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政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西安市民政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為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我市民政事業“十一五”發展情況, 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特編制我市民政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全市民政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民政部和省民政廳指導幫助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為宗旨,以“構建大民政格局,打造和諧民政、強勢民政”為目標,以開展“民政工作提升年”活動為載體,以“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為作風要求,堅持改革創新,全力提升各項工作水平,全市民政事業長足發展,民政事業費支出由2005年的5.1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億元,為保障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初步建立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保障了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
一是社會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意見》、《關於加快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意見》。三次對城鄉低保制度進行了修訂完善,制定出台了《西安市農村五保供養辦法》、《西安市臨時救助暫行辦法》等規章,建立了醫療救助、流浪乞討救助、司法救助等10多項救助制度,形成了政府救助與社會救助相結合、經常性救助與臨時性救助相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目前,全市每年享受各類救助的民眾達70多萬人次,其中城鄉低保對象約34萬人。
二是社會救助投入進一步加大。按照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總體要求,市、區縣分別按照可用財力2%和1%的比例足額列支低保資金,確保了救助投入隨經濟社會發展相應提高。其中,城市低保經過五次調整,保障標準達到了每人每月200—230元;農村低保標準達到了每人每年750元—850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經過三次調整達到2360元(分散供養)—3080元(集中供養);教育資助標準提高到3000元-7000元。5年來,城鄉低保累計支出達16.73億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實現了由收容遣送向自願救助的根本轉變,5年來,累計救助5.42萬人次,其它社會救助支出2.72億元,社會救助工作的實效性進一步增強。
三是社會救助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強了以城鄉低保為依託的基層救助平台建設,全市建立社區低保站657 個、“愛心超市”22個、經常性社會捐贈接收站(點) 479個,從事社會救助的工作人員4000多名。以規範化管理為抓手,先後推行了民主評議、陽光管理、誠信承諾和分類施保制度,開展了城市低保對象聽證、以保促服等有益嘗試,提高了社會救助工作的整體水平。
四是救災救濟工作及時有效。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修訂了《西安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西安市災害應急救助工作規程》,基本形成了市、區縣、鄉鎮三級自然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制定完善了救災儲備物資日常管理制度和災後緊急應對機制,確保了倉儲救災物資的規範管理和安全運行。年儲備救災帳篷2000頂、救災棉衣被各10000床(套)及其他救災物資。同時督促各區縣也要結合實際儲備一定數量的救災應急物資,以應對災害應急救助所需。通過進一步加大救災物資儲備數量,擴大救災物資儲備品種,達到救災物資儲備可保證救助災民2萬人的能力,確保災害發生後災民在24小時內能夠得到及時救助。有效應對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市2801戶7721間重建任務和6264戶15341間修繕任務於當年年底全部完工,市民政局和周至縣民政局受到民政部集體嘉獎。累計投入資金5157.86萬元,實施了廣廈工程和農民安居工程建設,共幫助6124戶農村困難戶建成房屋18395 間。大力加強救災規範化建設,制訂了《災區民房恢復重建管理工作規程》、《基層救災款物管理使用實施細則》等規範性檔案。5年來,累計支出救災資金2.34億元,救助災民240餘萬人次,較好保障了災民基本生活。2009-2010年,我們連續兩年組織市級有關部門和區縣政府,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張貼海報、懸掛橫幅、開辦專欄、舉辦專題講座、解答民眾諮詢等形式,在全市範圍內積極開展了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災害常識、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互救技能,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同時,從2008年12月份我市開始啟動西安市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項目的前期籌備工作,目前該項目已得到市政府同意,市發改委也批准了我局的項目建議書,我們正在抓緊辦理規劃、土地、環評等相關手續。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我市面向公眾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專業實踐演練基地,進一步提升我市防災減災水平。另外,根據民政部《關於開展創建“減災示範社區”活動的通知》要求,我市各級加強了對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了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加大了社區減災公共設施建設,注重搞好社區減災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居民的減災意識。經過我市各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已有新城區、雁塔區、碑林區、高陵縣所轄的5個社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認真落實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
一是雙擁工作不斷創新。圍繞創建雙擁模範城,不斷加大為駐軍辦實事、解難題工作力度。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社區雙擁工作的意見》、《社區雙擁工作規範》、《駐軍基層連隊雙擁工作規範》,制定了《西安市隨軍隨調家屬就業安置方案》,開展了“援建軍營圖書室、共建學習型軍營”,“雙向服務、雙向奉獻”等系列活動,推動了雙擁工作向基層延伸。2004年、2008年,我市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已第六次獲得“雙擁模範城”殊榮。
二是優撫政策得到較好落實。認真落實新的《軍人優待撫恤條例》,建立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自然增長機制,並先後四次提高補助標準。5年來,累計下撥撫恤事業費4.16億元。西安市共有優撫對象26萬餘人,其中享受國家撫恤補助的重點優撫對象30359人。烈士家庭、因公犧牲軍人家屬、病故軍人家屬、殘疾軍人、老紅軍和失散紅軍人員、參戰涉核人員,都執行的國家標準;在鄉老復員軍人現標準為每人每月380元,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為每人每月220元,高於全省其他地市。2006年—2009年相繼出台了《西安市一至六級殘疾軍人醫療保障辦法》、《西安市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等規範性檔案,基本解決了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問題。在開展“愛心獻功臣”、“廣廈工程”、農民安居工程和災後重建中,優先考慮優撫對象,基本解決了優撫對象“三難”問題。
三是退伍安置工作在探索中穩步推進。我市每年接收退伍軍人約3000人,其中安置對象近2000人,占全省安置數量的三分之一多。針對 “安置難”問題越來越突出的實際,在加大指令性安置工作力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安置工作新路子,出台了《西安市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辦法》,截止目前,全市累計辦理退役士兵自謀職業手續1330人,發放自謀職業補助金4059.3萬元。同時,通過開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訓、舉辦雙向選擇洽談會、優秀復退軍人事跡報告等形式,鼓勵退役士兵自主創業,全市初步建立起“經濟補償、扶持就業、重點安置”的安置模式。
