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平啟派
- 李榮勝:原籍山東青州
- 性質:一門七進士
- 記載:《興國人物錄》
淵源略考,歷史記載,
淵源略考
“一門七進士”和興國晟公李氏略考
“一門七進士”是興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興國人物錄》第3頁“李潛”條目下有“他與弟李渾、子侄李朴、李格、李楫、李謙、李存等兄弟父子一門七進士,皆以理學詩文名世。”但這“一門七進士”和現在的興國晟公李氏究竟是什麼關係?
一、興國晟公李氏概況
興國李氏大多是晟公之後,即唐朝西平郡王李晟的後代。近日我正好從陝西高陵收集到一本《柳公權書李晟碑》冊子,是著名的“三絕碑”拓印本。“三絕”是文絕(唐宰相裴度撰文)、書絕(柳公權書)、事絕(一代名將李晟平叛事跡)。李晟平叛後,功高震主,唐德宗明授其司徒、中書令等顯職,暗削其兵權,並將其12個兒子遠派各地為地方官,其中第10子李憲授洪州刺史,舉家遷南昌。今江西李氏,多為李憲苗裔。李晟之後,尊晟公為一世祖,興國縣城南外塘頭李氏,從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始修族譜,其宗系脈落甚詳,我近日據其六修族譜,對興國宋代李氏“一門七進士”的史跡,作了一個粗略考究,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晟公李氏的南遷,和其他客家人因躲避戰亂南遷不同,他們屬於為官占籍,即因為做官而南遷。李憲子李游為宜春郡侯,占籍宜春,其子孫在宜春、吉安甚眾。
李遊子李丕初為德化縣令,後升虔州刺史,舉家居贛州水木洞。
李丕子李邁愛興國山水,從贛州水木洞遷興國衣錦鄉之桐木嶺,(葬興國縣良村鎮犀牛望月形)。李邁是唐鹹通癸未4年(公元863年)舉進士,後為兵部尚書,是贛李氏譜載遷入興國的始祖。
現在書店有一本《中華姓氏通書李姓》書中,有一個章節叫“南方李氏大始祖----李火德”。李火德於宋代天禧2年(公元1018年)出生在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後遷上杭縣。按李氏譜系排列,李火德屬82世。稱其為南方李氏大始祖,筆者不敢苟同。因為李氏譜系排列李晟為李氏62氏,其子李憲入江西和後裔李邁入興國均在唐朝,比李火德二百五十年左右。李火德兄弟遷入上杭的時候,興國李氏已經“一門七進士”,盛極一時了。近年火德公聯修族譜盛極一時,是因為將李光耀、李登輝納為族裔,有一些李氏效崇韜冒認,以聯修為榮,其中不乏數典忘祖之誤。
興國晟公李氏在興國已經歷時1200年,人數多達數萬,人才輩出,其中宋代的“一門七進士”就是一個典型範例。
二、“一門七進士”的基本情況
李邁是晟公5世孫,其4世孫李濱,生李穎、李潛、李渾三個兒子,其中李潛、李渾均中進士。李濱將三個兒子在興國縣境內分家,長子李穎遷縣城南門外,成為興國塘頭李氏的開基祖。次子李潛遷鼎龍長信,三子李渾在良村。奇怪的是,我依據塘頭李氏的家譜考究“一門七進士”的典故,而在產生這個典故的宋代,進士卻全出在長信李潛、良村李渾二房。
宋朝興國晟公李氏“一門七進士”基本情況表
姓名字號登進士時間最高職務著作備註
李潛君行治平4年公元1067年司空、中書令理學家謚“文簡”
李朴先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國子監祭酒《章貢集》20卷著名理學家、詩人
李格正之元豐2年公元1079年煥章閣待制
李楫齊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翰林院承旨
李開瑞子元宣和6年公元1124年晉陽縣知事
李渾君慶嘉佑元年公元1057年秘書省校書郎?
