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學院的辦學特色是“突出套用傳播的實踐教學”。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著重實踐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養。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在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崗位勝任力模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並經過業內權威人士的論證修訂,努力貼近市場需求,並將就業範圍拓寬為“大傳播”、“大出版”等套用傳播領域。課程設定中有50%的學時用於實踐教學,以真實世界中的項目運作、暑期國小期實踐、互動式教學、畢業設計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就業和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做好準備。
為了給學生的教學實踐提供充分的保障,學院投入300萬元資金,建成了報刊編輯實訓室、非線編實訓室、廣播站、電視演播室、錄音室、網路媒體工作室、平面媒體工作室、商業傳播工作室、攝影室等實驗(訓)室等,並配備了相應的現代化設備。學院新型的“社會人實踐基地”提供了眾多真實傳媒世界的產學合作項目,是套用傳播教育領域的一個實訓品牌。
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也是分院的特色之一。學院從學生入學開始,就鼓勵其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如參與校內報刊、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台、以及產學合作項目、撰寫調研報告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中,2010年5月份舉辦的DV大賽的系列作品被省電視台連續報導10餘次,並在優酷網上獲得很高的點擊率。
招生專業總表
獲獎情況
教師科研:
科研成果是教師科研能力的體現。本專業積極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撰寫學術論文,並為其創造有利條件,由有經驗的教授指導青年教師申請課題、編寫教材。近年來,學院教師分別在《中國報業》、《新聞知識》等核心期刊及高校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學院組織編寫出版教材、教輔書和專著7部。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項,擁有省部級研究課題和省級精品課程若干項。
學生獲獎情況:
除了參加各種校內外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我們鼓勵學生從大一開始加入校內新聞團體,培養專業素養。學院《歐亞學子》、《歐亞視線》、《銳志》等雜誌、《歐亞報》、《怡園報》、歐亞廣播台、歐亞電視台等校內實踐,以及第7學期到全國各地的報、刊、台、網真刀實槍的操作訓練,使得大部分學生具備了新聞和傳播類專業的基本職業能力。
學生中有249人獲得攝影師資格證書,67人取得“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證”職業資格證書。2人獲得“首屆廣播影視類專業學生創作作品大賽”優秀創作作品獎,5人獲得“高教社杯”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優秀獎。許多學生通過假期參與媒體實習、NGO社會公益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了解了自己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培養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人際溝通能力、專業套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就業前景分析
首先,就業領域比從前更廣闊。
根據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年來大量的社會調查與訪談信息,我們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新聞傳播(更廣義地說是重要信息的溝通與傳播)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在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套用範圍可以是新聞、訊息的發布與監控,如電台、電視台、網站、文化創意與製作公司;可以是企業的產品、品牌、理念的對外推廣和傳達,如廣告公司、公關公司、企業的公關部、市場部;也可以是企業文化的宣導,如內刊讀本、內部電視台、企業網站;等等。總之,整個社會發展領域都非常需要有新聞敏感度的套用傳播人才,尤其是新興的網路和其他新媒體,更是急缺人才。
因此,新聞與傳播類的畢業生不僅可以選擇記者、編輯職業,也可以在商業傳播、文化傳播、網路傳播等等眾多的傳播領域工作,而後者尤其缺乏有新聞傳播概念的人才。其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其次,分院的培養模式造就了更有競爭力的畢業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打破專業之間的界限,向複合型人才發展。新聞與傳播學院對通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院非常關注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培養,從教學模式到第二課堂,都為其職業生涯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畢業生更具備職業競爭力,更為就業單位所歡迎。
專業設定
新聞采編與製作專業(專科)
新聞學(本科)
編輯出版學(本科)
機構設定
文化傳媒學院現有教職員工33人,下設辦公室、教學科、學生科三個科室,新聞學、編輯出版學、新聞采編與製作三個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