四是軍休服務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以落實軍休人員兩個待遇為重點,紮實開展了創建文明單位和“和諧軍休家園、和諧軍休家庭”活動,積極探索分散安置新路子,為8000餘名軍休人員安度晚年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截至目前,全市18個軍乾所和1個軍休服務中心全部進入“文明單位”行列,其中省級文明單位5家,市級文明單位10家,區縣級文明單位4家;榮獲國家級“和諧軍休家園”2家,省級4家。
-----穩步推進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穩固了基層基礎。
一是村民自治有新進展。5年來,先後組織實施了全市第六次、第七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民眾的參選率達到了90%以上,換屆率達到99%以上,98%以上的村都實行了村務公開。通過換屆選舉,基層幹部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年齡結構更加最佳化,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確立,基層民眾自治理念得到弘揚。
二是社區建設快速發展。全市現有社區657個,社區居委會幹部4300多名。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的意見》及5個配套檔案,較好地解決了制約社區發展的人員、經費、場地等瓶頸問題,社區工作者補貼、社區辦公經費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社區建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最近,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又轉發了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民政局《關於加強社區“三有一化”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為調動社區工作者積極性,促進社區黨組織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在城市社區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同時,全市確定了22個村進行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其中,作為全市城鄉統籌試點的高陵縣初步探索出了成功經驗,為全市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是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通過實施“星光計畫”、“民生八大工程”和社區信息化項目,先後累計投入近2億元,建成區縣級社區服務中心11個,鄉鎮(街辦)社區服務中心58個,社區服務站520個,初步構建起了社區三級服務平台。
-----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加大了孤老殘幼等特殊群體的幫扶力度。
一是養老服務社會化順利推進。以養老服務社會化為突破口,不斷加大社會福利社會化推進力度。先後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實施意見》,《西安市資助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實施細則》和《西安市獎勵社會福利機構評審辦法》,有效調動了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積極性。截止目前,全市現有養老福利機構97家,擁有養老服務床位9516張。在加強社會福利機構建設的同時,把深入開展居家養老和社區照料作為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重中之重,把服務對象擴大到了全社會老年人、殘疾人。志願者服務隊伍建設向制度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全市現有志願者組織780個17萬餘人。
二是為老服務工作健康發展。健全了基層老齡工作機構,理順了工作關係。市、區(縣)、街辦(鄉鎮)、社區(村)4級老齡工作組織機構網路已基本形成。市、區(縣)兩級全部成立了老齡工作委員會,92.4%的鄉鎮、街辦成立了老齡工作委員會,88.2%的行政村、90.8%的社區成立了老年人協會。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事業的意見》,認真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集中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優待證,為他們就醫、乘車、旅遊等提供方便,維護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開展了創建老齡工作先進區縣、“愛心護理工程”和“孝親敬老之星”評選活動,組織了多項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體活動,進一步營造了全社會尊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實現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全市5萬多名困難老人納入低保供養,4300多名五保老人全部實行集中供養,城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2008年西安市政府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列入“民生工程”,並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實施意見》(市政發[2008]28號),2009年又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事業的意見》(市政發[1009]80號),全市已建立養老機構111家(正在營運的養老福利機構有97家,正在建設的14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床位數達到每百名老人1.9張以上。積極推進“愛心護理工程”建設,在全市建立起“國家級愛心護理工程試點單位”5家,省級1家,市級4家,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充,社區照料和志願者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
三是福利彩票發行工作成效顯著。堅持將“安全運行、健康發展”指導方針放在首位,嚴把福彩發行的技術、行銷、資金、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環節。堅持強化福彩公益性、文化性、社會性三方面的宣傳,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5年來,共銷售福利彩票35.36億元。堅持管好用活福彩公益金,共投入1.58億元,資助建設了一批民政福利項目,樹立了福彩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良好社會形象。
-----加強民間組織和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提升了社會服務水平。
一是社會組織管理工作規範發展。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並重的方針,積極培育發展行業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全面啟動了社區民間組織登記備案工作。全市社會組織5年新增1464 個,目前已達2515個,登記備案社區民間組織1623個,從業人員約10萬人,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形成了門類基本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結構不斷最佳化、覆蓋較為廣泛、社會效益不斷提高的社會組織體系。
二是殯葬改革和服務管理工作有新的發展。積極推行殯葬改革火化責任制度,每年與城郊6區簽訂《推行殯葬改革實行火化責任書》,並對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考核。“十一五”期間,我市的火化區面積逐步從城鎮向農村地區擴展,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火化區死亡人口火化量由2005年19984具上升到2009年的21414具。加強對經營性公墓的規範管理,嚴肅查處了個別墓園違規銷售問題。2009年我市重新制定了《西安市殯葬管理實施辦法》,貫徹民政部加強公墓管理的有關措施,對西安市公墓進行了年檢,經營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公墓建設正在向園林化邁進,各公墓在園區綠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有較大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維護了西安公墓市場的管理秩序,違規經營得到遏制。對全市殯儀館進行了重新規劃布局,按照大、中、小規模,分別在長安、高陵、戶縣新建三個殯儀館。目前,新的市殯儀館、第二殯儀館已開工建設,戶縣殯儀館正在加緊辦理前期手續。針對國家把清明節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新情況,連續三年有效有序應對了清明節民眾祭掃高峰,實現了“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的工作目標。
