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布圍村

西布圍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行政新區南面,距鎮政府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莆心湖社區溪頭村、江上村、廟嶺村。始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由劉氏家族從東莆圍移居而形成。因舊居稱“東莆圍”,新居在東莆圍西面,故取名“西莆圍”,後依諧音更名“西布圍”。觀瀾河流經村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布圍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
歷史沿革,人口,社會經濟,歷史文化,代表性人物,

歷史沿革

明朝,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朝時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第三區;1958年,屬塘廈人民公社四村生產大隊;1984年,屬塘廈區四村鄉;1987年,屬東莞市塘廈鎮四村管理區;1999年,屬塘廈鎮四村行政村;2004年,屬塘廈鎮四村社區。
世居村民為劉姓,明洪武元年(1368年)從莞城遷移至塘廈東莆圍;明天啟五年從東莆圍遷移至此地。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244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132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8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8056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2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社會經濟

傳統生產經營為種植水稻、甘蔗、木薯、番薯、花生等,水果有橙、柑、荔枝、龍眼等。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轉為興建廠房、商鋪出租,投資第三產業。2015年,村集體總收入103.7萬元,總資產749萬元。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硬餅、飴龍、糖環、碌堆、油角仔、爆碌、茶果、粽子、糕仔。
省道S358線、塘龍路經過該村。1964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9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村中有碉樓公園,面積3000平方米。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10座。代表性民居有劉牛見、葉敬歡、劉容生、魯風舊居,一排連體建築,總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均為磚木瓦結構的平房,外牆和內牆下半截用青磚,上半截用泥磚。屋內用杉木搭造的一小樓閣,房屋像二層結構。
劉氏家祠,始建於清朝,占地面積239平方米。三進,深22.8米,寬10.5米,頂高6.3米,前後檐高4.2米。
西布圍碉樓,建於1926年,樓高7層,29.7米,樓底呈正方形,外邊長5米,底層牆厚66厘米,占地面積25平方米。整座樓下大上小,頂部為四方形亭式瓦面,頂端有一形似避雷針的鐵桿。遠看此碉樓似一方碑,各層四面牆均有窄小的窗和槍眼。此樓牆用石灰、黃泥和粗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並加入少量糖漿夯實而成,稱為“灰沙牆”。碉樓所在地開闢為一小公園。
門廈即門樓,村中的婚嫁葬喪等紅白喜事由門廈出入,此俗例依然保留。西布圍門廈寬4.45米,深5.7米,外門寬1.55米,高2.6米,里門比外門稍寬。年深月久,門廈頂上長出一棵榕樹。
村內有一古井,口徑不足1米,深有7米。
記載該村世系的族譜《劉氏族譜》,現存於振興圍。
族規主要有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和睦鄰里、勉盡職業、謹守本分。
2004年2月修訂《四村村委會村規民約》。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村里舉行劉氏宗親聯宜活動,由塘廈諸佛嶺、石馬、四村西布圍和福基圍、振興圍和深圳松子園輪流舉行,還邀請蓮湖劉氏和東莞各鎮劉氏派代表參加。

代表性人物

魯風(劉理培)(1922—1984),曾任廣州軍區空軍高炮109師師長、空軍第七軍副軍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