李存崆峒二老元豐己未2年公元1079年詩集4卷與陽孝本合稱“崆峒二老”
李謙和卿白雲居士淳熙2年公元1175年左司諫文集40卷
從表內時間看,第一個進士李渾是公元1057年考取,第七個進士李開瑞是公元1124年考取,在67年間,李家考取7個進士,平均不到10年考取一名。而且在紹聖元年,李朴、李楫兄弟同時考取,這在封建社會的科舉時代是一個地方或一個家族的巨大榮譽。
李潛一家三代人,出了父親李潛,兒子李朴、李格、李楫,孫子李開瑞5個進士,李渾一家5代中,出了父親李渾、兒子李存、玄孫李謙3個進士。這樣一共8個進士。為什麼卻有“一門七進士”的說法呢?原來李謙中進士已經是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和其曾祖父李存中進士元豐2年(公元1079年),已經過了96年,而李氏“一門七進士”的說法,早已揚名全國,成為一句“成語”了。
三、“一門七進士”的事跡
興國李氏的“一門七進士”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第一個進士李渾,就以文學和品德著稱於世。他長期任職南安軍(今大余縣)司理,政績卓著,宰相司馬光親薦其為秘書省校書郎,南安府祀為名宦。
李潛是宋代名士,生性耿介,愛民如子。他知新乾時,正在推行鹽法,民間破產者十之六、七,他下令“聽民便”,公然抗拒執行朝庭推行的擾民之法。
李謙官至左司諫,每上書必義正辭嚴,慷慨激昂,人稱“台諫手”(意思是上書諷諫皇帝的好手)。因直言上書多次貶官,後辭官歸隱,自號“白雲居士”,在家鄉耕田讀書自娛,著有文集40卷。
李存考中進士後,不願為官,與陽孝本一起隱居在贛州通天岩內讀書,和陽孝本產並稱為“崆峒二老”。
七進士中最為著名的是李朴。宋代著名詩人、理學家,其思想:“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在當時影響極大。李朴為人清高梗直,原為國子監教授,因直言隆裕太后廢除瑤華宮不當被停職,徽宗即位後復職。李朴才高八斗,名重一時,許多許多達官顯貴求其一見而不可得。當時中書侍郎馮某,欲以路途邂逅的方式求見,李朴惡其為人,拒不下車。後因拒見權奸蔡京,再貶為虔州教授。宋欽宗即位後,李朴半年內升官5次,授官國子監祭酒(最高教育行政長官)。李朴著有《章貢集》20卷,惜已不傳。《千家詩》載有其“中秋”詩一首。宋高宗即位,晉升李朴為秘書監,詔書未達,李朴已故。後歸葬興國寶城鄉長信里(今鼎龍鄉長岡水庫內)木口山。
興國晟公李氏“一門七進士”在北宋曾經名噪一時,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可惜後人未能珍惜,將他們的著作散失迨盡,他們的高風亮節也淹沒在歷史風塵之中。
歷史記載
李姓人口在永州眾多,來源也比較複雜。見諸文字記載最早進入永州各縣的李姓,為寧遠下灌、灣井一帶的李姓。下灌一帶李姓始祖為李道辨,原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齊永元二年(500),李道辨為南道開拓大使、蕩寇將軍,奉詔征瑤而來,因感南齊政局動盪,見寧遠(當時為泠道縣)水秀山明,初築壘蓮塘,後人分居下灌、灣井一帶。寧遠另一支李姓也定居較早,其始祖為李千護,原籍隴西,後移居江西吉水,後唐時徙居桂陽,再遷嘉禾,三遷寧遠,俗稱“西平啟派”,後人分居禮仕灣、逍遙岩、保全、禾亭、中和、冷水、神下等地。道縣李姓始祖李榮勝,原籍山東青州,明洪武年間遷居道州。該縣寨子腳《李氏族譜》載:“祖李榮勝原籍山東青州苦竹洞上頸灘人氏也。因兵燹年荒,自大洪武年間(1368~1398),則有李光恩、李光惠偕其妻來湖南永州府道州之西卜居焉。未幾人繁地隘,乃另居於羅漢神後之虎形山,五代已成望族。”其後裔居於華岩、寨子腳、桐溪尾、下長興洞、社灣、馬壘、陡嶺等村落。祁陽李姓有二支:一支始祖李吉甫,明洪武初,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從邵陽城福遷祁陽梅塘(今屬祁東)。元卿後嗣居祁陽白水、丙溪沖、湖廣東村。光卿子孫居祁陽油塘、魚子橋、家灣、文明鋪等地。廉卿後嗣居洪橋大營市、石牌江、原山甸、朵雲山(今均屬祁東)。另一支始祖李德進,原籍江西廬陵,初遷常德武陵之梅泉,元末再遷祁陽,始居陶阿村,繼居石鼻頭,後嗣移居觀音灘、大忠橋、蕭家村等地。藍山李姓的一支與寧遠李姓同始祖,為李千護之後裔,居洪觀、早禾、楠市、總市、龍溪、所城等地。另一支始祖李文卿,原籍江西泰和,初遷衡州,元至正十年(1350)再遷藍山土市之新村、馬裊等地。江永李姓與道縣李姓同源,系從道州遷入。新田李姓,祖居嘉禾石塘頭,後人遷入新田下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