三是區劃地名工作和婚姻登記規範化水平明顯提升。適應城市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增設了部分街道辦事處,穩步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完成了地名設標任務,積極開展了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婚姻登記工作變登記管理為登記服務,普遍實行以區縣為單位的集中登記,建立了全市婚姻登記管理信息網路系統,全市每年登記結婚約70000對,登記合格率達到100%。2008年我市新城、碑林、蓮湖、灞橋、雁塔、長安、閻良區、戶縣8個區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首批獲得民政部頒發的“2007-2008年度全國婚姻登記規範化單位”榮譽稱號。占全市登記處比例的61.54%,高於全國30%和我省39.25%的平均水平。2009年我市未央區、臨潼區、周至縣、藍田縣、高陵縣5個區縣民政局第二批獲得“2009年全國婚姻登記規範化單位”,全市13個婚姻登記處100%達標,提前一年完成和超過了民政部制定的70%和省民政廳90%縣級民政部門婚姻登記機關基本達到婚姻登記規範化建設目標任務,婚姻登記工作走在了全省同行業的前列。從2004年起將全市婚介所機構納入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並且提高了新的舉辦條件:申辦婚介所的負責人屬西安市戶口、大專以上學歷,無犯罪記錄;註冊資金10萬元以上;辦公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目前我市共有婚介機構56家,從業人員260人,18家婚介所辦公面積在100個平方米以上,負責人80%以上都是大專以上學歷,辦公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我市婚介機構形成的業務部門監管、社團管理部門登記、協會指導、行業自律的管理模式受到民政部的肯定,我市的做法在全國婚姻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經驗。
“十一五”期間,雖然我市民政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之間、區縣之間民政工作發展不平衡,統籌協調力度不夠。二是困擾多年的基層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少事多,工作疲於應付的局面依然存在。三是雖然各級政府對民政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基層民政工作經費還不夠充足,工作手段落後,工作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政工作的快速發展。四是民政工作管理服務職能轉變不到位,工作運行機制還不規範,依法行政能力不高,與黨和政府的新要求以及民眾的新期待還不相適應等等。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攻堅期,是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民政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政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我們要按照第十九次全省民政會議的安排部署,明確目標,採取措施,不辱使命,努力開創新時期民政工作新局面。應該說,民政事業在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發展機遇
------黨的十七大確立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標,人民民眾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民政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改善民生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民政工作的地位更加凸顯。同時,隨著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投入力度的加大,我省實施的“民生八大工程”建設的40個項目,民政部門承擔了15個項目,占總數的37.5%,一大批民政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其中,為改善我市民政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帶來新的機遇。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以及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建設關天經濟區,使民政事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與民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發展領域落後於經濟發展,出現了“經濟腿長、社會腿短”的不平衡,這要求民政事業必須實現大發展、快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十一五”期間,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西安經濟連續9年保持13%的增長,2004年我市GDP首次超過千億,2007年地方財政一般性預算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達到了125.33億元。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財力更為充裕,對擴大政府公共服務,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財政投入將更多地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社會事業傾斜,向基層傾斜。這對於健全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發展社會福利事業,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提供了可靠的財力支撐和物質保證。
------經過多年努力,我市民政工作服務民生、發展、穩定大局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籌措資金渠道進一步拓寬,工作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合作更加協調,基層民政力量更加充實,民眾基礎更加紮實,具備了快速發展的潛質,我市民政事業正處於全面提升的重要發展階段。
(二)主要挑戰
------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與改革帶來的問題。新時期,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現,加上各種利益的訴求不斷增加,民政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
------民政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亟需進一步加強。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服務設施通過“十一五”建設有了較大改觀,仍然在許多方面還不能滿足民政服務對象日益增長的需求。
------自然災害頻發的實際引發的問題。公共安全保障需求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救災物資儲備庫體系、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和救災應急體系的建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西安市正在快速步入高度老齡化社會。據統計,至2009年底,西安市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達到124.21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4.83%;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有13.8萬,占老齡人口的11.1%;城鄉空巢老人占老齡人口的73.2%(其中城市空巢老人占57.2%,農村空巢老人占89.2%),我市人口老齡化水平均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在未富先老與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隨著家族結構小型化和服務功能的弱化,人口的老齡化給養老服務帶來巨大壓力,迫切需要加大為老服務和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進程,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的人口構成更加複雜,對城市民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對民政工作的影響。按照我省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積極調整區域經濟結構,擴大“一線兩帶”城市規模,與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要求相適應的行政區劃新格局,要求進一步加強行政區劃管理體制創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設定行政區劃。
------各級財政對民政事業投入不足。尤其是社會救助需求量大與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民政工作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法制建設相對滯後,基層民政組織力量薄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政事業的全面發展。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對發展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事業,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實現社會公平提出了新問題。
