山》等。

西府曲子略考

西府曲子是關中曲子的一個分支,流傳在陝西關中西部。據藝人口傳,西府曲子歷史悠久。春秋時期該地區就有民歌民謠流傳,如《詩經》里《秦風》、《豳風》中的民歌;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等敘事詩。這些作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一部分,孕育產生了華夏數千年的輝煌文化。民間流傳的說唱藝術受古代歌謠影響的現象是有的,但現存的曲子的直接根源是什麼?由於現存的文獻資料很貧乏,我們只有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發現了。
西府曲子唱詞以五言七言為主,部分詞牌中有四字句六字句出現,這顯然和《詩經》中的歌謠不同。宋代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這些說明民間說唱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到了隋代出現了比較固定的曲牌,曲子開始出現。唐中期文人詞開始出現,據傳最早的文人詞是李白的《清平調》。
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中研究唐敦煌曲時發現:“關於敦煌曲之名稱,有曲、雜曲、曲子、大曲、詞、曲詞、曲子詞等七種,其中雜曲與曲子為一類,曲、曲詞及曲子詞為一類。蓋曲指音樂,詞為文字,在樂曲歌辭中,二者原為一物之兩面,不可分離。”在雜曲和曲子這部分敦煌曲中,有許多屬於當時的民歌或民間說唱的曲詞。關於這些曲詞的特點,王重民先生在《讀十二辰歌》中說:“這類通俗文學從四季、五更、九想觀、百歲篇以至十二時、十二月都是用同一調子,從四番以至十二番,反覆敘述一件事情。”今天的西府曲子中仍有這樣的曲子,像《五更鳥》、《姐兒思情》、《繡海荷》、
《十二將》等。由這些可推測出,唐曲子對西府曲子的產生具有重大的影響,部分平弦曲子直接繼承了唐曲子的結構形式。
從歷史地理位置上看,關中西部地區作為唐文化核心區的一部分,它的發展應該和唐文化的發展同步,民間說唱的發展亦應如此。
由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隋唐時期,西府曲子中的平弦曲子已經基本形成。
平弦曲子的出現在隋唐時期。作為西府曲子主體的月弦曲子當在平弦曲子出現以後,這是符合事物由單一向複雜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北宋時期的民間說唱藝術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鼓子詞和諸宮調,它們都是以固定的曲調說唱故事,早先的鼓子詞都是重複使用一個曲調,後來逐漸發展,產生了“唱賺詞”,簡稱“唱賺”,其腳本稱“賺詞”。是北宋興起的一種新的說唱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載:“唱賺在京師日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後只以兩腔互迎,循環間用者為纏達。”這種唱賺的腳
本在以後的中原地區沒有流傳,金元諸宮調中也僅有《醉落魄纏令》、《點絳唇纏》、《哨遍纏令》等曲牌出現,但已很難分出引子和尾聲,它們都和正聲曲牌溶為一體而成了一個新曲牌。
在月弦曲子中,有一類藝人們稱為帶帽結構的曲詞,前面有一句或幾句拖腔,再轉到正聲上,後面以尾聲結,其典型代表:
〈一〉老龍哭海[黑訪]
引子:有薛禮,有薛禮淚珠點
點下來把俺的白袍染。
正聲:只因我在外投見,不幸
遇這奸殘。
尾:提起來,提起來倒把我的
心悔爛。
〈二〉反簧[挑袍]
前聲:漢關某搭躬勒馬施禮,
站立橋頭丞相請聽——
滾聲:自某土山歸漢,多蒙丞
相愛戴。
賜宴贈金,禮義相待。
相敬為賓,今日作別。
黃尾:某當馬上一躬,致意相謝。
這種結構和北宋賺詞中的纏令結構是完全相同的。西府曲子中還有一段月弦曲子,以一引子開頭,後以盞子花調,背宮兩腔互迎,循環間用達六番之多,用後背宮尾作結,這種結構和纏達的結構也是完全相同的。曲詞如下:
硬腰背宮
引子:頭頂一紙怨情狀,急忙
訴冤枉。
盞子花:吾老爺坐大堂,
此女子有何冤枉訴,
你與老爺說端詳。
背宮:一告媒婆二告爹娘,
他們愛銀錢。
盞子花:告媒婆告爹娘,
這個女孩太不良。
他們哪搭得罪你?
告在老爺大堂上。
背宮:圖銀錢把奴賣在煙花巷
臭名實難當。
盞子花:煙花巷啊煙花巷,
煙花巷裡好風光,
這個日子嫌不好,
莫非是還想坐朝陽?
背宮:怕只怕梧桐落葉無下場,
何日得安康?
盞子花:有下場啊無下場,
糊裡糊塗過時光。
糊裡糊塗往前過,
過上幾年再商量。
背宮:今日從張明日從王,
晚晚陪新郎。
盞子花:今從張明從王,
晚晚夜夜陪新郎。
你說你的命不好,
看起來比我太太強。
背宮:她教奴要學琵琶學彈唱,
打罵實難當。
盞子花:學琵琶挨打受氣理應當。
一個曲子學不會,
客人來了怎應當?
後背宮尾:望老爺大開天恩
多行方便開籠放鳥。
廣積陰得,
小女子一心要從良。
關中地區特殊的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金人南侵,宋王室南遷以後,便和當時中原、南方文化的交流中斷,關中文化從此落後於時代。但同時保留下了北宋時期的許多東西,如纏令、纏達等。直到今天,西府曲子的越弦曲子中,仍保留了許多的纏令和纏達的原始結構形式。
以上現象說明,西府曲子在北宋時受鼓子詞的影響,接受了賺詞的結構形式,開始形成越弦曲子的基本結構形式,並把這種古老的說唱模式保留至今。使我們今天仍可看到古代民間說唱“賺詞”的大致模樣。
由以上分析比對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西府曲子應該產生出現於隋唐時期,當時是以類似今天平弦曲子的雜曲,曲子詞形式出現的。到了宋代,比較簡單的越弦曲子開始出現。今天西府曲子中保留下來的許多古老說唱形式之遺蹟,是我們研究中國曲藝史的重要的現實活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是我們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