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特點
西寨村是冢頭鎮的中心,西寨村大街是冢頭的一個招牌,冢頭鎮素有“小上海之稱”,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名鎮。古鎮2000多年積澱的精華,都在西寨村這條街上體現出來。
在這條僅僅數百米長的街道上,薈集大小古店鋪多達百個,並不寬闊的街道兩側,隨處可見明清時代的建築。
走在冢頭鎮的西寨大街上,讓人有徘徊在異鄉和進入古裝電影的感覺。仔細一琢磨,是這裡的建築使然。西寨村為回漢雜居(有回族民眾1000餘人),並有西寨回族國小等優秀學校。
西寨村有近600年歷史的藍河七孔紅石橋。
歷史沿革
據傳,漢文帝劉恆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後,文帝遵照母命將靈柩埋葬在此,並建造護墓院,派軍隊駐守保護墳墓,朝中皇親顯貴年年都來拜謁。出於供養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隨之漸增。冢頭因此而得名。此後,朝中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常到此進香祭祀,酒樓、飯莊、貨棧、商號等由此而興,逐步發展成小城鎮,稱為“冢頭”。
為供養需求,在冢的南邊西寨村興起了集市,居民也隨之漸增。明代,冢頭已發展成為千餘戶人家的集鎮,明清時期商貿的發展使西寨村和東街村街區達到最大規模,冢頭成為當時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商貿以妝粉、皮貨、錢鋪為主,興盛時期商鋪達到500多家。
明清年間,冢頭鎮西寨村曾為郟縣正堂,即行政中心,全縣所有公事都在此辦理。被稱為河南第一橋的蘭河七孔石橋就是在此時修建。
明清一條街
(一)建築特色
冢頭鎮西寨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至今仍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住宅整個建築群結構嚴謹,氣勢恢弘,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通過這些建築,可看出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
2、建築布局:從建築布局和建築形式看,明清一條街布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為主,街道兩側為底商二層樓房,建築形式不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也融入了南方建築的細膩和極具特色的地方手法。建築多為磚木小青瓦房,屬於典型的明清時期四合院建築,所有的建築沿中軸線對稱而建。
3、建築材料:房屋牆體採用“里生外熟”的砌築方法,里為土坯,外為青磚,中連跋石,堅固一體。地基為紅石精雕細琢壘砌,青石鋪門。
4、
雕刻工藝:明清一條街的木雕、石刻工藝,與文物古蹟相得益彰,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有方形、圓形、古錢幣形石窗,有透雕鏤花木門窗,木雕包括飛禽走獸、神話傳說、人物畫鳥等,表現在門、窗、沿、檁等,無處不在,往往多種工藝並用,工藝細膩,精湛華貴。
(二)價值評估
1、歷史價值:明清一條街傳統建築規模宏大,類型獨特。這些建築從明代一直延續並保存至現在,為我們研究明清時期建築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而且這些建築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對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築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藝術價值:冢頭鎮環境優美,具有典型的中原鄉村居住環境。建築布局嚴整,體現了民間樸素的審美價值,具有較高的民俗價值。此外,密布於建築各處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樣、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這些絢麗的畫面,藝術監製也極其珍貴。
3、研究價值:明清古建築一條街內現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多處,大部分保存著創建時期的原有風貌,是迄今為止中原地區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區之一,是研究明清時期建築的有利證據。
珍貴留存
1.美譽 “小上海”
明清時期,冢頭西寨就已經成為當時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商貿以紅花莊、皮貨、錢鋪為主,興盛時期商鋪達到五百多家,一時商賈雲集,酒樓飯館林立,清末有“日進斗金”之盛況,被人們譽為“小上海”,外埠客商多知冢頭而不知郟縣矣。
2.建築特色
西寨村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面積有3萬餘平方米,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稱作“河南第一橋”的蘭河七孔石橋。明清一條街內現存大量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築,在歷史街區、古街道、水系、環境風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在面積上形成了一定規模,這種歷史建築群得以保存至今並基本完好是非常難得的。
在冢頭最熱鬧的西寨大街上,除了極個別的新樓房穿插其間外,臨街的門面房多是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古建築。據當地人說,這些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古建築有明顯的南方風格痕跡,這可能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時所建。在東大街口,看到矗立著一通石碑,是清朝時期重建該街的記錄,這印證了當地人的說法。另外,鎮中藍河上連線鎮東鎮西的那座建於明朝的七孔紅石橋,東大街上的古老轆轤井,“大躍進”時期的磚拱房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人頓生時光倒流之感。
3.商業文化
劉書章:“那時候明清,明朝初期冢頭有日進斗金之稱,是個名鎮”,一街兩行的生意,那就是指的西寨大街,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古村鎮,那些古建築,那就可以知道那時候的境像。現在兩大街這一道街還完全保護著明清的建築,一街兩排通通都是門面房子,要說煙業能達到72架磅,因為煙業帶動商業,工業,手工業,農副產業非常發達。所以集呢非常大,隔天一個集,逢集一個集,到年這個些時集大,啥樣,人走不動,這個肩擦肩,過天不散,到走西集還不散,來的東西,遠近的,比方說南陽魯山的糧食販。”
該地現有固定工商戶近千家,還吸引1500多個流動商販、手工業者前來經商務工。每到農曆雙日有集貿會,每月逢“9”和“22”為物資交流大會。隨著沿路開發及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鎮區內逐漸形成了百貨一條街、餐飲一條街、家俱一條街等專業市場,商店林立,顧客絡繹不絕。
4.茶食文化
西寨村飲食、茶文化歷史悠久,餄烙面、燒羊肉、燴饃、燒雞、茶水遠近有名,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紀謙稱冢頭的茶文化為“活化石”,隨著商業興隆,冢頭鎮西寨村的風味小吃也聲名遠播。羊肉燴饃一直久負盛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還有炒羊肉、熬饃、老湯燒雞、糊湯麵條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石橋西,每天從鄭州、許昌、平頂山等地來的車輛不計其數,都是專門來品嘗西寨村的風味小吃,餐館、茶社常常顧客盈門,座無虛席。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餄餎面,是始傳自西漢之時的宮中名吃,在歸葬薄姬娘娘時傳入冢頭,至今已有2100年歷史。
2007年5月11日,由平頂山市民間文化保護協會主辦的平頂山市茶飲文化研討會在這裡舉行。會議提出了許多整合利用開發冢頭鎮歷史文化資源的專家級建議,這些建議包括舉辦冢頭茶食文化節、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舉辦大型主題廟會、建立保護修繕古建築體系等,這些建議為扭轉冢頭久在深山無人識的境地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同時也在如何提高民間文化保護意識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5.藍河七孔石橋
位於冢頭鎮西寨村,建於明嘉靖十三年,為當時知縣陳王綬所建。石橋高大宏敞,堅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圖案,中間一孔頂端置一避水珠。龍馱橋身,龍頭朝北,龍尾朝南。龍頭雕刻精緻,栩栩如生,龍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顆。橋上兩邊各有十八根石柱,紅石條互相連線成橋欄。百姓為紀念陳公功德,在冢頭西門外立建橋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彌陀庵當年陳公坐堂處立陳公長生碑,上刻“諱王綬字玉章號松麓,賜進士第御詩持等,文林郎郟縣正堂署汝州事陳老爺長生位,浙江溫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並祝願陳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6.銅器舞
冢頭鎮西寨村的銅器舞由來已久,鏗鏘有力。每到節日,鄉親們都要打銅器慶祝,有獅子舞、竹馬旱船、高蹺等一起出動,人流如織,一時間鑼鼓喧天,好不熱鬧。
地圖信息
地址:平頂山市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