三、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今後五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核心理念,充分發揮民政工作在“保障民生、發展民主、維護穩定”中的基礎作用,著力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著力保障人民民眾基本生活權益和民主政治權利,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完善工作體制,健全投入機制,完善服務體系,推進民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抓住機遇,重點突破。抓住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以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為契機,以部、省發展規劃協定為指導、以“民生八大工程”為抓手、以民政項目建設為載體,在重點區域探索民政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新途徑,創新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的新模式,區域先行,示範帶動,重點突破,以點帶面,輻射全市。
——圍繞大局,改革創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工作,結合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新特點,探索新情況下我市民政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維解決民政事業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健全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模式,完善運行機制,形成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堅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統籌考慮全市民政事業的發展,著力履行保障民生、發展民主、服務社會的主要職能,重視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
——以民為本,服務全局。緊緊圍繞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把解決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根本總監作為推進各項民政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先發展與困難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政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依法行政,規範管理。按照法制化、規範化的要求,認真貫徹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民政法制建設力度,規範社會事務管理,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保持民政部門的良好工作形象。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和災害應急救援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建設工作統籌協調發展,優撫安置保障工作紮實有力,社會福利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事務管理規範有序,基本實現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業社會化、民政服務網路化、工作手段現代化,民政事業整體發展水平適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主要指標大幅提升,在全省達到領先水平。
圍繞上述目標,要著力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維護經濟社會和諧穩定。逐步健全覆蓋城鄉、規範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持續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開展社會救助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創新,建立社會救助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立臨時救助制度。
——加快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措施。逐步提高老年人、殘疾人、孤兒服務保障水平,加強城鄉社會福利設施建設,推動市縣社會福利中心建設,推動建立高齡老人生活和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充,社區照料和志願者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機制;逐步完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務為主的為老服務體系,切實提高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全面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積極推進老年科學研究;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基層老年群團組織建設,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推動老齡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積極出台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政策,促進養老事業快速發展。加強以孤兒為主體的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推動落實全國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加強縣市兒童福利機構建設。福利彩票發行工作將繼續秉承“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的宗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貫徹“弘揚福彩宗旨,和諧誠信經營,規範管理服務,安全健康運行,爭創一流業績,持續改進創新”的質量方針。
——健全救災防災體系,提高自然災害的防禦救援能力。完成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系、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和救災應急體系為框架的救災防災體系,加緊減災宣傳教育基地、應急物資倉儲項目以及救災裝備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災害監測預警、防災備災、應急處置、災害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損失,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加強基層民主自治建設,打造社區服務基礎平台。加快完善基層社會管理體系,健全城鄉居民自治制度,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加強社區網路服務平台建設,推進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拓展社區服務領域和服務項目,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工礦企業所在地、農村的社區黨組織建設,加強城市和農村社區管理模式的探索,促進社區在發展基層民主政治、服務人民民眾、發展先進文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主義新型社區。
——推進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積極創新雙擁模式,建立健全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逐步改善優撫事業單位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推進優撫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加強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力度,穩妥推進軍隊離退休幹部服務管理改革,加強軍供和應急保障設施建設,成立軍休服務中心,加大對軍人服務管理機構、光榮院、烈士紀念建築物等項目維修和改造的投入。
——全面推進區劃地名服務工作,提高區劃地名管理服務水平。做好縣級行政區劃調整和建制鎮設定規劃,規範行政區劃調整行為。做好地名信息化建設、城鄉地名標誌設定、城市地名規劃編制等工作,建立適應發展需要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建立行政區域界線管理長效機制。
