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岙行大龍

西岙行大龍,中國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民俗,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西岙行大龍
  • 主題詞:民俗,西岙行大龍,寧海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南宋寶佑十三年(公元1253年)
  • 認證時間:2012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西岙正月十八夜行大龍習俗是一種古老的民間信仰活動,表達了西岙人民對龍的感情,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平安,同時激勵後代子孫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據西岙《陳氏宗譜》載,西岙行大龍活動始於南宋寶佑十三年(公元1253年),至今已有750多年歷史。西岙行大龍習俗是以製作誇張性的形象,進行神秘性的巡遊和古老的祭祀形式來實現讚頌龍、激勵人的節慶活動,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式。

歷史淵源

據西岙《陳氏宗譜》載,西岙行大龍活動始於南宋寶佑十三年(公元1253年)。相傳宋淳佑十三年八月初三,陳氏十一世祖文緯公官右司郎中,退老而歸,道經揚子江,風浪交作。文緯公仰天哀告,霎時現出龍身,二龍夾舟,速繪其形,復還故土,於是設每年正月十八夜二龍飛舞,以答祖願,據說“行大龍”可以祈求豐收、國泰民安。自1254年正月十八夜開始行大龍,歷經675年,後因南國兵亂,於1929年停舞。

基本內容

西岙行大龍習俗是以製作誇張性的形象,進行神秘性的巡遊和古老的祭祀形式來實現讚頌龍、激勵人的節慶活動,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式。每年秋收後,村民開始製作龍燈,籌備鼓亭、龍旗、龍牌等儀仗。待到來年正月十八日晚上八時,兩條各由四十人肩扛的巨大龍燈,在陣陣鞭炮和鑼鼓聲中,分別從祠堂、從龍場(壇)抬出。隊伍各由大鑼和大龍旗開路,數名手持大龍叉的壯士護衛,後隨鼓亭隊、鑼鼓隊和火銃隊。兩龍先在村中的大曬場表演交歡(作愛),再分兩路到農地中踏青。踏青後從村東開始繞走一圈巡村。至村南海口廟舉行祭龍盛典。至亥時(晚上十時),行大龍結束。

基本特徵

行大龍習俗中最大的看點是兩條巨型龍燈。龍頭高3.8米,龍身直徑1米,全長30餘米,融竹編、木雕、彩繪等傳統工藝於一體,龍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形態逼真。表演時由人一對一的抬著遊動,亦稱“抬龍”。表演者步伐協調,力量統一,在起伏中表現巨龍的威嚴和雄姿。

主要價值

西岙正月十八夜行大龍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龍信仰活動。以制龍、行龍、祭龍等形式,強調龍的形象,龍的神威以及它與人的親和關係,表達當地對龍的感情和祈求龍能為他們帶來風調雨順和吉利平安,激勵家族子孫要象龍一樣地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