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崑侖弧形構造帶新生代構造變形過程及動力學機制

西崑侖弧形構造帶新生代構造變形過程及動力學機制

《西崑侖弧形構造帶新生代構造變形過程及動力學機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程曉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崑侖弧形構造帶新生代構造變形過程及動力學機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程曉敢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西崑侖弧形構造帶位於青藏高原西北緣、帕米爾構造結的東側,它是新生代西崑侖造山帶向北沖斷和帕米爾構造結向北部遷移擴展聯合控制下的產物。本申請將選擇該弧形構造帶關鍵部位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在詳細地質地面調查、二維地震勘探資料精細解析的基礎上,結合磁性地層學和低溫熱年代學等方法,解剖盆山結合部沖斷帶的構造變形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徵,厘定構造變形時間、主要構造期次和變形強度以及造山帶的隆升過程,建立弧形構造帶詳細的變形時間序列;研究弧形構造帶在構造活動性質、變形樣式、變形時間序列、變形強度等方面的時空遷移規律及相互轉換關係;分析西崑侖弧形構造帶的形成過程,揭示其大陸動力學涵義。本申請的研究成果將對了解帕米爾構造結的楔入過程和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導致的陸內變形向北擴展的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在西崑侖山前進行了精細的地表地質調查、地震勘探資料的解釋和新生代典型剖面的沉積學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磷灰石裂變徑跡、重礦物和磁組構等的測試分析,系統研究了西崑侖弧形構造帶的構造變形特徵、變形和沉積的時空遷移規律以及與西崑侖隆升的耦合關係,探討了西崑侖弧形構造帶的形成過程。西崑侖山前沖斷帶的不同部位在變形樣式、變形時間上存在較大差異,在系統厘定斷裂系統的基礎上,可將它劃分為五段九個構造帶,表現為東西分段,南北分帶的特點。通過物理模擬實驗證實,下滑脫層的發育狀況、上覆生長地層的分布範圍和厚度是造成研究區構造變形時空差異的重要控制因素。沉積磁組構反映的古流向及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西崑侖弧形構造帶的東段在約20Ma開始大規模隆升,此時由於喀什-葉城轉換系統大規模右旋走滑吸收了向北推擠量,構造帶西段未有大規模隆升;6.5Ma時由於喀什-葉城轉換系統右旋走滑速率急劇降低,其兩側地塊拼接為一體向北推擠,弧形構造帶的西段開始強烈隆升。綜合西崑侖山的隆升過程、山前構造變形和沉積的遷移規律,將西崑侖弧形構造帶的形成過程分成了:中新世早期、上新世早期、上新世中晚期、早更新世初和早更新世中晚期五個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