——深化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增強社會組織服務功能。加快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和發展步伐。建立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建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信息化系統,建立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門類齊全、層次豐富、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社會組織制度,支持法制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建立。
——建設殯葬服務設施,推進殯葬工作改革。加快殯葬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建立縣(市)殯儀館(火葬場)和公墓。將殯葬改革工作列入社會發展和城鄉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大力推進火葬,不斷擴大火化區域,對火化區農村死亡人口給予一定補助,努力提高火化區火化率。
——提升民政事務管理水平,加強婚姻、收養和社會救助管理工作。加強婚姻登記規範化建設,規範登記服務程式。做好收養登記工作,保障收養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救助管理網路體系,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益,重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加強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
(四)發展指標
-----城鄉居中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
-----全市養老床位達到3萬張以上,每百名老年人擁有社會養老機構床位數2.5張以上。
-----全面實行優撫對象補助資金社會化發放,實施殘疾軍人優撫金“一卡通”工程。力爭98%的鄉鎮、街道達到雙擁模範鄉(鎮)、街道標準。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率達到80%,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率達到60%以上。穩步推進軍休幹部住房、醫療制度改革,確保軍休幹部政治、生活待遇全面落實。
-----全市民間組織健康規範運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全市慈善組織和工作網路進一步完善。
-----城鄉社區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城市所有街道居委會建成活動中心,全市50%的行政村建成功能齊全、服務完善、面積適用的社區服務活動場所。
-----十二五期間,福利彩票年銷售量超過10億元。
-----全市火化率達到死亡人口的52 %。
四、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我市民政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城鄉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分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思路,進一步加快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一是城鄉低保要著力提高救助實效,規範管理,向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低保標準調整機制。目前,我市城市低保已經處於規範化管理階段,下一步要向精細化管理轉變。農村低保要進一步提高標準,向規範化管理邁進。二是救災工作要向備災、減災、救災三位一體轉變。要進一步完善《西安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做到救災及時,指揮順暢,協調有力。到2015年市、區縣兩級“減災委員會”和“減災中心”基本建立,初步建成市、區縣兩級應急指揮和應急保障平台,不斷加強減災救災工作隊伍,提升防災減災工作水平,提高災害應急救助水平,確保受災民眾在災害發生後24小時內得到及時有效救助。加大備災建設力度,提高救災物資儲備能力,擴大物資儲備品種和數量。在2015年前對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進行改擴建,滿足我市“防大災、抗大災”的現實需求;同時,努力爭取省、市兩級財政的支持,督促閻良、臨潼、長安、戶縣、周至、高陵、藍田七個區縣,按照民政部《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標準》規定的“區縣級物資儲備庫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的要求,儘快建設區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力爭到2015年全市七個區縣都建有救災物資儲備庫。儲備開展應急救助工作所需的應急物資和保障災民生活的生活物資,使救災物資儲備能基本滿足應急救助工作需求,確保受災民眾能得到及時有效救助。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加緊我市防災減災教育科普基地建設,力爭早日建成並投入使用。力爭在2012年底前西安市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其充分發揮面向社會公眾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專業實踐演練的功能。爭取到2015年,全市15個以上社區被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全面提升基層減災工作能力。三是加快農村五保服務機構建設,全市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65%以上。通過努力,逐步使集中供養機構成為區域性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四是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探索與基本醫療保障政策的銜接,確保困難民眾在患大病時能夠得到及時救助,充分發揮醫療救助在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作用。
(二)進一步深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維護人民民眾民主權利。要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方向,以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的意見》為主線,以強化社區服務功能為重點,以和諧社區建設為目標,著力加強社區組織、制度、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民主建設水平。一是繼續抓好《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的意見》和5個配套檔案的貫徹落實工作,進一步夯實基礎,推動社區建設向縱深發展。要努力提高社區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建立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志願服務相結合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新型社區服務體系,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充分發揮行政機制、互助機制、志願機制、市場機制的作用,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社區居民的社區服務體系,滿足居民多樣化服務需求。依託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積極推進以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治安、衛生、文化、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政府公共服務覆蓋到社區,提倡“開放辦公,一站式服務”,合理設定服務視窗,最佳化工作流程,規範服務標準。開展以就業保障、困難救助、衛生保健、培訓諮詢、文體娛樂、社會治安、便民利民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服務,提高社區公共資源共享水平和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力爭用五年時間,把全市80%以上的城市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二是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對於全市仍沒有辦公用房和活動用房的社區,爭取政府支持和各級投入力度,爭取在“十二五”內達到示範社區建設標準,到2015年,建成市級社區網路平台,所有區縣都建成不低於2000平方米、所有城市街道都建成不低於6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所有社區都建有不低於300平方米的服務活動場所。三是要按照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到2015年,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社區服務中心。以農村社區建設為契機,完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努力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和農村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機制,建立健全專職、兼職相結合的農村社區工作體系,大力發展各種民間組織、中介組織、志願者服務隊伍,為擴大村民參與提供載體,逐步形成良好的民眾參與機制。努力推動公共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農村社區管理格局。四是深入開展村民自治示範村、民主法制示範村創建活動,積極實施“重點村”、“難點村”專項治理工作,進一步深化村委會換屆選舉和村務公開工作,切實保障基層民眾民主權利。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災害救助體系建設,確保農民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面向廣大農民民眾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滿足農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通過農村社區商業網點的建設,不斷滿足農民民眾的物質需求。
(三)進一步加快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滿足人民民眾福利服務需求。加快完善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內容,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多元化投資、多層次發展、專業化服務、面向社會公眾的社會福利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立足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認真落實我市出台的《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養老事業的意見》,通過資金激勵、政策優惠、稅費減免等有效措施,力爭用3-5年時間,使全市養老床位擁有率超過25‰,逐步實現社會養老服務的專業化、多元化、社會化。加快國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到2015年新建國辦養老服務機構11個以上,總建築面積49.2萬平方米,總投資7.07億,增加床位12940張。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營養老服務機構,2011-2015年預計將新建民營養老服務機構10個以上,總面積9.93萬平方米,投資3.226億,增加床位5150張。在上述已批辦的養老機構的基礎上,預計2011—2015年五年內再批辦養老機構10個以上,力爭新增床位4500張以上。大力發展以社區照料為主的居家養老服務。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到2015年,全市每個街道、鄉鎮都應建有一個包括為老年人服務的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新建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或托老站450個以上。其中2011年前新建社區托老站50個,2011-2015年每年新建城市養老服務中心或托老站100個,至2015年力爭城市社區托老床位數達到5000張以上。加強各級老齡工作機構建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切實保障老年人各項權益。進一步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確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逐步完善覆蓋各類從業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落實農村60歲以上的雙女戶、獨生子女戶老年人養老保障金政策。積極探索城鄉未參加養老、醫療保障的老年人養老、醫療保障政策,建立老年人養老、醫療保障的財政支持機制。在市一級建立老年綜合服務中心,在所有城鎮社區(村)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在鄉鎮建設集院舍住養和社區照料、居家養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在村委會和自然村建設老年人文化活動和服務的站點。逐步形成覆蓋區、街道、社區(村)的三級居家養老服務網路。不斷加大對養老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健全完善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衛生、社區服務等公共設施和文化娛樂場所。動員社會力量,因地制宜地抓好老年人文化體育、教育培訓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福利彩票事業,加大宣傳力度,堅持規範管理,確保全全運營、健康發展,力爭在“十二五”期間,福利彩票發行銷售每年遞增5%-10%,到2015年,年銷量達到10億元。加強對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監督管理,確保彩票公益金全部用於社會福利事業。以“誠信、公正、廉明、守規”為要求,深化福利彩票行風建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福利彩票公益為本的社會形象。繼續鞏固投注站規範化、專營化成果,提高規範化建設水平,實現全市投注站100%規範化建設的目標。抓住國家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時機,爭取省福彩中心支持,開展農村布機試點工作,實現福彩投注站鄉鎮全覆蓋。
(四)進一步提高優撫安置保障水平,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大好局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軍隊建設需要,全面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服務軍隊和國防建設。一是弘揚鞏固雙擁傳統和成績。繼續深入開展雙擁模範城(縣)創建活動和基層軍民共建活動,著力抓好軍民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雙向服務、雙向奉獻”活動,不斷拓展雙擁工作的領域,豐富創建活動的內容,形成協調順暢的運行機制,實現雙擁模範城第七次命名。以基層為重點,力爭98%的鄉鎮、街道達到雙擁模範鄉(鎮)、街道標準,其中有70%以上的先後受到區縣表彰或市上的命名;60%以上的企事業單位達到雙擁模範單位標準,其中有50%以上的受到上級或區縣的表彰命名;65%以上的部隊基層單位達到擁政愛民先進單位標準,其中50%以上受到師以上領導機關的表彰命名;5個區縣受到省上命名,力爭有1個縣區進入全國雙擁模範縣行列。二是積極探索優待撫恤和醫療補助新機制。全面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建立和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重點優撫對象補助標準隨國家的調整而相應調整。確保優撫對象的生活不低於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到2015年,全面實行優撫對象補助資金社會化發放,實施殘疾軍人優撫金“一卡通”工程。全面實施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工作,逐年增加優撫對象醫療補助標準。到2015年,一級至六級殘疾軍人醫療補助標準達到3000元,其他優撫對象補助標準達到1000元,探索實現優撫對象醫療費用“一站式”結算機制,將重點優撫對象全部納入醫療保障範圍。切實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生活、住房困難問題。為5000戶重點優撫對象進行危房改造。對重點優撫對象生活現狀進行全面普查,符合低保條件的,納入城鄉低保,住房困難的,納入安居工程。全面落實《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到2015年,全市農村義務兵家庭優待金年平均不低於2000元。三是繼續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按照國防義務均衡負擔原則,加強對接收單位監督,形成安置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政策扶持就業和培訓促進就業為主體的多形式就業安置新路子,確保全置任務全面完成。到2015年,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率達到80%,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率達到60%以上。四是做好軍休幹部的接收安置和日常服務管理工作。積極探索推進軍休服務管理社會化路子,穩步推進軍休幹部住房、醫療制度改革,確保軍休幹部政治、生活待遇全面落實。五是切實改善烈士陵園、軍供站、榮軍院的服務設施和技術裝備,保證必要的服務設施維護改造經費。積極穩妥做好涉軍上訪工作,及時研究新情況、認真解決新問題,努力做好矛盾的預防和化解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五)進一步強化專項社會事務管理,完善社會服務功能。一是要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並重的方針,不斷完善法規政策,健全社會組織體系,規範社會組織行為,促進社會組織功能作用有效發揮,不斷研究探索社會組織監督管理的有效體制機制。加強對社會組織成立、換屆、年會、業務活動、外事交往等重大事項的監管。加強社會組織財務管理,開展社會組織會費及收費行為的專項檢查,加大對社會組織會計制度執行和收費行為的檢查力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財務審計制度。創新登記年檢管理。加大登記機關監督管理力度,改變過去單一的年檢管理手段,對部分社會組織財務收支情況實施就地審計。加快推進行業協會改革和發展,大力扶持公益慈善類組織,推出一批福利公益金資助社會組織參與公益金項目。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社會事業、公益類組織,培育一批具有專業行業帶頭作用的社會組織。引導民辦非企業單位規範行為,建立民辦非企業單位自律和誠信的長效機制。積極培育發展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加強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著力培育農村專業經濟組織,繼續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加快社會組織信息化建設,做好社會組織信息宣傳工作。建立西安市社會組織信息管理系統和網站。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二是要全面推進區劃地名服務工作。科學論證,規範運作,積極穩妥做好區劃調整和勘界工作,促進城鄉社會統籌協調發展。加快全市地名資料庫和地名信息服務網路建設,不斷豐富內容、規範標準、深挖內涵,初步建立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方便民眾查詢的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適應城市快速發展進程,認真做好城市街路牌改進和完善工作,不斷豐富街路牌的文化內涵,提高城市品位。進一步做好門牌的規範設定和補充完善工作,方便居民生活。繼續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切實維護界線附近地區穩定和諧。三是要積極推行殯葬改革工作。2010年市第二殯儀館建成並投入使用,2011年戶縣殯儀館建成並投入使用,2012年全面完成市殯儀館建設和搬遷工作,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到位、方便民眾的殯儀服務設施格局。大力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積極落實對特困人員基本殯葬費用減免規定,努力維護人民民眾基本殯葬權益,推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嚴格執行殯葬法規,堅決杜絕亂埋亂葬現象,倡導生態殯葬、綠色殯葬,保護土地資源。四是繼續推進婚姻規範化建設,保證婚姻登記的合法、規範、便民。探索特殊節假日開門登記、早9晚5、延長辦理時間、周六或周日等多種登記方式,滿足各類人員的登記需求。在已設立頒證大廳的區縣登記處,積極開展結婚登記免費頒證制度,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的可行性,嘗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頒證程式,使人們認識到婚姻的神聖和責任,為新人創造一個美好的婚姻起點。利用婚姻登記工作這一平台,為婚姻當事人提供婚姻衛生保健、優生優育、夫妻相處、婆媳相處等婚姻家庭生活的知識和技巧;吸納婚姻家庭領域或醫療衛生的等方面專家學者,到婚姻登記機關開展志願服務,為受婚姻家庭問題困擾的當事人答疑解惑和提供衛生知識指導。配合計生、衛生部門做好婚前檢查的宣傳工作。深入推進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建立起完整的婚姻登記資料庫,全市各婚姻登記處均使用第二代身份證讀卡器,杜絕虛假身份證在我登記處的使用市場,減少了登記員的手工信息錄入量和錄入差錯率,加快辦證速度,縮短等候時間。加強學習培訓培養高素質登記員隊伍。開展收養登記規範化建設,進一步規範收養登記程式。我們擬定了《西安市婚介行業規範誠信公約金》,並準備提交協會審議通過,進一步加強婚介行業自律。指導和支持婚介機構舉辦多樣化婚介活動,宣傳管理政策,推進行業服務提升,促進有需求的人群走進婚介,同時舉辦定期小型活動包括各種婚姻知識講座,婚戀知識講座等培養徵婚者自我保護意識,樹立正確擇偶觀念。建立婚介行業網站,以更好地為婚介機構和徵婚者服務。推進婚介服務機構改進基礎設施和內部組織管理制度;組織婚姻介紹服務人員接受婚介師和婚姻家庭諮詢師培訓,逐步要求從業人員持有相關職業(婚介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執業,提高從業人員業務水平。五是形成具有西安特色救助管理公共服務體系, 市救助管理站要力爭2010年通過國家驗收考核;2012年3個縣級救助管理站達標;2015年4個縣級救助管理站達標,實現全市救助管理機構全部達到全國救助管理機構規範化單位的要求,同時指導市、區兩級兩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項目按照《基本規範》要求進行施工並投入使用,逐步形成管理規範、服務優良、民眾滿意,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救助管理公共服務體系。完善街頭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醫療救治工作體系建設,制定出符合我市實際的危重病人救治經費結算辦法,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的同時最大可能減少不合理開支,從而達到堵塞漏洞,減輕市財政的目的。全力做好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大型會議的救助管理工作。
(六)進一步實施積極的民政政策,加快民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進一步提升全市民政工作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利用實施民生工程的有利時機,在政策、項目、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努力將民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當地民生工程和當地投資項目的總盤子。對正在建設的民政基礎設施項目,要加快速度,力爭早日建成並投入使用。對已經申報的項目要加強協調,爭取早日開工。對部、省有建設意向的項目,要科學規劃論證,積極組織實施,力爭在全市形成建設一批、論證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建設格局。同時,要加強民政公共基礎設施管理與服務,完善制度、規範程式、科學管理,進一步提高民政基礎設施服務廣大民眾的能力。
五、重點項目
1.全市減災救災建設項目。投資1000萬元改擴建市級救災倉庫。現有的市級救災倉庫1000平方米。省廳要求實際救災倉庫建築面積不低於6000平方米。需改擴建500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設費用按2000元計算)。 投資980萬元改擴建和新建7個區縣級救災倉庫(不含城六區),區縣級救災倉庫建築面積不低於700平方米。投資2540萬元保障救災物資的峰值供應,市級救災倉庫投入1000萬元,區縣級救災倉庫投入220萬元。投資2274萬元新建1個市級和7個區縣級(不含城六區)自然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市級應急指揮系統投入496萬元,區縣級應急指揮系統投入254萬元,到2015年實現省市縣三級聯網,充分發揮整體效能作用。投資5500萬元,建設西安市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場館。
2.全市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項目。投資2400萬元(其中省級建設資金720萬元,市級建設資金720萬元,市福彩公益金資助480萬元,區縣配套480萬元)。新建4所鄉鎮區域性敬老院,每所床位數不低於150張,每張床位按30000元補助;改(擴)建10所鄉鎮敬老院,每所床位數不低於50張,每張床位按12000元補助。建立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運行維護保障機制,確保五保供養機構正常運轉。
3.全市社會福利機構建設改造項目。
(1)在全市新建區縣級社會福利中心6個,建築面積不低於2000平方米,總投資3600萬元。每個區縣級社會福利中心投資600萬元,爭取中省支持1800萬元,市級資助900萬元,縣級配套900萬元,以改善基層社會福利設施狀況。
(2)資助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福利機構床位補貼9500萬元。到2015年累計新增床位2-2.5萬張,按2000-3000/床標準資助,新建床位補貼6000萬元左右。以社區照料為主的居家養老服務床位數達到5000張以上,按7000元/床標準資助,居家養老服務床位補貼3500萬元左右。
(3)西安曲江老年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投資23284萬元。其中一期15094萬元,二期8190萬元,建設軍休綜合服務大樓及配套22000平方米,老年公寓40000平方米。
(4)局屬福利機構建設項目:
1、西安市第一社會福利院:
(1)社會老年公寓樓二期工程項目。建築面積4080平方米,設定床位150張,項目建設總投資942萬元。201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2)市康寧(榮軍)精神病醫院建設項目,總投資4550萬元,其中申請中央專項投資2300萬元,申請陝西省專項基建投資1150萬元,地方配套1100萬元(由市彩票公益金解決),計畫建築面積19800平方米。2013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3)擬建職工家屬樓一棟,解決無房職工住房問題。
到“十二五”末,各項目建成後全院床位數可達800張,具備省一級精神醫院資質。
2、西安市第二社會福利院:
(1)養老康復樓建設項目。建築面積4860平方米,設定床位200張,兩年內建成並投入使用。
(2)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在三區公寓北側東西方向規劃建設後勤服務中心四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預計投資520萬元,其中,一層為車庫及司機休息室,二層為洗理部,三層為餐飲部,四層為物業管理部。
(4)殘障人員技能培訓中心建設項目:擬在院大門口門面房位置建四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預計資金500萬元,中心所需設施設備200萬元,共需資金700萬元。建成後中心設心理輔導部、體康部、智康部、技能部、社工部和就業部等。
(5)院內整體規劃項目:預計投資100萬元,對院內道路、防滑、綠化、休閒廣場等環境進行改造,努力建成園林化標準單位。
到“十二五”末,以上項目建成後,該院床位數達到500張,整體建設達到省一級福利院標準。
3、西安市兒童福利院:
(1)新建腦癱重症兒童康復訓練示範基地。該院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腦癱兒童訓練示範基地之一,主要通過現有醫療機構升級,開設康復門診,完成功能轉型,建成關中、陝北等區域性兒童康復資源中心。該項目擬投資2000萬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爭取中省支持1600萬元,市級配套400萬元,以提高腦癱重症兒童康復訓練能力。
(2)轉換養育模式。待新兒童綜合服務中心建成後,合理分配使用功能,轉換集中供養模式,向家庭養育型過度。
(3)完善新入院兒童留觀制度。動員社會力量和民間組織投入,力爭做到救治資金多元化。
到“十二五”末,該院床位數達600張。建成全國一流兒童福利機構。
4、西安市按摩醫院
綜合大樓建設項目。結合大明宮整體建設規劃,擬在按摩醫院現址上進行改擴建,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設床位200張,所需資金自籌。三年內建成並投入使用。
5、提高福利機構特殊群體供養標準,建立提高供養人員標準機制:
根據部、省要求,協調市財政適時提高福利機構特殊群體供養標準,力爭達到:孤殘兒童每人每月1000元;“三無”人員每人每月800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600元。並建立與西安市經濟發展相對應的供養標準長效機制。
4.高齡老人生活和養老服務補貼項目。每年投資4.5億元,用於70歲以上老人生活補貼,全市70-80歲老人40萬人,按每人每月100元標準補助,80歲以上老人14.6萬人,按每人每月150元標準補助。
5.全市殯儀館新建項目。總投資41000萬元。其中西安市殯儀館遷建,投資2.7億,征地1500畝;新建西安市西戶殯儀館,投資5000萬元;在閻良、藍田和周至縣各建一個殯儀館,各投資3000萬元。以此改善殯葬條件,提高火化率。重點加快全市殯儀館建設,到2015年,全市各區縣全部劃為火化區。
6.市救助管理站新建改造項目600萬元。市救助管理站投資新建、改造項目資金600萬元,爭取中省支持300萬元,市級資助300萬元,以提高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能力。
7.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投資3.3億元,建設1500個村級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每一個村級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投入22萬元,省市區各級財政配套比例為6:2:2。按照總投資計算,省級財政配套1.98億,市級財政配套6600萬,區縣財政配套6600萬。計畫總投資3000萬,用5年時間建成25個鄉鎮級社區服務中心,每年建設5個,每一個鄉鎮級社區服務中心投入120萬,省市區各級財政配套比例為6:2:2。按照總投資計算,省級投資1800萬,市級配套600萬,區縣配套600萬。
8.全市優撫安置事業單位改擴建項目。對5000戶重點優撫對象進行危房改造,幫助他們建成6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每戶投入補助資金3萬元(其中中央投入2萬元,省市各配套5000元),我市需配套2500萬元,提高優撫對象居住條件。投資4200萬元(中央3000萬元,省800萬元,市400萬元),在市上建一所優撫對象休療中心,計畫床位300張,每張床位平均按40平方米(含輔助設施),應建12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價3500元(含裝修費)。西安烈士陵園建設文化牆,所需資金210萬元,由省財政投入。園區綠化100萬元,改造100萬元;楊虎城烈士陵園改造大門區布展120萬元。辦公點、會議室、接待室,總計240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需48萬元,大門100萬元,中央投資100萬元,地方配套48萬元;散葬烈士墓改造:10處,平均每處60萬元,蓋展室3間,布展、修圍牆、更換墓碑等。共需600萬元,其中省投資500萬元,地方投資100萬元。西安榮軍康復院增加床位200張,按每床50平方米計算,所需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價3000元(含裝修),需投資3000萬元。中央投資2000萬元,省800萬元,市配套剩餘部分。
9.全市民政信息化建設項目。建設市縣鄉鎮(街道辦)社區四級VPN專用通信平台,建設安全防護系統,建成全市民政工作網路。健全災情管理軟體系統和救災物資及捐贈信息系統,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二期)項目,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城鄉社區信息系統,完善市、縣地名資料庫,健全公民婚姻登記信息庫,實現民政信息網路管理,提高民政系統經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堅持推進改革創新,為民政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制度支撐。改革創新是民政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維引領民政事業發展。根據民政事業面臨的新形勢和民政對象的新變化新要求,要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完善臨時救助政策,推進社會福利制度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發展,探索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新制度,深入進行殯葬改革,創新民政工作社會參與機制,推動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完善民政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目標明確、監管制度完善、運轉協調高效、充滿活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加大民政事業資金投入,為民政事業科學發展提供財力支撐。建立健全以國家財政為主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民政事業發展資金籌措機制,逐步提高民政事業經費在國家公共財政預算中的比例,切實解決各級民政工作經費短缺問題。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依法進入社會福利服務領域。制定優惠政策,充分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拓展籌資渠道。加強民政經費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加強民政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重點抓好養老院、兒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城鄉社區服務中心等為民服務建設項目,加大對現有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提高民政對象的保障和服務能力。加快信息技術在民政領域的套用。加大信息化資源整合力度,研究建設社會運行監測預警體系,打造民政應急平台,完善信息公開信息化網路。加強福利彩票信息系統研究開發,促進福利彩票安全運行、規範管理。
(四)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民政事業自我發展機制。進一步深化民政企事業單位的改革,通過政策支持和改制,建立現代化制度,使福利企事業工作全面走向市場;通過轉換社區服務、老年福利服務、殯葬服務等單位經營機制,逐步向市場化轉變,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通過對福利院實施社會化管理,提高服務管理水平。通過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和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增強民政企事業單位自身活力,促進民政企事業單位自我發展和提高。
(五)加強民政隊伍建設,為民政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加強民政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完善民政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制度。加強民政培訓師資隊伍和執法人員隊伍建設。加大民政系統培訓力度,定期輪訓民政系統幹部,大幅度改善民政幹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支持民政行業職業教育院校加快民政人才培養。加強民政業務理論和社會工作知識培訓,不斷提高民政幹部業務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大教育培訓經費投入。實施民政幹部教育培訓基礎性研究工程。逐步在民政系統內建成遠程教育培訓體系,實現全系統的幹部教育培訓資源共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